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多维考察

2021-06-09 06:59河南大学
外文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类型学句法参与者

河南大学 俞 琳

1.引言

相互事件是指行为者之间行动相互关联的事件。(Talmy 2000)典型的相互事件至少包含两位参与者,其核心图式一般由相互动词承担。相互事件的参与者不仅可以互换位置,还具有相同的语义角色(Nedjalkov 2007:6-7)。

(1) a.I met John.

(Talmy 2000:254)

b.I saw John.

(2) a.张明碰见了李刚。

(刘丹青2000:212)

b.张明看到了李刚。

在例(1a)中,“met”是一个相互动词,它前后的论元(即事件参与者“I”和“John”)可互换位置,并互为施事和受事,即“I met John”在语义上等同于“John met I”。然而,例(1b)并不属于相互事件,因为“I saw John”无法推导出“John saw I”。与此相类,例(2a)是中文表达中的典型相互事件,因为“张明碰见了李刚”也可以说成“李刚碰见了张明”,“张明”和“李刚”既互为施事,又互为受试。例(2b)则不是相互事件,因为在张明看到李刚的时候,李刚不一定看到了张明。

相互事件是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认知的核心反映。(Nedjalkov 2007;König &Gast 2008;Wierzbicka 2009;Evansetal.2011)该事件的语言研究最早可追溯到Jespersen(1924),却一直未引起语言学界足够的重视。(Talmy 2000;Evansetal.2011)直到20世纪70年代,相互事件才真正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周晓君2018:14)。近年来,相互事件研究一直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热点话题(Nedjakov 2007;Haspelmath 2007;König &Gast 2008;Wierzbicka 2009;Majidetal.2011;Evansetal.2011;Kulikov 2014;Inglese 2017;Kettnerov&Lopatkov2019;Inglese &Zanchi 2020)。这些研究可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切入,二者均关注相互事件的“形义匹配”过程——前者在语义层面上体现为语义类型,后者体现为形态-句法类型。为厘清当前类型学视阈下相互事件的理论来源及其方法差异,本文第2部分主要探讨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研究中存在的理论争议,第3部分介绍相互事件研究中的方法差异,第4部分为本文结论。

2.理论争议

本部分先介绍相互事件相关研究的定义,再讨论相互事件研究在语义类型上的差异及其形态-句法类型上的争议。由于相互事件的界定不同,它的语义类型在主观判定上会受影响,同时该事件的形态-句法类型又受制于语义表征类型。三者之间彼此关联、环环相扣。

2.1 相互事件的定义

相互事件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狭义的相互事件,即事件参与者之间的行为不仅是相互的,而且完全是相同的。(Jespersen 1924;Langendoen 1978;Lichtenberk 1985;Dalrympleetal.1998;Haspelmath 2007;Evansetal.2011)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Haspelmath(2007:2088)对相互事件的定义,“相互事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如A、B、……),其中至少有两个参与者的相互行为是一样的,即A和B的关系与B和A的关系是相同的”。然而,还有些学者发现事件参与者之间的相互行为也可以是类似的或者不同的。(王了一1957;Talmy 2000)

(3) a.后来两个竟是你疼我、我爱你。

b.众姊妹弟兄都你悄悄地扯我一下,我暗暗地捏你一把。

(王了一 1957:59)

(4) I play the melodyindemonstrationtohim.

(Talmy 2000:261)

(5) 老师上课,学生听讲。

王了一(1957:59)认为,相互事件在汉语口语中并不完全用“相”来编码相互关系,而是使用“你”“我”二字相互照应,以表示相互性。在例(3)的两个句子中,除了有“你”“我”作为相互事件的参与者,相互事件还表征在“疼”与“爱”、“扯”与“捏”的相似行为上。Talmy(2000)认为相互行为也可以不在同一个行为范畴内。在例(4)中,是“我”通过弹曲子的展示行为示范给“他”的。这就要求“他”也要有听“我”展示曲子的行为,该行为是通过“展示”(indemonstration to)推导出来的,并没有编码在句子之中。在例(5)中,两个不同范畴的相互行为,如“上课”和“听讲”则是通过两个小句来表征的。类似“听”和“讲”的相互行为表达还有“买”和“卖”、“借”和“还”、“问”和“答”等。本文认为,上述相似或者不同的相互行为也应纳入相互事件的研究范围,作为广义的相互事件。鉴于此,本文依照Haspelmath(2007)尝试将广义的相互事件定义为:

