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建设国际创业创新谷和全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SWOT分析

2021-06-15 06:23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克难攻坚专班课题组
杭州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杭州中心

文/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克难攻坚专班课题组

杭州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创业创新谷和全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简称“两中心”),是为了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业创新系统,是有效聚集全球创新人才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国际创业创新谷是以外国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为目标,打造的全球一流创业创新集聚区。这里以秀美的自然环境让人才“静下来”、以完善的公共配套让人才及家属“留下来”、以领先的政策支撑让人才充分发展,将实现对外国人才拴心留根,推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杭州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助力杭州成为全球创新开放合作的标杆城市。这里将引进一批未来重点产业项目,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面向世界、引领未来的外国人才创新创业集聚高地,汇聚一大批顶尖人才和项目落地扎根,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构建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全球人才蓄水池。

全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是以建设全球技术转移枢纽,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为目标,集聚全球创新平台、创新要素、顶尖人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能力。这里将采用“载体综合服务+互联网云服务”的模式,建立灵活高效的“政府+市场”运作机制,构建一个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目标是高起点把杭州打造成为面向世界、引领未来的创新策源地、创新资源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控制中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总引擎,成为促进科技创新的能量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永动机。

两中心的建设意义

两中心是世界了解杭州的窗口、杭州接轨世界的前沿。

两中心努力打造动能强劲的全国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将大力提升杭州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对杭州建设具有独特东方魅力和全球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有重要意义。

国际创业创新谷和全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是互促共进的关系。国际创业创新谷可以有效聚集知识、人才、资本等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建设国际创业创新谷和全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让科技成果直接服务经济主战场,让科技创新更好地走进生活、改变未来。

两中心建设将发挥人才的主体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世界各国、国内各大城市都把争夺人才置于战略高度,如何吸引与留住人才,让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已成为各国各地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杭州建设两中心的优势分析

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杭州聚集了大量的科研机构与人员、高端的创新资源以及丰富的科研成果。随着“三名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不断丰富,杭州已引进阿里达摩院、西湖大学等20多家科研院所,集聚浙大、浙工大等47所高等院校,新建设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四大省级实验室,新成立杭州市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建了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视频感知”2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引进了华为技术“基础软硬件”、商汤科技“智能视觉”、依图科技“视觉计算”3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成了“之江实验室天枢”开源开放平台、“浙江大学智海”人工智能科教平台2个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杭州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高端研发中心,合作共建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建立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已形成以科学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为主,创新孵化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平台体系。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

杭州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2020年,全市有院士68人,长江学者163人,在杭工作外籍专家5829名,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同比增长106%,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创业创新主体活跃

杭州市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2020年,全市累计认定市级众创空间181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市级孵化器累计认定21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48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已连续8年位居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位。累计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576家,高新技术企业7707家;新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9个,入选数量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全市有独角兽企业31家,准独角兽企业142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超3100亿美元,企业数量排全国第三、总估值排全国第二;累计共有104家高科技企业在主板挂牌上市、18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6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股交中心挂牌。

杭州建设两中心的机会分析

民间资本雄厚

杭州的民营企业非常多,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可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在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的基础上还能减轻政府的压力。同时,杭州还是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具有大量的风投资本。

国际化水平较高

作为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杭州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的意见,创新推出“全球聚才十条”,实施全球引才“521”计划和“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建设全国首个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和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对特别优秀的人才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杭州还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创新链全球化布局,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杭州率先在美国硅谷设立科技孵化器和创投基金,建立跨境科技创新服务“海投联盟”,加强本土创投机构、重点企业与国外创新型企业对接。杭州坚持把城市国际化作为首位战略,制定全国首个城市国际化条例。每年9月5日设为“杭州国际日”,全市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国际化氛围,极力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政策导向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杭州市对标“重要窗口”要求,坚决扛起“重要窗口”省会城市的使命担当,全力建设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全球人才“蓄水池”,打造全球创新创业的“新标兵”,充分展示“头雁风采”。

杭州建设两中心的劣势分析

科研成果转化是世界性难题,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却一直是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

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合作门槛较高

科研成果转化活动涉及多方主体协同,但由于机构性质、管理模式、业务领域等差异,不同主体沟通合作过程通常存在不菲的交易成本和费用。各科研院所和高校基本上会设立独立的成果转化部门,但在与企业或者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存在门槛过高的现象。

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风险较大

一般科研成果转化需要经历从技术方案到中试再到产品原型的过程,成果转化链条长,至少需要3—5年才能达到一定规模,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和利润。企业不仅要投入经费,还要集聚实现产业化的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源,甚至是整个产业链的资源都需要整合,还存在制造工艺和配套材料等各种风险。另外,仅有好的技术、没有好的市场推广和市场基础,转化也很难形成持续增长效应。转化后期的高投入和高风险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积极性。

科研成果价值评估难度较大

科研成果价值评估有难度,而通过科研成果转移中心评估技术成果价值的难度更大。第三方评估机构也难以科学高效确定科研成果的使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这导致了科研成果供需双方对成果交易价格分歧较大,最终加大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困难度。

科研成果供需双方通道不畅

对相关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渠道较窄。企业需要破解技术难题却无处寻求技术,而高校科研人员有科研成果却无法转化,转移转化链条未能有效衔接。

杭州建设两中心的挑战分析

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产业化积极性有待提高

科研人员普遍把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对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不够,对科研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热情不高。科研院所和高校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让科学家发财”的氛围还未形成。

科技创新支撑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两中心”建设的成功,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目前,杭州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普遍规模较小,专业化水平偏低。相关科技成果展会、科技交流平台国际影响力也有待提升。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当前,我国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性的技术封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或技术成果转化可能会有更多人为屏障。这些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两中心”建设的进程和成效。但正是因为这样,杭州更需要提前谋划创新方式,开辟引才引智新渠道。(执笔:吕月珍)

“两中心”建设SWOT分析图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杭州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科研成果转化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杭州院子
杭州
杭州旧影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