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区营造中的人地情感表达浅析

2021-06-15 12:09陈垚楠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乡村

陈垚楠

摘 要 当前社区营造介入乡村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从人地情感表达入手,分别介绍了乡村社区营造的发展、人地情感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乡村社区营造案例,从人与地方、文脉梳理、社群培育、景境打造4个方面探讨了人地情感在乡村社区营造中的表达。

关键词 乡村;社区营造;人地情感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69

1 社區营造的提出与发展

1.1 社区营造的提出

社区营造概念的提出源于日本。随着二战后城市的复兴与重建,日本经历了都市快速扩张,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造成了村庄空心化、产业单一化、人口老龄化[1]。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一些村民便自发组织了“造町运动”,以村民为主体参与其中,通过产业振兴的方式,对传统文脉和风貌肌理进行保护,同时提升地方环境品质。社区营造核心并不是社区的物质空间建造,其精髓是营造过程中的非物质部分,营造过程中人的价值和营造过程本身的价值。一个发展良好的社区,不是靠居民随地就势毗邻而居地自然形成,而是通过多元协助共同参与经营与创造形成的。

1.2 社区营造在我国乡村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引入了社区营造概念,展开“社区总体营造”,自下而上解决地方问题,取得了骄人成果。近年来,由于我国乡村社区人口规模较小,保留有自发组织的团体运作模式,“社区营造”率先在乡村展开实践,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人地情感以乡土文化为载体,展现着乡村的魅力,通过营造人与自然共生、传统文脉延续的乡村社区将人地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

2 人地情感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提及人地情感,最容易想到的词便是“乡愁”,既是对故乡的思念,也是对家乡的一种记忆与期待[2]。在西方的学术理论中,与人地情感相关联的包括恋地情结和场所理论等。段义孚先生提出的恋地情结,强调了感知和认知与地理空间之间的内在关系[3],是每个人的一种潜在本能,是个体对自己熟悉或喜欢的地方要素及诸多意象的总集。建筑现象学领域的场所理论,旨在场所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在当今城镇化千城一面的进程中,乡村的地理空间与地域风貌更具独特性,有着浓厚的传统人文内涵。人赋予一个地区的人文内涵是搭建人地情感的桥梁,地方的空间特征变化是通过影响该地的人文内涵,从而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

3 国内外乡村社区营造案例

3.1 明月国际陶艺村

明月村位于唐宋茶马古驿蒲江县甘溪镇,打造了以陶艺体验为主题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通过社区营造以修复明月窑为契机,通过深入挖掘乡村价值,吸引资本与人才下乡,发展生态农业、文创产业与乡村旅游业,使明月村发生了涅盘般的嬗变[5]。

在明月村的营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村民拥有决定这片土地未来的权力。当地很多村民自发地用竹篱笆、陶片这些本土材料美化自家的院落,突显本地的文化特色。在明月村各个项目筹划阶段,村民们琢磨出的设计细节也比外来设计大师提供的方案更能打动人心。明月村举办夜校、开展分享讲座和艺术节、出版村刊并成立合作社,这些都依靠新老村民的共同努力。通过讲座培训为明月村后续发展培养出能够维持运作的社群,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非营利组织共同来营造这个社区,使人与地方间的情感联结愈加深厚。

3.2 日本兵库县家岛

位于日本兵库县姬路的家岛群岛,为改变当时主要的采石产业低迷的现状,展开了家岛振兴计划。山崎亮作为社区设计师,在振兴计划中提出不能只注重采石产业,还要整合疏理岛上整体生活型态,于是提出制作家岛町岛民互动指南。为此营造团队展开了深度的田野调查,并请教对当地历史文化熟悉的人,最终完成了指南。通过这一活动,参与其中的岛民对家岛有了更加深度的了解,使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更加浓郁。

后来在营造过程中,连续5年举办为期7天的岛境探访专案活动,主题分别为作客家岛、采石业、借助岛上人家、岛境款待以及体验岛民的各行各业,让参与者从表层景象,逐渐深入了解家岛的生活百态,最后完成一份介绍家岛生活魅力的导览手册。活动的开展让外来游客成为了家岛的爱好者,也让岛民了解到家岛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通过5年的营造活动,借助于各项专案活动组织当地岛民,培育出了能够独立维持运作的社群,成立了NPO(非营利组织)法人团体。这种慢营造方式让岛民在解决当地发展问题的同时,逐渐找回自身的主体性,让岛民与游客同家岛产生更加深厚的情感。

4 人地情感在乡村社区营造中的体现

4.1 人与地方是乡村社区营造的灵魂

在乡土社会中,人有着安土重迁的本性和视土如命的观念。不流动使得乡村相对孤立,内部是一个熟人社会,有着各自的规矩与习俗,形成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人赋予了空间情感属性,使其变成“地方”,而恋地与逃避,即人对于地方的喜爱与恐惧。这两大基本情绪是建立人地情感的基础,对社区营造中地方感的产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愉悦的地方体验、在某地的美好回忆和对地方的自豪感等都能让人产生恋地情结。