相互事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如A、B、……),其中至少有两个参与者的行为是相互的。即A对B有行为,B对A也有相应的行动(1)B对A的“行动”是用来区别A对B的“行为”。,该行动可以是相同的、相似的;也可以是不同但相关的。

对相互事件的定义不同,必然导致对相互事件语义场景的描述也不同。接下来将着重讨论相互事件语义和形态-句法类型学研究的差异和争议。

2.2 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学争议

相互事件在语言学上受到的关注较早是从形式句法学对反身事件(Reflexives)的讨论展开的。二者不仅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在语义上反身事件可视为一种特殊的自我相互事件。例如,反身事件的反身关系在(6a)中表征在代词“themselves”(他们自己)上,而相互事件的相互关系在(6b)中则表征在代词“each other”(相互)(2)英语中的“each other”是代词,而翻译到汉语中的“相互”通常情况下是副词。上。代词“themselves”(他们自己)和“each other”(相互)在语言结构上都放在动词后面。此外,(6a)中“男孩们自己扇自己耳光”阐释的是事件参与者的自我交互行为,而(6b)中“男孩们彼此互扇耳光”则将(6a)自我交互的行为转变成事件参与者之间的相互行为。

(6) a.The boys slapped themselves.

b.The boys slapped each other.

(Cable 2014:1)

早期的形式句法学比较关注相互事件在句法上的形成条件和生成规则(Lakoff &Peters 1969;Dougherty 1970,1971,1974;Chomsky 1973,1975),但在此基础上,Fiengo &Lasnik(1973)、Langendoen(1978)、Dalrympleetal.(1998)等人又从逻辑语义学的视角出发,逐渐将相互事件的研究重心从转换生成规则导向语义类型上的探索。其中,Fiengo &Lasnik(1973)以相互事件参与者的人数多元性(Plurality)作为逻辑算子讨论了该事件语义结构及其句法表征的多样性。同时,他们还发现,相互事件不仅可以表达动态的相互行为,亦能传递静态(Stativity)的相互行为(3)静态的相互行为指的是相互事件参与者的相互行为是相对静止的。例如:The men in the room are looking at/see/know each other(Fiengo &Lasnik 1973:453)。。Fiengo &Lasnik(1973)的发现虽然只涉及两个参数,即相互事件参与者人数的多元性和动静态性,但他们为后续相互事件语义类型学的探索敞开了大门。Langendoen(1978)在Fiengo &Lasnik(1973)、Dougherty(1974)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6种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图式,包括强相互事件(Strong Reciprocity)、部分强相互事件(Partitioned Strong Reciprocity)、对称性相互事件(Symmetric Reciprocity)、间接相互事件(Intermediate Reciprocity)、部分间接强相互事件(Partitioned Intermediate Strong Reciprocity)、弱相互事件(Weak Reciprocity)。从中可以看出,Langendoen(1978)考虑了相互事件中更多的参数,如相互事件饱和度的连续统(从强到弱的6个图式)、参与者之间的相互行为是否对称、相互行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等。除了强相互事件和间接相互事件,Dalrympleetal.(1998)等人将弱相互事件又细化为单边弱相互事件(One-way Weak Reciprocity)、间接选择性相互事件(Intermediate Alternative Reciprocity)、按序包含选择性相互事件(Inclusive Alternative Ordering Reciprocity)。从1978到1998年的20年跨度中,逻辑语义学家对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研究在总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分歧。他们都认为相互事件有强弱之分、相互事件会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复杂、相互事件之间的行为有对称和不对称之分。然而,在相互事件语义类型的细化分析中,不同学者总能依据新的语义场景或语料提出新的语义类型。这也是相互事件一直面临的挑战,即究竟如何设置参数和变量才能尽可能地穷尽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

