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冬虫夏草栽培技术浅谈

2021-06-15 09:30常昕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栽培管理开发利用

常昕

摘 要 北冬虫夏草栽培可以增加贫困户的创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指导贫困户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脱贫目的。基于此,从种植的角度概述北冬虫夏草栽培、采摘后加工及其开发利用,重点从菌丝的营养生长、转色管理及子实体生长3个方面阐述栽培管理技术。

关键词 北冬虫夏草;栽培管理;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S567.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27

北冬虫夏草又名蛹虫草、虫草,隶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是蛹虫草真菌寄生在鳞翅目昆虫蛹体上形成的结合体。作为一种虫寄生嗜低温真菌[1],北冬虫夏草是天然滋补品和名贵中药材,味甘、性平,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作用[2]。

冬虫夏草资源有限,寄主专一,寄生要求条件苛刻,难以规模化生产,加上近年来市场炒作,人工滥采滥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冬虫夏草资源趋之枯竭。

经药理药化分析及临床试验证明,北冬虫夏草的各种化学成分同冬虫夏草十分相似,特别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虫草酸、虫草素、虫草多糖的含量还明显高于冬虫夏草。

1986年,我国科研人员首次以家蚕和柞蚕为寄主培养蛹虫草成功获得子实体[3],后又以蚕蛹为寄主在室内种植蛹虫草获得成功[4]。经过进一步研究,近些年已经研究出利用蚕蛹及大米培养基人工栽培技术成功栽培出蛹虫草。基于此,简要阐述北冬虫夏草的栽培技术。

1 培养基原料

1.1 营养要求

1.1.1 碳源

北虫草可利用的碳源主要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淀粉等,单糖和小分子双糖的效果最好。

1.1.2 氮源

北虫草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有机氮源,包括蛹虫粉、牛肉膏蛋白胨、豆饼粉、酵母膏等,以蛹虫粉和牛肉膏蛋白胨吸收较好。

1.1.3 矿质元素和生长素

矿质元素是北虫草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常量元素硫、镁、钾、磷、钙等和微量元素锰、锌、铁、钼、钴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维生素等在北虫草生长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1.2 培养基制作

每500 mL罐头瓶装大米28 g,蛹虫粉12 g,营养液48 mL。营养液配方:葡萄糖2%,蛋白胨1%,磷酸二氢钾0.2%,柠檬酸铵0.1%,硫酸镁0.05%,维生素B110 mg·L-1。pH值一般控制在6.5~7.0,常压灭菌6~8 h。灭菌完成后温度降到30 ℃即可接种,接种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后摇瓶,使菌种和培养基充分接触,促使同步发菌,以加快发菌速度。

2 栽培管理

2.1 栽培季节选择

北虫草属于中低温型真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 ℃,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 ℃,应选择9月初栽培。

2.2 菌丝营养生长管理

接种完成后,将接种好的罐头瓶放置在干净、通风的培养室进行培养。培养室在罐头瓶移入前应彻底消毒。接种完成后约1个月菌丝可长满料瓶,表示菌丝营养生长已经完成。

2.2.1 温度管理

北虫草菌丝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0~25 ℃,培养室温度一般需要保持在22 ℃左右,以保证菌丝的生长速度。低温培养可使菌丝饱满、粗壮并可预防杂菌感染,但温度过低会使得菌丝生长迟缓甚至停止生长。

2.2.2 湿度管理

菌丝生长所需的水分基本由罐头瓶内的营养液提供,瓶内的湿度已可满足菌丝生长需要。培养室湿度需要在地面和墙上适当喷水控制湿度在65%左右。湿度过高易污染杂菌,湿度过低会抑制菌丝生长。

2.2.3 通风管理

北虫草是好氧真菌,在菌丝生长阶段,栽培瓶中有较大空间,其中的氧气(O2)可以满足菌丝生长需要,不需要通风换气。另外,空气流动会加大虫草污染的概率,因此菌丝生长阶段无需进行通风。

2.2.4 光照管理

北虫草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完全黑暗也能生长良好,且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较快。特别注意要避开强光,强光会使菌丝生长缓慢,过早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北虫草需要进行遮光培养。

菌丝营养生长管理要注意尽量在恒温条件下,保持黑暗。

2.3 转色期间管理

菌丝完全长满培养料后,白天利用自然光照,晚上利用白炽灯增加光照,同时给予10 ℃左右温差刺激,促进菌丝转色。当培养基表面和四周有橘黄色色素出现,开始分泌黄色水珠,并伴有大小不一的圆丘状橘黄色隆起物时,为转色开始。5~10 d菌丝体可全部由白色转变为黄色或橘红色,完成转色。转色管理在北虫草种植的整个阶段相当重要,如果温度和光照没控制好,会导致转色时间过长,产生大量气生菌丝,影响出草的产量和品质。

2.3.1 温度管理

原基分化温度应控制在15~25 ℃,生产中为刺激原基的形成,需调控温度具有10 ℃左右的温差。

2.3.2 湿度管理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湿度过大易导致气生菌丝过度生长而影响原基分化。

