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2021-06-10 08:19张俊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9期
关键词:面肌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张俊平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医院,内蒙古 巴彦淖尔)

0 引言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神经性疾病,与局部血管压迫相关,常伴随发生,发病时常伴有剧烈疼痛、面部放射性抽搐,以中年女性患者为高发人群,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医学发展阶段,针对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病因病机尚处于探究阶段,为缓解临床症状,以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要对策,经保守药物疗效分析中发现,药物于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呈现较大个体差异性,药物依赖性较大,存在戒断反应,应用价值受限,多建议开展手术治疗,借助微血管减压术,以解除血管及神经压迫症状,恢复正常面神经功能[2,3]。现研究笔者针对微血管减压术于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治疗有效性,特选取感觉根部切断术为参照,开展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神经内科收治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探查对象,共计84例,病例筛选时间为2019年5月 至2020年6月,模 拟 数 字 抽 签 方 式分 组,42例设为常规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44-73岁,年龄均数(59.35±0.89)岁,其中右侧病灶19例,左侧病灶23例,病程1-18年,病程均数(8.68±1.02)年,其中25例患者以面肌痉挛症状入院,17例患者以三叉神经痛症状入院;42例设为试验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42-77岁,年龄均数(59.41±0.91)岁,其中右侧病灶20例,左侧病灶22例,病程0.8-19年,病程均数(8.1±1.05)年,其中24例患者以面肌痉挛症状入院,18例患者以三叉神经痛症状入院;针对两组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患者入组资料做统计学比对(P>0.05),满足数据比对需求。

纳入标准:(1)84例患者均符合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的评估依据,入院后予以三维时间飞跃序列检测、头颅MRI 检测确诊[4];(2)研究项目开展征求患者及(或)家属授权,伦理委员会授权。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予以感觉根部切断术,于全身麻醉下开展手术,以患者耳后乳突枕部作长约5.0cm 切口,做长约1.5cm×2.5cm 骨窗,引流脑脊液,深入探查桥小脑角区,置于显微镜,明确蛛网膜位置,分离蛛网膜下隙,探寻三叉神经位置,缓解周围血管及神经压迫情况,借助电凝刀将三叉神经感觉根后外侧2/3 处切断,电凝刀止血后,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试验组患者予以微血管减压术:于全麻下开展手术,固定患者头部,将头部下垂15°,于耳后发际内侧作长约4.0cm 切口,置入显微镜,引流脑脊液,控制颅内压,分离周围组织,获得清晰的手术视野,分离蛛网膜,探查神经根位置,加强岩静脉保护,明确三叉神经与血管之间的关系,辅以Teflon 棉隔面神经与血管,可借助悬吊法进行分隔,待减压操作完成后,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借助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复位骨瓣,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1.3 评价标准

使用疼痛数字量化评分表对患者三叉神经痛情况进行量化评分;观察不同手术治疗下听力降低、头部不适、脑出血、感染、面部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统计

术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术前,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统计(±s/分)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统计(±s/分)

组别 n 术前 术后 t P常规组 42 6.35±0.47 3.27±0.25 7.884 0.000试验组 42 6.36±0.51 1.61±0.15 9.638 0.000 t 0.891 7.507 P 0.253 0.000

2.2 两组手术结局统计

常规组8例继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试验组2例继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差异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结局统计

3 讨论

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神经性病变,以间歇性疼痛为主,临床较为罕见,约占总面肌痉挛1%左右,临床学者针对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尚处于探究阶段,认为疾病发病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扩张诱导的血管压迫症状相关,因椎基底动脉发育障碍,导致动脉硬化,压迫RZE 区域,以缓解局部压迫为主要治则[5,6]。本研究笔者于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采用血管减压术与感觉根部切断术,经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术前,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8例继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试验组2例继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差异表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减压术临床反馈更佳,于临床操作中,因微血管减压术较为复杂,对施术者专业性要求较高,为确保一次性手术操作下,过度牵拉脑组织;蛛网膜打开范围需于头端至小脑幕,促使蛛网膜充分打开,提供手术操作空间;因手术部位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于术中需精准探查神经及血管,于狭小的空间下,借助Teflon 棉进行隔开,有效抬离后组脑干及颅神经,减低面神经REZ 压力,以规避因为血管回弹导致的压力,降低复发;并加强对三叉神经周围血管的探查,避免导致责任血管位移,待减压术完成后,需探查血管位置,避免血管位置影响减压成效[7,8]。

综上,微血管减压术于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疼痛改善效果优于感觉根部切断术,术后安全系数高,符合临床开展指征。

猜你喜欢
面肌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三叉神经痛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