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研究

2021-06-10 11:24白丽
成功营销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动能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由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長阶段,结构升级、动能转换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新动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种内生动力,它不仅要求实现生产要素的循环与利用而且要求达到生产行为的高效率,同时还包括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山西作为资源能源大省,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支撑其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完成山西经济新动能的培育,实现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动能;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结构调整

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成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高质量发展是高速增长提高到一定水平后更高层次的目标,是在数量的基础上面对质量的进一步追求,抛弃了过去一味追求速度的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成为其重要目标和追求。

针对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利提出的“稳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保持“进”与“出”的平衡,使得“进”与“出”的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进”是指生产和生育,“出”是指消耗和死亡。国内学者刘思华指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解释为:在经济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在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过程中,通过推动科技进步不与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重组和优化,从而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任保平则指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能源供给、资源供给、环境承受能力以及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社会对能源、资源的供给以及环境承受能力的可持续性在逐渐下降,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就要不断调整传统的经济结构,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动力机制就不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时就需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进而通过培育新动能来实现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2017年,李总理就曾指出新旧动能转换既包括“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包括“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型省份来说,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着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关键,因此,对于山西来说,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已经成为山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

2 培育新动能是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学中著名的“S型曲线”理论表明: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在刚刚进入经济生产活动当中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一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较低,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步入成长期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达到指数级,之后随着该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走向“S”曲线的顶端,这时整个经济发展速度将会放缓,如果没有新的动能拉动,整个经济将会出现增长动力缺乏的问题。因此,培育新动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是规律使然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其具有良好资源禀赋,煤炭等资源储量较为丰富,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山西具有突出的生产要素驱动优势,长期以来,山西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在大规模投资的作用下,通过对区域内资源开采开发,有力推动了山西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快速增长。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如果把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初级开发上就必然会出现经济增长乏力、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负面结果,山西的这些年发展实际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山西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时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迈进。

2.2 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山西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建立在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及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的,区域内的支柱产业主要为区域内的资源型产业,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或者说是中低端,其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于资源红利。而且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山西已有两座城市被国务院列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方面,区域内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以及资源型产品的市场和利润的萎缩不仅会抑制生产和投资,同时也会劳动力人口外流、人才引进困难等局面。同时,有研究表明,初级资源产业会严重挤出教育事业,对于山西来说将会是雪上加霜,滞后的教育事业将直接导致山西本土人才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山西未来的发展将缺乏稳固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后继乏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山西由于前期传统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其未来发展的空间明显减少,生态约束已成为山西继续发展的刚性约束,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山西如果不及时转变发展模式,传统的老路极有可能在不就的将来变成“死路”,无法推动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2.3 培育新动能是山西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根据著名的“S”型曲线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出现后,其并不会立即转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中间还存在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因此,若想使得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区间内,就必须在现有技术充分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动能前培育新的技术,形成新的“S”曲线。从当前来看,推动山西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产业已经接近或者达到“S”型曲线的顶端,其产业优势已将逐步褪去,急需寻找、培育新动能来驱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以新的“S”型曲线逐步取代旧“S”型曲线,从而实现新动能对旧动能逐步取代,使山西经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新的高质发展。

3 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动能培育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8400E107-3EEF-473E-A9E3-2F6F0B4E6F25

新时代以来,山西的经济总量及发展速度与发达省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山西要想进一步缩小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异,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的有效结合,用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3.1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山西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新动能

新旧动能之间是次序替代关系,并非取代关系,特别是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淘汰和退出的是落后产能,绝不是传统产业。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一方面,要继续开展“三去一降一补”,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及高污染企业,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更要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快推进煤焦冶电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存量项目的低碳化改造升级。加强与国际先进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引进产业前端高新发展技术,借助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孕育和催生相关新兴产业,从而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3.2 创新发展方式,培育山西绿色生产力新动能

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新动能,是培育新动能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新动能培育的核心内容。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大省,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原有的单一经济结构,继续依赖传统动能驱动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已经变的越来越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因此山西需要主动作为,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转变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经济发展方式,主动寻找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源泉,着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通过上大压小、等量置换、淘汰落后、先立后破和能耗雙控、减污降碳、技术改造等方式,从根本上推动区域内传统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实现高端智能绿色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让出空间、提供要素资源,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3.3 优化产学研机制,培育山西经济增长创新新动能

对于山西来说,创新动能的培育,首先,需要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及能力。可以通过适度的制度倾斜加快区域内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从科研到产能的有效转化。通过经济奖惩、科技补贴等鼓励理论创新及科技成果的转换,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其次,需要优化产学研机制,加快完善从理论创新到实践成果的转换,在全社会形成科研到实际生产力转化的良性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山西需要进一步加快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不仅要加快高层次、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培育,同时也要重视此类人才向创新性人才的培育与转化,从而增加区域对科研创新领域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创新活动主要是通过人的创新来完成的,这就对人力资本有了较高的要求,山西要想提升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进一步扩充和提升科研人员,通过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素质,通过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对企业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予以适当奖励及政策倾斜,让各类人才进的来、留得下,形成山西高质量所需的人才队伍,从而激发区域内整体创新水平。

3.4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山西新动能培育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协同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对外开放能够给一个地区带来持续性的经济高质量增长活力。因此,在新时代,作为内陆资源型省份的山西更要以持续开放的态度抢抓机遇、拓宽视野,借助国家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强劲东风,以创新思维看待和谋划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因地制宜推进产业链的集群化发展,加快与国际一流技术水平对标对表,推动新产业、新技术在山西落地生根,以新技术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及产业链延伸,但同时也要避免产业的趋同化及过剩化现象出现。

总之,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型省份来说,想要改善长期以来对资源型产业发展的依赖,如期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必须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动能的培育,但是新动能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动能的培育绝不仅仅是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而且也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动能的培育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在新旧产业共同发展、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优化产学研机制、加强区域合作等途径,实现山西新动能培育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协同,进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山西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戈非,任保平.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培育的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20 (5):52-64.

[2] 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35(1):5-12.

[3] 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4):31-36.

[4]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5] 任保平,苗新宇.“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J].经济问题,2019(2):1-11.

[6] 郑江淮,宋建,张玉昌,郑玉,姜青克.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进展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8(6):24-42.

作者简介:白丽,(1990.1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中共阳城县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8400E107-3EEF-473E-A9E3-2F6F0B4E6F25

猜你喜欢
新动能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
鲁企“新动能”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