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杨柳雪镇西辛庄村农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对策探究

2021-06-15 15:43张悦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张悦

摘 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当前我国乡村第一产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产业单一、产业融合度低的现象。农业发展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限制,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壮大第一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山东省是果蔬生产大省,滨州市杨柳雪镇是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基于此,以杨柳雪镇西辛庄村为例,对其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77

产业转型是指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产业转型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过程,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1-2]。农业转型升级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相融合进而形成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链条充分延伸、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 西辛庄村农业转型升级现状

西辛庄村位于杨柳雪镇西面,东临小开河,西临徒骇河。西辛庄村人,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发展了20多年的果蔬种植。目前,该村219户746人、120多公顷地,建起300多个大棚,种植黄瓜、葡萄、甜瓜等作物。村民每天将自家大棚收获的新鲜果蔬装上车,运到50多千米外的银座超市、全福元超市售卖。最初以黄瓜、西红柿为主,逐步扩展到种植无公害富硒葡萄、甜宝甜瓜、羊角蜜甜瓜、茄子、丝瓜等多个品种,在满足滨州当地市场供应的同时,已远销广东、广西及湖北等南方地区。

20世纪90年代初,西辛庄村人除了种地,就是赶集卖布。1996年,响应当地政府号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建起8个蔬菜大棚,成为村里第一代种棚人。由于缺乏大棚种植经验,头两年不盈反亏,为此镇上聘请山东省寿光市孙集镇潘家村蔬菜大棚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村民建大棚、种植瓜果蔬菜,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更多村民加入种植行列。

但是,困难也随之产生。村里常有“菜贩子”收菜,村民没有定价权,经常吃亏。为了让村民的收益得到保障,2007年,村里成立滨城区辛庄蔬菜专业合作社。自此,村委通过综合評估邻村(郑家村)、蔬菜大市(寿光市)、省会(济南市)等蔬菜种植区的报价,进行统一定价,村民只管专心保障蔬果的好品质。市区两级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定期来村测土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合作社提供种苗、化肥、农药、技术服务,并注册“承民”商标,供种植户使用。

科技在进步,大棚也在一代代升级。第一代大棚完全由人工操作,光照控制全靠经验;第二代有了风口,可以初步控制温度;第三代实现智能化,棚里设置一个喇叭,另一端连着手机,当棚内温度达到上限时自动报警。2020年,杨柳雪镇投资250万元,在辛庄村南边新流转土地约1.6 hm2,规划建设10个高标准“几字钢拱棚”,第四代大棚走入种植户的视野。这种大棚面积可达0.27 hm2,是第三代棚的两倍,水肥一体化、双层棉、遮阳网、防虫网一应俱全。

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合作社举办了采摘节。2018年,西辛庄村接待游客7 000人次,2019年达到1万人次。种大棚蔬果,让西辛庄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每户平均收入10万~20万元,并辐射周边大唐村、小唐村及惠民县胡集镇于家村、三河湖村等10余个村。西辛庄村通过大棚里的“农业转型升级”走向了小康之。

2 西辛庄村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发展机遇

2.1.1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充足的地下水,加之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肥沃的土壤,使得西辛庄具有良好的水土条件,逐渐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杨柳雪镇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3.9 ℃,年平均日照2 451 h,全年降水量854.8 mm[3],土壤质地以中土壤为主,且面积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70%左右。西辛庄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2.1.2 农超对接的新型流通方式

西辛庄村与超市签订合同,由农场直接供应或超市集中采购农产品,将生产与市场对接起来,构建起产销一体化链条。一方面,商家按照市场需求,提出品种和数量要求,农户按其要求进行生产。从供给侧进行改革,避免盲目生产,有利于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降低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商家可以直接去农村合作社、基地进行采购,了解采购源头,因而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2.1.3 政策驱动力增强

一方面,滨州农村商业银行杨柳雪支行党支部与西辛庄党支部签订党建结对共建协议,并授信西辛庄村

1 173万元贷款,用以支持村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西辛庄村远离城区,交通不便,在滨州市交通运输局支持下,一条长1.6 km、宽7.5 m,直接连接滨惠大道的公路即将在该村落成。推动西辛庄的农业品牌走出大门,实现了产业振兴。