2.3.3 通风管理

北虫草转色时需要适当通风换气,1天1次,每次30 min。如果室内CO2浓度超过10%,菌丝将无法正常分化子座,同时出现密度大、子座纤细的畸形子实体。

2.3.4 光照管理

光照管理在北虫草转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光照原基不能形成。菌丝成熟由白色转成橘黄色时,需要较为明亮的光照,需100~200 lx的光照刺激转色。白天利用自然散射光,晚间或光线不足时利用白炽灯作为光源补光,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2 h,一般控制在12~14 h。长时间光照可使菌丝转色好,色泽深,为后期获得高产优质子实体打下基础。

转色期间,在给予一定温差条件的同时,给予充足的光照促进转色。

2.4 出草期间管理

2.4.1 温度管理

北虫草子座生长最适温度为18~22 ℃,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子座生长。温度过高虫草易老化,草短,产量低;温度过低会产生虫草畸形,影响产量和质量。

2.4.2 湿度管理

子实体生长期间湿度应保持在80%~90%。湿度过低容易使培养基失水而影响产量;湿度过高容易产生气生菌丝,对子实体生长不利,且过于潮湿易污染杂菌。出草初期控制在80%左右,待子实体长出1 cm后,加大空氣湿度,将空气湿度提高到90%。出草期间用喷雾器向地面及墙壁四周喷水以提高湿度,保持培养瓶壁上或封口膜上始终有水滴。喷水时可在水中加消毒剂,以便在提高湿度的同时对房间进行消毒。

空气中的含水量随气温而定。在15 ℃时的相对湿度100%含水量,在25 ℃时相对湿度只有55%左右。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室内温度不同,调整空气的含水量。在温度低时可适当减少喷水次数,温度高时适当增加喷水次数[5]。

2.4.3 通气管理

待形成小米粒状原基时,瓶内的O2已不能满足需要,要适当加大通风量,防止CO2积聚过多影响子座正常分化和生长发育。通风要保持1天2次,每次30 min。出草期间不需要揭去封口膜,可在薄膜上刺几个小孔换气,也可解开封口膜的捆绳或皮筋,使瓶内的气体和室内的空气交换,降低瓶内的CO2浓度,提高O2浓度,促进子实体生长。

2.4.4 光照管理

当培养基中菌丝全部转黄后,光照每天保持8~10 h即可,但是不能连续进行光照。子实体生长所需的光照强度小于原基形成时所需的光照强度,要充分利用散射光,光照不足部分用白炽灯补光。不能有强烈的直射光,光照过强会抑制北虫草子实体的生长。

另外,光源方向对北虫草的生长也很重要。虫草有较强的趋光性,子实体会朝光源方向生长。如果培养室光源为侧向光源会使虫草弯曲生长,影响虫草品质。应调整光源方向,使虫草受光均匀,以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6]。

出草期间需注意加强通风换气及保持光照均匀。

3 采收及处理

子座呈橘黄色或橘红色棒状,长度达到5~8 cm,顶端出现龟裂状花纹,表面可见黄色粉末并且不再生长时,揭开封口膜,用小刀或剪子将北虫草从基部采下。

采下虫草后清理杂质,置于30 ℃烘箱24~48 h烘干或及时晒干,不要太阳曝晒以免褪色。干燥后的北虫草装入塑料袋内封藏。

4 感官指标

1)颜色:黄色或橘红色。2)气味:具有北虫草子实体特有的风味,无异味。3)形状:下粗上细的棒状或上下基本一致的条状。4)长度:不短于5 cm。5)病虫、杂质、霉斑:无。

5 北虫草开发和利用

5.1 作为食品直接食用

北虫草营养价值高,滋补效果好且口感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北虫草作为新型绿色保健食品已逐步走上了人们的餐桌,可用来炒菜、炖肉、煲汤、泡茶等。

5.2 制成保健品或药品

北虫草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生理活性物质,尤其是虫草酸、虫草素、虫草多糖等,具有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抗癌等效果。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的保健品有虫草口服液、虫草酒、虫草胶囊等。

5.3 富硒虫草开发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提高人体免疫机能,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缺硒或严重缺硒,人们长期硒摄入量不足。自然界中硒多以无机盐形态存在,无机硒均有一定的毒性且人体难以吸收。有机硒化合物毒性远低于无机硒化合物,且生物利用率高[7]。北虫草具有很好的富硒能力,可将硒转化为有机态。并且富硒虫草中硒的含量具有可控性,如果作为人体食用补硒剂,可培养富硒量小的虫草产品;药用免疫及其加工产品需要的富集浓度则要稍高些[8]。

参考文献:

[1] 敬一兵.虫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2:23-42.

[2] 向敏.抑癌保肝话虫草[J].食用菌,1987(5):46.

[3] 古恒生,梁漫逸.人工培育蛹虫草研究[J].药学情报通讯,1987,5(3):51-53.

[4] 蒋本律,徐银根.蓖麻蚕蛹虫草人工培育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6,15(2):12-13.

[5] 刘荻,安学超.北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要点[J]吉林蔬菜,2004(2):28.

[6] 刘晓红.人工混合料栽培北虫草技术[J].食用菌,2009(4):58-59.

[7] 朱明军,梁世中,陈峰,等.富硒小球藻食品的开发[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9,20(3):77-80.

[8] 铁梅,张崴,李晶,等.蛹虫草富硒栽培特性的研究[J].食用菌,2005(4):38-39.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栽培管理开发利用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析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