受逻辑语义学家的影响,很多认知语言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也对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进行了更深入和系统的探索。(Nedjalkov 2007;König &Gast 2008;Wierzbicka 2009;Evansetal.2011;Majidetal.2011)Evansetal.(2011)认为Dalrympleetal.(1998)的语义分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依据英语语料中“each other”和“one another”(4)Each other表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one another表示三者或者三者以上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语义情景将相互事件具体细化为“强相互”“成对相互”“混搭相互”“相邻相互”“链状相互”“辐射相互”和“环状相互”7种类型(见表1)。

Evansetal.(2011:9-12)认为下页表1中的相互事件类型还要考虑到其他5个参数或语义维度(Semantic Dimensions)。第一个维度是相互事件的参与者人数(Participant Number),因为有的语言会因为参与者人数的增加而改变语言的编码(5)例如,在台湾某方言中,两个人相互对视,使用的是ma-pa-pacun。若两个人以上彼此对视,使用的则是ma-pa-pacun-pacun。。第二个维度是时间(Temporal),因为相互事件既可以是共时的(如“他们彼此对视”),也可以是差时的(如“他们互发短信聊天”)。第三个维度是行为或情景类型(Action or Situation Type)。语义情景不同,其相应的语言编码也会不同。特殊的语义情景可能会使用到有标记表达的相互事件(6)Haiman(1983)认为,当John先亲吻了Mary的脚,然后Mary亲吻了John的脖子后面,则不能简单使用“John and Mary Kissed”这样无相互标记的表达,而应使用“John and Mary Kissed each other”这样有标记的表达。Kemmer(1993)将无标记的相互事件称为“自然相互事件”(Natural Reciprocal Events)。。第四个维度涉及是否能明确事件的发起者或维持者(initiating or maintaining the event)。事件发起者可以是不明确的(如“两个人打起来了”),也可以是明确的(如“约翰跟玛利亚吵起架来”)。最后一个维度是颗粒度(Granularity)。例如,“约翰和皮特互扇耳光”(Johnand Peter slapped each other)就比“约翰和皮特相互打起来”(Johnand Peterhit each other)的颗粒度更密集。2011年,Evans还同荷兰马普心理语言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的Majidetal.(2011)等人共同研究了20种语言相互事件的表达。除了参与者人数和时间两个参数,他们将表1中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作为构型参数(Configuration),并编拟了64个可能的事件类型来扩充行为或情景类型。然而,他们并没有对事件发起者的确认和形态-句法表征的颗粒度这两个维度进行更细致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64个事件类型中,他们穿插了个别的静态相互事件,这也与前面Fiengo &Lasnik(1973)发现的静态相互事件相呼应。然而,这些语义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被明确指出。

表1 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Evans et al.2011)

由于相互事件是最典型的行动关联事件(7)Talmy(2000:253-261)在谈论行动关联时也列举了相互事件的例子。本文认为相互事件是典型的行动关联事件,但不是所有的行动关联事件都是相互事件,二者需要区别开来。,Talmy(2000)对行动关联事件(Action Correlating Event)的探讨依旧值得借鉴。行动关联事件主要关注两个行动者之间的行动是如何关联的。Talmy(2000:253-254;李福印等2019:258)将其称为“共同活动”(coactivity),即“在这种共同活动中,执行具体活动的第一个行动者(agency)和第二个行动者相关,后者的活动和前者的活动相关。通常,第二个活动和第一个活动类似或者互补”。其中,“一个有意图的施事者影响或维持他自己的行动和另一个行动者行动之间的一种特定关联,另一个行动者可以是有生的或无生的。我们用‘施事者’(Agent)表示第一个实体,用‘行动者’(Agency)表示另一个实体”(Talmy 2000:254;李福印等2019:258)。依据以上定义,行动关联事件的特征可总结为以下3点:1)两个行动者的行动必须相关,可相似或互补。2)第一个行动者称为“施事者”,第二个行动者就称为“行动者”。3)第二个“行动者”可以是有生的,也可以是无生的。Talmy(2000:254)认为行动关联事件主要有5个类别,分别是“共同行动”(Concert)(见例〈7a〉)、“伴随行动”(Accompaniment)(见例〈7b〉)、“模仿行动”(Immitation)(见例〈7c〉)、“超越行动”(Surpassment)(见例〈7d〉和“示范行动”(Demonstration)(见例〈7e〉)。

(7) a.I played the melody together with him.

b.I played the melody along with him.

c.I played the melody in imitation of him.

d.I outplayed him.

e.I played the melody in demonstration to him.