2.1.4 市场驱动力增强

为迎合当下休闲观光的消费趋势,西辛庄村举办了主题为“田园风光、果香辛庄”的采摘节,市民可以去领略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果蔬采摘乐趣。同时,节庆活动也促进大棚产业成为村民致富的“金色产业”、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以点带面推动了全镇休闲农业大发展,为建设“绿色宜居地、红旗杨柳雪”增添了更大动力。

2.1.5 技术驱动力增强

一方面,大棚种植技术不断升级,第四代新型大棚水肥一体化、双层棉、遮阳网、防虫网一应俱全,既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又保证了大棚内的温度、光照,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宣传方式多样化,西辛庄将传统宣传方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与滨州市传媒集团合作,在电台FM105.7频道、4S店以及与共享单车广告商合作进行品牌宣传,镇政府为其开设“杨柳雪镇西辛庄村订阅号”进行品牌推广,填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的空白,为农产品打开销路。

2.2 面临挑战

2.2.1 自然灾害影响

滨州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受干旱影响,冬天受低温冷害影响,易发生火灾、旱灾,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2.2.2 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

西辛庄村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明显不足,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农产品品种缺乏多样性,品种相对单一;人才资源短缺,缺少经管、营销、金融、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青壮年更倾向于外出打工,出现了60、70后干不动,80后不会干,90后、00后不愿干的現象。

2.2.3 品牌优势不突出,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

突出农产品品牌优势,质量和宣传是关键,应有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以及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作保障。而杨柳雪镇整体经济较为落后,农业现代化技术覆盖率低,加之宣传力度不到位,导致品牌优势不突出。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突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2.2.4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

西辛庄果蔬冷链物流存在预冷环节空缺问题,为降低成本,很多果蔬采摘后直接装车运输。物流公司为节约运输成本,存在中途关闭车载制冷装置现象,难以实现全程冷链,致使果蔬到达距离较远的省外城市时出现腐烂现象,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一大阻碍。

3 对策建议

3.1 发展网络直播及电商销售模式,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宣传

1)县长直播带货成为新型销售模式。由政府背书、市长代言的农副产品赢得消费者信赖,促使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网络直播“名人效应”,将品牌迅速推广出去。2)要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推广大灾保险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对农户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调研,了解其保险需求,推动农业保险由“保产量”向“保收入”转变创新的需求。还要做好特色农险及大灾保险条款的宣传工作,积极动员种植大户选择使用大灾条款,提升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3.2 强化政府资金支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及引入,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就业

在资金投入上,上级政府应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强化金融等各类资本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引导银行机构不断加大对涉农企业的信贷投放,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加强银企精准对接。在农业技术支持上,农业大棚应做好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相变蓄热等技术应用,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推行“深开沟”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料利用率。探索富硒西瓜、板栗南瓜等新品种的引种、种植新模式,开发葡萄双季成熟技术。在吸引人才方面,加快与涉农高校对接,加强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同时对返乡、下乡创业的人才给予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乡村、扎根乡村。

3.3 立足蔬菜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

依托近郊区位优势,全力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创建草莓、黄瓜、多肉、笨鸡蛋、树莓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超对接,加大基地直采,建设中央厨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举办采摘节,搭建起休闲观光农业开拓市场的大平台,充分挖掘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的资源优势,将其与亲子游园采摘活动有机紧密结合,为市民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进一步树立农产品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大力发展包装业、加工业、运输业等附属产业,延伸产业链。

3.4 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应加快建设以镇为基础的智慧快递综合运营中心,发挥行业引导作用,助力圆通、中通、韵达、百世等快递公司尽早入驻。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供销社等主体共同引入预冷设施,低温分级分拣包装。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储存、产品可召回”的机制[4]。严禁第三方冷链运输企业在运输过程中关闭冷链系统,用完善的冷链物流疏通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梗阻。

4 结语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政府财政资金大力支持、相关政策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应立足自身产业优势,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将果蔬品牌推广出去,通过发展特色农旅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标准化、信息化物流体系,加快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标准化服务。只有疏通乡村产业振兴的堵点,才能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 吴丰华,李敏.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历史渊源与实施重点[J].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2018(01):51-61.

[2] 姚秦.中国证券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一个产业组织学的角度[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3.

[3] 滨州统计局.2019年滨州统计年鉴[EB/OL].http://tj.binzhou.gov.cn/tjxx/html/?1133.html.

[4] 王瑞.农产品冷链物流安全的追溯系统研究[D].日照:曲阜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