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腹部CT 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作用及价值分析

2021-06-10 08:18秦晓峰王丹丹张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9期
关键词:系膜肠系膜栓塞

秦晓峰,王丹丹,张杰

(晋城大医院,山西 晋城)

0 引言

急性系膜血管栓塞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因患者栓子脱落至肠系膜血管引起血管闭塞造成,会引发急性缺血性坏死、绞窄性肠梗阻等症状。病症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出现肠黏膜充血和糜烂,引起出血、坏死,还会引起肠壁肌肉痉挛和强烈收缩;且伴有强烈腹部疼痛为典型临床症状[1]。所以为患者选择一种有效的病情诊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比较常见的诊断方式包括腹部CT 诊断和常规诊断。其中常规诊断因属于一种有创方式,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不利于术后的恢复。近年来CT 诊断技术逐渐完善,逐渐广泛应用于急性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其优势较为明显。基于此,本文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实施腹部CT 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急性系膜血管栓塞患者,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根据不同诊断方式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最大年龄值为89岁,最小年龄值为23岁,平均年龄为51.8岁;合并肝硬化患者6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7例,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21例;平均病程为 (0.84±0.91)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最大年龄值为91岁,最小年龄值为25岁,平均年龄为51.9岁;合并肝硬化患者8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例,合并心房唇动患者4例,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16例;平均病程为(0.86±0.94)年。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急性血管栓塞患者;(2)所有患者均具有持续性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3)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者;(2)排除死亡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剖腹探查方式,于病灶接近区域作手术切口,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病情状况进行临床诊断。给观察组患者实施CT 腹部超声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沿T10 椎体水平至髂嵴扫描,扫描层厚和准直器宽度分别为5、1.5min;期间使用85-100ml 碘比醇注射液,维持速率1.5-3.0ml,获取原始横切面薄层图像,使用后期图像处理软件,获取患者多平面重建血管成像。最终保留矢状面、冠状面、最大密度投影等数据。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诊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急诊腹部CT 临床效果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s)的形式描述临床计量指标,组间数据实施t检验;以(n,%)的形式表示诊断结果等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实施χ2检验;若P<0.05 则代表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诊断时间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诊断时间等指标更具有优越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诊断时间(±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诊断时间(±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诊断时间(min)观察组 37 36.14±6.54 29.74±6.25对照组 33 40.46±4.97 58.05±8.34 t-3.1114 16.0703 P-0.0027 0.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2 所示。

表2 对比不同诊断方式的两组患者诊断结果(n,%)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肠道缺血性坏死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属于一种典型的临床综合征,其致病因素可分为以下三种:(1)肠系膜动脉闭塞,因房颤引发栓子脱落形成栓塞,以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和血管纤维发育不良为典型临床特征,其中动脉粥硬化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2)肠系静脉闭塞是由门静脉高压、炎症以及肿瘤发展而来,其中门脉高压也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3) 非血管闭塞。是指患者肠系膜血管的供血出现障碍,致使肠壁肌肉功能受到损伤,出现肠急性缺血、坏死等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早期诊断,便会引起中毒性休克或者绞窄性肠梗阻,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5]。

目前针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临床主要采取剖腹诊断和肠系膜血管造影,两种诊断方式均为传统诊断方式,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一旦确诊为阴性,不仅会影响医患关系,还不利于患者预后,弊大于利。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急诊腹部CT 逐渐应用于急性系膜血管栓塞患者早期诊断。该诊断模式能够对肠系膜血管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了解肠系膜血管缺血原因,明确肠缺血和腹部其他脏器情况,以减少血管造影检查的局限性。同时还能直接呈现肠系膜血管内充盈缺损现象,明确血管阻塞部位和病情程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患者病症进行介入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其次该诊断技术通过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能够直观呈现肠缺血现象,临床诊断准确率更高。除此之外,CT扫描还具有诸多优势,具体如下:(1)具有 扫描速度快、无创、可以任意进行回顾性重建,大大减少了病灶遗漏。(2)所有患者CT 检测结果显示肠壁明显增厚、肠腔逐渐扩张、肠系膜积液等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3)若CT 扫描结果显示肠壁出现气肿、肠系膜静脉中和门静脉内出现积气,则代表患者肠壁内有缺血性坏死[6-8]。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诊断结果准确率、诊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优越性,P<0.05。由此可见,对急性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实施急诊腹部CT 扫描,能够有效判断肠系膜血管中是否存在栓塞,并能够准确找到栓塞部位,同时还能对临床预后进行预判,可作为后期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利用急诊腹部CT 诊断,不仅能够减少机体损伤,还具有简单快捷等方式,取得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系膜肠系膜栓塞
复方积雪草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Bcl–2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