Talmy(2000)对行动关联事件的分析具有以下几个原创性贡献及对相互事件研究的启发:1)对行动关联事件参与者之间的行动进行了同域和异域的区分,该区分支持了本文对广义相互事件的定义。2)行动关联事件的语义描写框架是从运动事件类比(analogy)推导而来的,二者共享同一个上位层次的事件图式。其中,运动事件的核心图式编码在“路径”上,行动关联事件则体现在“关联”上。相应地,相互事件的核心图式则表征在“相互”上。3)行动关联事件关注事件参与者的两个行动子事件是如何关联的,若这两个关联的行动子事件融合成一个事件,并表征在一个小句上,那么该事件称为宏事件(8)具体而言,宏事件在语义上是一个复合事件,包括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它在句法上表征在单小句上。其中,框架事件由焦点实体、背景实体、激活过程和系联功能构成。(Talmy 2000)宏事件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的事件类型中具有更细致的语义编码。,对两个子事件融合过程的发现和探索则称为事件融合思想。宏事件理论为不同事件类型,尤其是相互事件,提供了语义描写的理论框架;事件融合思想关注语义要素在形态-句法表征层面上的分布模式,亦可揭示相互事件颗粒度的具体分布。此外,对比其他学者对相互事件的研究,Talmy及其后来的追随者对行动关联事件的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与运动事件、状态变化事件和实现事件相比,行动关联事件及其典型成员相互事件所受到的关注极度不平衡。2)Talmy行动关联事件的参与者只有两个,实际上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3)运动事件有动静之分、状态变化事件有变与不变之分、实现事件有完成和确认之分,但到了行动关联事件,Talmy只考虑到了动态的行动,而忽略了其他学者提到的静态的行动。

本文认为,不论是Evans等人提出的5个语义维度,还是Talmy的宏事件理论框架,二者对相互事件语义类型的探讨均是一个开放类的问题,即可以从不同的语义维度去考察。本文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

在图1中,Evans等人提出的相互事件5个语义维度可以系统地组织在Talmy的宏事件理论框架下,同时也丰富了该理论框架在相互事件中的应用。宏事件理论是从运动事件抽象出来的,由框架事件和副事件构成。前者作为事件图式包含了焦点实体、激活过程、系联功能和背景实体,后者副事件与框架事件形成支撑关系。1)在焦点实体中,可以考察3个语义维度,如参与者人数、对称或对称性(即能否确认事件的发起者)、参与者的有生和无生性等。2)背景实体是相对焦点实体而言的,是描述相互事件的参照点。该参数下可以考虑的语义维度有相互事件参与者的行动是共时的还是错时的、是已然的还是未然的(9)感谢张克定老师提供“已然的或未然的”语义参考维度。。3)激活过程指的是焦点实体相对背景实体发生改变或保持不变的过程,运用到相互事件中可以是动态的(相互行动),也可以是静态的(相互状态)。4)系联功能设定的是焦点实体相对背景实体的构型,该构型在相互事件里包含“强相互”“成对相互”“混搭相互”“相邻相互”“链状相互”“辐射相互”和“环状相互”等各种情景中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反映相互事件的核心图式。5)副事件对框架事件构成的支撑关系也是开放类的。副事件与框架事件是两个小句表达还是一个小句表达,同一个小句表达的动词是否编码了多个语义要素,这些都涉及颗粒度的语义维度。

图1 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模型

综上,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初步构建了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模型。宏事件理论框架下各个语义参数或语义要素均可考察不同的语义维度的分布。这些语义维度亦是开放的,会随着新语料的出现而有所增加。在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模型中,相互关系的核心图式在语言表征层面上的映射具有重要的类型学意义。

2.3 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类型学探索

相互关系是相互事件的核心图式。依据Talmy(2000)著名的语言类型学二分法,若相互关系编码在动词上,则可称为动词框架语言,如例(8a)中的“meet”(相遇);若投射在卫星语素上,则称为卫星语素框架语言,如例(9a)中的“with”(和)。

(8) a.John and Mary meet.

b.John and Mary meet with each other.

