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萨病后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6-10 08:18王乌日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9期
关键词:偏瘫缺血性康复训练

王乌日娜

(内蒙古包头市蒙中中医医院,内蒙古 包头)

0 引言

萨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致残率高,多发于老年人[1]。缺血性萨病是指因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减少或闭塞,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组织软化、缺氧甚至坏死的现象。常规西医治疗临床效果欠佳,且见效较为缓慢[2]。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扩张血管,提高缺血区血液供应,形成新的运动传导通路。康复训练可帮助患者纠正异常运动状况,改善肌张力,抑制痉挛。笔者采用将蒙医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疗法结合,治疗缺血性萨病,疗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萨病受试者134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缺血性萨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男39例,女28例。病程平均(5.23±1.36)个月;偏瘫部位:左侧27例,右侧29例,双侧11例。对照组,男33例,女34例,病程平均(5.38±2.64)个月;偏瘫部位:左侧23例,右侧25例,双侧19例。对性别、病程、偏瘫部位资料进行组间的数据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诊断参照文献[3],主症:①半身不遂,神识昏蒙,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言语障碍,感觉减退,面色晦暗,意识障碍等症状。次症:②眩晕、头痛,气短无力,目偏不瞬,饮水呛咳,共济失调,面色晦暗,气短乏力;脉弦滑,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③影像学检查:患者均经过CT 或MRI确诊,头部磁共振发现有新发脑梗死病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中的67例患者实施单纯康复训练:实施新型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①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缺失基本成分和异常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②对患者的缺失的基本成分进行针对性的训练;③整体动作练习;④为患者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训练频率为30min/次,1次/d,每周治疗5次为1个疗程,治疗5d 后休息1d,再进行下个疗程的治疗,共2个疗程[4,5]。

观察组中的67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蒙医针灸。(1)头针:于患者后顶穴、顶会穴、巴达干三穴以及颈上凹穴行透刺针。(2)体针:在迟缓期,取仰卧位,强刺内侧肌群但不留针,缓刺外侧肌群留针30min。行针穴位:三角肌下穴、转子下三寸穴、外茎突穴、腋纹穴、腕背侧穴、腘窝上凹穴、肘内纹穴、臀下穴、股后穴、足上腱穴、肘外侧穴、膑上凹穴、桡中穴、腘窝穴、髋臼穴、拇趾第一穴等。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mm×(25-40)mm],针刺时先泻后补留30min,间隔5min 进行1次提插捻转,5次/ 周,1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4 周[6-8]。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神经功能缺损: 采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评估,量表包含意识水平、上下肢运动、语言、感觉、共济失调等,患者所得分数越高表示其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运动功能障碍: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总分100分,患者所得分数越低表示其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

疗效判定如下,治愈:与治疗前对比,患者的所有症状消失,其NIHSS 评分降低>90%;显效:与治疗前对比,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NIHSS 评分降低46%-90%,病残程度1-3 级;有效:与治疗前对比,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IHSS 评分降低18%-4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67-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2.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4 周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7 10.93±1.45 2.64±0.87*△对照组 67 11.17±1.09 5.36±1.35*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FMA 评分比较

治疗4 周后,观察组FM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FMA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FMA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7 37.73±5.84 60.75±5.17*△对照组 67 37.69±6.19 49.72±5.73*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萨病发病率较高,发作通常较突然,患者的死亡风险较高,及时就医可控制病情,但部分患者会遗留偏瘫等神经功能障碍[9]。针灸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可增殖、分化为神经元细胞,促进脊髓运动神经元可塑性变化,从而降低偏瘫痉挛肌肉的张力,恢复萨病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10]。康复治疗可以通过特定的反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机体脑功能的重建。同时可减轻肌肉紧张,增加正常感觉运动刺激,抑制关节挛缩,增强心肺活动,有效提高肌肉力量和平衡协调功能[11,12]。

综上所述,缺血性萨病后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给予蒙医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对于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影响[13,14],值得进行广泛研究。

猜你喜欢
偏瘫缺血性康复训练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