社区营造中人地情感表达的灵魂在于人与地方的双向互动。地方有使人们产生恋地情结的事物,这些事物能赋予地方积极的情绪并吸引人们的到来,促进恋地情结的产生。营造活动紧密围绕地方本土这一主题开展,人与人之间日渐亲密,新老村民从陌生到熟悉,人对地方的依恋之情也不断加深。

4.2 文脉梳理是人地情感表达的前提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共同维护着的生活经验。每个个体的“现在”,不但包括个体“过去”的印记,而且还是整个群体的“过去”的映射,是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理念、意识和精神的具体体现。乡村文化是村民长期在生活生产的这方土地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所呈现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仅是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共同营造精神家园的动力[6]。

社区营造展开之初对于文脉的梳理与挖掘,由内而外、由有形到无形、由物质到非物质地梳理,不仅能够让本地村民追根溯源,探寻前辈留存的文化积淀,还能让村外的人感受到全方位的文化记忆。其中产生的人地互动能够让人更加深刻地了解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是如何产生、滋养、加固的,在新时代为乡村文脉注入新鲜血液。

4.3 社群培育是人地情感表达的源动力

乡村的保护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社区外力量的介入,若要持续发展、良性营造,从外力借助走向自立激活就是必经之路。社区前期在外界力量的帮助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考虑后期该如何凭借社区的内在力量达到自力更生,使社区拥有持续不断的源动力而焕发活力[7]。乡村社区营造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同原生社区、当地村民紧密合作,从原生社区中不断汲取营养,与乡村的自然人文环境互相依存,构建富有活力、团结和睦的社区关系,从而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乡村社区营造的核心和关键是以活态方式对话乡土社会,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人去挖掘地方特色、解决地方问题、参与地方建设,让本地村民感受到作为乡村主人的主体性,村外的人通过活动与这方风土人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从而加强了人与地方的双向互动。不仅让热爱这方土地的村外人留下,也让村民找到了能够为乡村贡献一份力量的途径,给社区营造注入了新活力。

4.4 景境打造是人地情感表达的标志

乡村的风貌景象带给人们的不仅有视觉的震撼,还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意境,让人们的恋地之情油然而生。通过秀美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村落、自然挥洒的山川、葱郁的竹树、掩映的炊烟等地方元素,让人们对地方有了感受与认知。乡村景观不仅是社区营造的对象,其营造过程也是社区营造的内容本身,人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地方的变化,然而对于地方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一举一动[8]。

社区营造以景传情,人们能够从环境形态中感受地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解读生活理想,通过景境的营造让乡村的精神价值传遞得更久远。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作为乡土地区的视觉名片,让人睹物思情,本地村民体会到的是乡愁,而热爱着这方土地的外村人则有着“梦里不知身是客,且认他乡作故乡”的情感[9],人们能够从这方土地找到自我身份与情感归属。

5 结语

将社区营造引入乡村,不仅因其具有一定社区治理基础,还在于其具有多元化的价值与经验,通过凝聚群众力量,梳理乡村特色资源,探究并培育人地情感,制定具备一定的弹性与可操作性的营造计划,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社区[9]。

乡村社区营造的慢节奏使人们注意到从前往往忽略了的身边美好事物。乡土文化、社群活动和公共空间的营造,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精神纽带,拥有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一方水土养一方动植物,一方动植物养一方人,以人地情感的视角探索营造的精髓,让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些非理性的情感是如何与土地交织连接的,从而解决乡村发展的内核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雨菡,张珊珊,鲍梓婷.艺术介入的社区营造与规划思考[J].规划师,2016,32(08):29-34.

[2] 陆邵明.乡愁的时空意象及其对城镇人文复兴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6(08):2-10.

[3] 陈伊乔,刘逸.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8):104-110.

[4] 潘天舒.上海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的记忆、地方感与“士绅化”实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06):62-69.

[5] 姚树荣,周诗雨.乡村振兴的共建共治共享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02):14-29.

[6] 林海.返璞归真,文脉再生:文化场域下的南宁缸瓦窑艺术村景观[J].南方文坛,2019(03):182-184.

[7] 李敢.社区总体营造视野下乡村活力的维系与提升:基于新旧“莫干乡村改进实践”的案例比较[J].城市规划,2017,41(12):90-96.

[8] 张智惠,吴敏.“乡愁景观”载体元素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11):97-101.

[9] 李自若,余文想,颜梦琪,等.以种植为契机的乡村社区营造:以顺德霞石村社区实践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12):34-39.

(责任编辑:刘 昀)

猜你喜欢
乡村
从旅游旺季接待入手探讨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乡村道路运输改革
少数民族乡村治理中的传统社会组织研究
从小说《丈夫》中看乡村与城市的冲突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