(9) a.John and Mary play with each other.

b.John and Mary play together.

然而,相互关系不仅可以编码在动词或者卫星语素上,有时候也可以同时编码在动词和卫星语素上,甚至还可编码在代词或副词上,如例(8b)中的“meet with each other”(彼此相遇)和例

(9b)中的“together”(一起)。相互事件在形态-句法表征上的复杂系统为Talmy类型学二分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该事件的探索与Talmy其他宏事件类型相比亦是极度不平衡的,一直处在“无人区”的状态(10)Talmy(2000)提出的宏事件是开放类系统,主要包括运动事件、状态变化事件、实现事件、体相事件和行动关联事件。然而,类型二分法的讨论多集中在运动事件,其次是状态变化事件和实现事件。相互事件是典型的行动关联事件,但从类型学二分法的框架去探索相互事件的文献非常少。。因此,仅从动词和卫星语素两个表征成分对相互事件进行类型判定并不可取。虽然一刀切的二分法不能捕捉到相互事件在形态-句法表征上的全貌,但很多其他语言学家对该事件形态-句法表征类型学的探索已有40余年。(König &Kokutani 2006;Nedjalkov 2007;Haspelmath 2007;Evans 2008;Maslova 2008;Siloni 2012)

由于早期对相互事件的关注是从反身事件(Reflexives)扩展开的,类型学家König &Kokutani(2006)对相互事件在形态-句法表征上的分类就是从形式语言学家Faltz(1977)对反身事件分类中得到的启发。

如图2所示,König &Kokutani(2006:276)认为相互义标记包括名词性标记和动词性标记。名词性标记可分为指代名词(如德语代词sich)和数量名词(如例〈8〉)中的John和Mary)。动词性标记包括综合动词(如斯瓦希里语的相互关系编码在动词wanapendana上)和合成动词(如汉语中的“打来打去”)(König &Kokutani 2006:276)。同时,König &Gast(2008:12)还指出,相互事件和反身事件的判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相互事件经常由多小句来表达。尽管他们(König &Gast 2008:12)认为图2是最早对相互事件在形式上的初步分类,该分类却不能囊括所有相互事件跨语言的编码方式。鉴于此,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语言类型学研究所Nedjalkov教授及其团队耗时16年于2007年完成了2000多页的巨著ReciprocalConstructions(《相互构式》)。

图2 König &Kokutani(2006:276)的相互事件表征类型

如下页图3所示,相互事件的语言表征类型十分丰富。Nedjalkov(2007)的分类是从独立的句法/形态成分进行分类的,其表征手段可以是句法的、形态的(词汇层面),抑或是附着词素。相互事件表征的句法层面包括多小句表达和自由标记(即独立的句法成分);形态层面有迂回构式(即“动词+助动词”的形式)、合成词(如中文的“对骂”)、动词词缀、词根复制;最后一个层面是附着词素(如法语及西班牙语中不能独立使用的相互代词se)。由于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表征也可采用零形式(11)相互事件形态-句法表征的零形式即有歧义的隐性表达,指的是该表征既可解读为相互事件,亦可识解为非相互事件。如例句“Lisi and Aisha are in love”可以理解为Lisi和Aisha彼此相爱,也可以分析成二者均有各自相爱的人(Haspelmath 2007:2089)。,因此,Haspelmath(2007)在相互事件形态-句法表征类型系统中添加了“隐性表达”这一分支,与之对应的“显性表达”又分为自由表达式和特殊表达式。特殊表达式可分为多小句相互构式和单小句相互构式,其中单小句的相互构式又分为词汇相互构式和语法相互构式。具体如下页图4所示。

