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

2021-06-13 03:41伍宝琴王灿莉许丁艺黎春晖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病

伍宝琴,王灿莉,许丁艺,黎春晖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病科,四川泸州 646000)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其与龋病和错烦鸽畸形合称为口腔三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较高患病率,牙槽骨吸收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表现之一。

正畸治疗是牙周病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牙周组织的炎症愈合更为缓慢,牙周纤维、牙槽骨的改建及牙齿的移动往往会加速牙周病情的发展。以往有学者提出当患者牙周炎已经得到控制,再施加生物限度以内的正畸力(通过牙齿生理范围内的移动矫治错烦鸽畸形),并不会引起或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2-5],有时反而还能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愈合、改善病情[6-8]。姚礼红等[9]研究发现,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中重度牙周病伴前牙错颌畸形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学者指出成人正畸后牙槽骨高度平均丧失0.31 mm,提示成人正畸会提高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概率,其破坏性不可轻易忽视[10]。

本实验为明确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的安全性,观察分析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两次CBCT扫描图像,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不同牙位不同位点牙槽嵴顶到CEJ 的距离的变化,探索正畸治疗对牙周病患者牙周支持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皆处于牙周炎稳定期后行正畸治疗。

1.2 纳入标准

①年满18 周岁,口腔卫生习惯良好,有良好的依从性;②全身状况:营养正常,无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病、免疫缺陷、骨质疏松等系统性疾病,无长期用药史,女性非妊娠期;③既往史:无正畸治疗史,无颌面部外伤史,无唇腭裂病史,无夜磨牙或紧咬牙习惯;无囊肿或肿瘤病变者,无牙体和根尖周病变者,无不良修复体;④研究对象均在同一位正畸医师处采用相同的托槽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⑤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根据1999年牙周疾病新分类法诊断为轻中度慢性牙周炎。

稳定期诊断标准:患者能良好的自我控制菌斑,无≥5 mm 牙周袋,附着丧失无增加,全口探诊出血阳性位点在20%以下,牙松动度无增加,无溢脓,无创伤等[11]。

1.3 研究方法

1.3.1影像学资料的获得

①拍摄:所涉及研究对象的CBCT(美国Kodak 9500)及全景片均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同一放射科医生在相同的扫描参数下拍摄,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②存储与分析:借助CS 3D Imaging(CBCT 自带的图像分析软件),于“倾斜面裁剪”界面定位牙的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展开相关观察和分析。每个测量点均测定两次,如果两次测量差值大于2 mm,则要求进行第三次定点测量,并与前两次相比,舍去异常数值取平均值。所有测量数据均由同一医生通过同一台计算机及工作站测得。

1.3.2图像处理

CBCT图像为三维图像,而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需在二维图像上测量,因此本实验关键步骤在于尽可能确保每次测量时通过CS 3D Imaging 分析软件定位得到的截面均在同一位置。①横截面窗口中,定位对象牙最大髓腔截面,使得绿色观测线通过对象牙体中心;②矢状面窗口中,使紫色观测线通过对象牙牙体长轴;冠状面窗口中,旋转绿色观测线通过对象牙牙体长轴;反复调整至图像清晰,分别定为该对象牙的矢状面及冠状面;③于矢状面标记牙长轴,从牙尖或切缘至根尖。定点于唇(颊)侧牙槽嵴顶、CEJ,分别作垂直于牙长轴的测量线,选取测量长度功能键,分别测量两条平行线间垂线的距离,记为牙槽嵴顶到CEJ 的距离,如图1。同理测得舌侧、近中、远中三位点数据。

图1 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不同牙位不同位点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

1.3.3测量数据分组

全口牙分为上前牙区、上前磨牙区、上磨牙区、下前牙区、下前磨牙区、下磨牙区,每颗牙测量4 个位点,分别是近中,远中、颊侧、舌侧,将所得数据全部记录并导入EXCEL表格。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对治疗前后情况进行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不同位点牙槽嵴顶到CEJ距离的比较

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治疗前后,全口6 个区域24个位点比较,有7个位点即上前牙近远中位点、上前磨牙近中位点、上磨牙近中位点、下前牙颊舌侧位点、下前磨牙近中位点牙槽嵴顶到CEJ 的距离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17 个位点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不同牙位不同位点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的比较表

3 讨论

目前,对于牙周病的治疗,多项研究表明经过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后,在原牙槽骨吸收量不超过根长二分之一且炎症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齿移动是安全有效的。故多位学者提出牙周病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控制其炎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正畸治疗消除其继发性创伤,关闭或缩小前牙间隙,扶正近中倾斜的后牙进而消除其深骨下袋等[12]。

3.1 慢性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根长度变化及牙槽骨吸收情况

正畸治疗在牙齿移动过程中很有可能伴有牙根的进行性吸收(可累及牙骨质及深层的牙本质),且多发生于牙根尖,表现为牙根变短、变钝[13]。因此若是以根尖孔作为参考点,牙槽嵴顶至其的距离很难准确地反映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不能满足实验要求。Nelson 等[10-14]借用牙槽嵴顶至CEJ 的距离来间接表示牙槽骨的高度,结果较为可靠,故可采用该种测量方式。

3.2 牙槽骨高度治疗前后的比较

当稳定期牙周病患者接受正畸治疗时,牙齿的移动是受到正畸力作用影响下牙周组织重建的结果。整体移动过程中牙齿压力侧牙槽骨吸收,张力侧牙槽骨增生;倾斜移动过程其移位作用可以分解为多个方向,包括近、远中方向力、扭转力、伸长力、压低力等。而牙槽嵴顶的吸收多由于牙的倾斜移动造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后部分位点牙槽骨高度有降低,符合邱华刚等人对110 例牙周患者的临床实践[15-16]。本研究结果中上前牙近、远中牙槽骨高度有降低,可能与牙齿扭转排齐有关,这也是后期黑三角形成因素之一;而唇侧牙槽骨高度呈现增高趋势,提示前牙内收时唇侧牙槽骨以增生为主,符合牙槽骨改建原理;这也与林薇薇等人对15例牙周双颌前突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符合[17-19]。马海萍[20]等研究表明下前牙颊舌侧位点高度呈现降低趋势,可能与下颌牙槽骨颊舌侧较薄有关,正畸治疗中容易发生颊舌侧牙槽骨吸收。前磨牙以及磨牙近中均有解剖凹陷,正畸治疗后牙槽骨降低还应该考虑局部菌斑控制因素。

4 结论

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后各位点牙槽骨高度均值显示有少数位点较治疗前降低,大部分位点没有明显改变,甚至有位点出现牙槽骨增高,说明牙周病患者在受到正畸力作用下并不会发生严重的牙周组织破坏,对此类患者行正畸治疗时应更加注意使用轻力,控制转矩,尽量整体移动。牙周方面应严格控制牙周炎症及维护口腔卫生,方才能保障患者牙周健康。

猜你喜欢
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病
牙槽骨厚度及牙移动中解剖界限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上颌前突正畸后牙槽骨形态变化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正畸干预在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美观的影响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对替牙期儿童错位伴继发性咬合创伤牙齿牙周组织的疗效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
洗牙会把牙齿弄松吗
喝生姜水预防牙周病
偏侧咀嚼对牙周组织及牙槽骨骨密度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