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宏博的视野理解中华文明

2021-06-10 14:35赵清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祭祀坑中华文明青铜

赵清源

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又有重要收获。在成都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型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等文物500余件。

20世纪20年代末,三星堆遗址甫一发现,便成为中国考古界新的焦点,尤其是1986年发现的1号和2号“祭祀坑”,出土了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金面罩、金杖、大玉璋等珍贵文物千余件,这些文物多数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这次三星堆发现的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玉琮等文物,更加清晰地展现了古代文献典籍中所涉及的古蜀文明。这个文明具有完备的礼制、明确的社会分工、神巫合一的社会形态、成熟的文字系统以及丰富的社会生活。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具有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奇特造型和神秘内涵,反映了古蜀先民精神生活的奇异心理和多元文化撞击而生的灿烂文明,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源头,也打开了一扇通向远古文明的大门。

三星堆未被发现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蜀王及其传说,不过是古华夏神话与历史传说“敷衍”的结果,于是将古蜀文明硬塞进东周以来的历史框架中,造成了削足适履、矛盾丛生的情况。但是现在,成都平原包括三星堆在内的一系列史前古城址的发掘,说明早在4000多年以前,亦即传说中的夏朝尚未开始之时,古蜀文明就已出现不止一座城市。考古事实也表明,古蜀文明曾沿着岷江、长江、汉水等流域播迁,并影响了中原文明。

我们知道,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由于受到“内诸夏而外夷狄”观念的影响,自上古以来人们就将中原视作唯一的文明中心。随着考古新发现提供的丰富资料日益增多,中华文明起源呈现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格局的观念,正在为学术界所公认。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虽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门槛的步伐有先有后,同步或不同步,但都以自己特有的文明组成、丰富了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

既相对独立,又与中原文明联系密切,考古上的证据也确认了古蜀文明这一特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盉,明显来自二里头文化。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大量玉璋,其源头也在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乃至更早的龙山文化。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尊,乃是典型的商周青铜礼器,显示出蜀文化对商文化的模仿。这至少说明,古蜀与中原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在夏朝甚至更早就开始了,这种文化传播和交流在殷商时期变得更加密切。

中华文明多源一体的格局是经过超百万年,特别是近万年以来多区系文化交汇和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祖先各族群无数次组合与重组、团聚的结果,是文化逐渐认同、经济逐渐融合的结果。今年是中国考古诞生百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望百年的考古实践,我们会发现,考古工作不只是“由小见小”,或者考古和文献相结合,还要通过对考古成果的研究,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灿若星河、绵延闪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深厚底气。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是如何发端的?在数千年的接续传承中,又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坎坷、起承转合?这些牵系民族根脉的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近百年来所要揭示和回答的根本问题。三星堆遗址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尊崇,更为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给养。

猜你喜欢
祭祀坑中华文明青铜
我在三星堆发掘现场
生僻字里识青铜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穿越三星堆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青铜古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