图3 Nedjalkov(2007)的相互事件表征类型

图4 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类型(Haspelmath 2007: 2090)

Haspelmath(2007)对相互事件形态-句法表征的分类系统更具备一定的优势。1)该系统使相互事件的隐性表征得到应有的重视;2)该系统采用的二进制方式使分类更加系统科学;3)在该系统的基础上,Haspelmath(2007:2113)归纳出一个相互义独立性标记量表,并提出了4条相应的类型学假说,具体如下。

相互义独立性标记量表(Scale of Reciprocal Marker Independence):

可分开的双向互指>不可分开的双向互指>单一部分自由互指>黏着互指>词缀互指>及物动词标记>非及物动词标记>零标记。从右至左,相互事件形态-句法表征的形态复杂度逐渐递增。

相互事件形态-句法类型学假说:

(i)相互义独立性标记量级越高,其形态-句法表征的长度则越长;

(ii)若一个谓词相互义的使用频率越高,其相独立性标记量级则越低;

(iii)相互义独立性标记量级越高,其使用的限制条件越少;

(iv)若某语言在量表上有两个标记刻度,其独立性标记量级越高,则歧义越小。

(Haspelmath 2007:2113)

Haspelmath(2007)在总体大框架上讨论了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类型系统,但在语言的具体表征上并没有更细致的讨论。尤其是谈论到词汇相互构式时,Haspelmath(2007:2090)又将其分类从形式转向了语义,即词汇相互构式又可分为社会的、空间的和(非)一致的相互事件。这种讨论会使得相互事件形态-句法表征的系统变得紊乱,而Evans(2008)则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形式类型学参考。如下页图5所示,Evans(2008)细化了相互事件具体的形态-句法表征。单小句的表征可以标记在名词、动词、连接词及修饰语上,多小句的表征标记有规约的双小句构式、迂回叠加构式和融合多谓词形式。

图5 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类型(Evans 2008: 45)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如Maslova(2008)和Siloni(2012)等从配价的视角讨论相互事件不同的形态-句法表征,但这些讨论均以动词为核心,且容易忽视多小句表征的相互事件。

综上,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表征是从语言的形式出发,不仅可以表征在动词上,还可以辐射到名词、连接词、修饰语等多种语言形式上;不仅可以表征在单小句上,也可以表征在双/多小句上。本文认为,Talmy(2000)的类型学二分法仅关注单小句动词或卫星语素(即附加语)的类型学意义,而忽略了相互事件语言表征其他的语言形式。Haspelmath(2007:2090)的分类为相互事件形态-句法表征系统提供了一个广义且稳定的框架,而König &Kokutani(2006)、Nedjalkov(2007)和Evans(2008)等人在形态-句法的视角下为又为Haspelmath的框架提供了更为细致的表征类型系统。然而,这些表征类型系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些分类之间存在交叉现象的存在。此外,很多语言在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表征上存在多个表征形式,有的可以共现,有的却彼此互斥,这些语言现象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诠释。

3.方法差异

相互事件近四五十年来一直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不论是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争议,还是形态-句法类型学上的探索,这些学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即方法论上的创新和变革。本部分仅介绍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

3.1 直觉方法

早期的语言研究学者大多使用直觉(intuition)的方法,如Lakoff &Peters (1969)、Dougherty(1970,1971,1974)、Chomsky (1971,1973,1975)、Fiengo &Lasnik(1973)、Langendoen(1978)、Dalrympleetal.(1998)、Talmy(2000)(12)笔者于2017年在美国访学造访Talmy时,Talmy曾幽默地表示他的语料库就在他的脑子里,即大脑直觉想到的语料。等人。他们所使用的语料大都是在自己逻辑思维加工下的有利于自己理论分析的语料。然而,直觉法一直面临很多挑战。如语言学家的直觉不同会引起更多的争议(Cowart 1997),心理语言的直觉加工通常是不准确的(Gibbs 2007),语言学家的直觉通常具有理论偏向性(Dabrowska 2010)。

3.2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

由于直觉方法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为了更加尊重语言事实,不少语言学者在研究相互事件的时候采用了基于语料库的方法(Nedjalkov 2007;Haas 2010;Inglese 2017;Inglese &Zanchi 2020)。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更适合相互事件形态-句法类型学的研究,因为可以通过高频的相对固定的检索词进行检索,从而获取相应的语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为相互事件形态-句法表征的共时和历时研究提供即时便利的语料,其弊端是只能检索已知或已有相互事件的某特定语言形式,却不能挖掘出其他相互事件可能的形态-句法表征形式。

3.3 实验诱导的方法

实验诱导的方法是通过诱导受试描述某特定的语义场景(如相互事件),在过程中录音或录像并转写他们的描述,从而获取真实的语料。Evansetal.(2011)和Majidetal.(2011)通过相互事件语义场景的参与者人数、时间、情景类型等维度设计了64个视频,让不同语言的受试进行描述,进而获得相互事件的跨语言数据。实验诱导方法的优势是某语义场景下尽可能地获得较全面的形态-句法表征形式,但整个时间过程较长、投入的精力较多、获得语料相对没有基于语料库检索的丰富。

3.4 数据统计和建模

数据统计和建模并非独立使用的研究方法,而是在已获取语料(如基于语料库或实验诱导)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料进行编码、统计和建模等数学的方法,从而能够探索出更多数据背后的信息。如Majidetal.(2011)采用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标度分析及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而更科学地探索了相互事件20种跨形态-句法表征的异同。数据统计和建模的方法使得语言研究更加科学、系统,也是语言学和统计学跨学科发展的趋势。(Divjaketal.2016)

综上,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目前主要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内省法、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实验诱导的方法及数据统计和建模。相对语言学及其跨学科的视角而言,如心理实验法、神经实验法、多模态研究法等在相互事件的研究领域鲜有涉及。本文认为,以上这些方法对相互事件的语言类型研究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可以兼容互补的。正如束定芳(2013:56)所谈到的,“从宏观上讲,任何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内省,都是内省的结果”。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实验诱导法、数据分析和建模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互事件内省方法的不足,提供更加真实的基于使用的语料,挖掘出语言数据背后更多的信息。

4.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研究在国外的进展,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相互事件进行过一定的探讨。自朱德熙(1982)提出“对称性动词”后,汉语研究多集中在“相互动词”“双向动词”“准双向动词”“协同动词”“交互动词”“相互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 “相互构式(如‘你来我往’)”等单个领域的传统语义分析上或配价分析上。(陶红印1987;袁毓林1989,2010;张谊生 1997;刘丹青1986,2000,2017;李新良2013;赵旭、刘振平2014;易焱、王克非2013;余俊宏2017;李劲荣2018;周晓君2018;沈家煊 2020)但是,这些研究在理论系统构建及其实证检验上尚有不足。鉴于此,本文观点梳理如下,以期为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在汉语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结论一:相互事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相互事件是指事件参与者相互行为是一致的;广义上的相互事件既包括一致的相互行为,亦包含不同但相关的相互行为。

结论二: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是一个开放类系统。本文在Talmy(2000)相互事件的结构框架和Evansetal.(2011)相互事件5个语义维度的基础上构建了相互事件的语义类型模型,旨在为相互事件的概念化形成过程提供一个语义描写框架。

结论三: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类型不仅仅表征在动词或卫星语素(即附加语)上,也会表征在其他各种语言形式上。本文支持Haspelmath(2007)对相互事件形态-句法类型总结的宏观框架,同时也要参考König &Kokutani(2006)、Nedjalkov(2007)和Evans(2008)等人更为细致的形态-句法表征系统。此外,基于跨语言的事实,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表征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表征成分的隐现、句法成分的共现和互斥等问题。

结论四:相互事件的语言类型学研究既要有内省的方法构建理论框架,亦可借鉴跨学科的多种研究方法。除了语言学领域,相互事件在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等很多学科领域中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其他学科的理念、方法论等均可为相互事件的多维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类型学句法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