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麻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1-06-15 15:43邓云芳张鹏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

邓云芳 张鹏

摘 要 攸县麻鸭产于湖南省攸县境内的洣水和沙河流域一带,是湖南省著名蛋用型地方鸭种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基于此,概述了攸县麻鸭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历史,分析其发展现状,总结攸县麻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 攸县麻鸭;产业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78

攸县麻鸭是国家级水禽稀缺资源品种,是全国知名的蛋用型鸭种,其以羽毛麻色而闻名,目前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攸县麻鸭品种优势突出,其肉嫩、骨酥味鲜,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药用功效明显,中医用鸭肉配合药物,能收阴阳双补之功,民间习俗则用绿壳鸭蛋治疗风火肿痛之症;同时附属产品附加值高,鸭羽可用于制作高级羽绒服等[1]。攸县麻鸭曾远销邻近各省,形成产品知名度,但受限于产业发展落后、产业规模化养殖能力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且没有成本优势,造成麻鸭产业化水平低,品牌知名度渐弱,逐步被其他品种超越。

1 攸县麻鸭产业发展现状

1.1 攸县麻鸭发展的基本条件

1.1.1 区位条件

攸县区位优势强,素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美誉。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无霜期长,为麻鸭养殖提供独特的气候环境,促进了攸县麻鸭独特品质的形成;同时境内拥有洣水和渌水两大水系,河流众多,大小河流100余条,总长约1 150 km,为麻鸭规模养殖奠定了坚实的水源基础。

1.1.2 社会经济条件

由表1可知,攸县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实力均在逐年上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加,当地人均收入增长主要受益于当地产业结构转型,经济收入由农业转向工业生产和劳动输出。当地麻鸭养殖依靠散养为主,而农户散养已经无法满足当地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更难以支撑攸县麻鸭“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实,促进了攸县麻鸭产业的发展。如依照《中共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麻鸭养殖者自产农业品,免征增值税,同时国家大力扶持麻鸭保种工作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大力促进了攸县麻鸭产业的发展,为攸县麻鸭产业的规模化及全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2]。

1.2 攸县麻鸭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2.1 品牌优势

攸县麻鸭是闻名全国的蛋鸭品种,具有较高的品种知名度。该品种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的高度重视。1981年,攸县人民政府为保护攸县麻鸭这一优质品种,在核心产区专门设立了“攸县麻鸭保护区”;1984年,攸县麻鸭被湖南省政府载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鉴》,进一步加强对该品种的保护;1988年,在更高层面认可了攸县麻鸭品种,将攸县麻鸭载入《中国家禽品种志》。2006年,原农业部进一步明确了攸县麻鸭品种的优势性,将其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突出其品种的独特性。2009年,攸县麻鸭的传承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攸县麻鸭养殖场成为首批确定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攸县麻鸭品牌优势是其1 700余年的品种传承。

1.2.2 产业基础

麻鸭养殖在当地有久远的历史,养殖技术成熟。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投入及资金来源的拓宽,攸县麻鸭规模化养殖得到较大发展。截至2019年,当地麻鸭养殖量达到850万羽左右,其中鸭蛋量200万羽左右,并且麻鸭种苗繁育体系已经成型,以攸县鸿华麻鸭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麻鸭肉蛋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表明,当地麻鸭加工产业体系更加成熟。

2 攸县麻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麻鸭养殖阶段存在的问题

2.1.1 基础设施不完善

攸县麻鸭产业的基础设施包括养殖场地、养殖设施及基本的配套设备,大多数农户、小厂都是原始的养殖方式。目前,攸县麻鸭发展特征是“小规模、大群体”,导致攸县麻鸭养殖基地的基础设施普遍不够完善,不能满足麻鸭健康生长的需要,甚至不能满足大批量、科学的生产需求。而麻鸭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发展不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能适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2.1.2 养殖技术不发达

在当今时代,科技在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大多数养殖户都缺乏针对性强的技术知识以及农业知识,限制了养殖户的规模化养殖,同时由于近年来攸县麻鸭产业相关技术支持力度的欠缺,桎梏了攸县麻鸭产业化和持续性发展。此外,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麻鸭养殖户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對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利用新科技、新技术进行麻鸭的养殖,最终使得麻鸭产业在技术上难以有重大的突破[3]。

2.1.3 疫病防治效果有待提高

与其他家禽养殖一样,麻鸭的养殖过程中每天所产生的粪便、羽毛、食物的残渣等废弃物容易被养殖人员忽视而随意丢弃、随意排放,这极易导致细菌病毒的滋生,从而使与麻鸭有关的禽病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由于麻鸭体内的病原体不断变异和进化,病原菌耐药性越来越强,麻鸭疫病的防控成为了养殖中的重要难题[4]。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养殖户都存在盲目用药、过度用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现有的相关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的比例高达8%,疫病防治效果不佳,越来越复杂的疫病对整个麻鸭产业的运营和发展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生产效益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2.2 加工、销售阶段存在的问题

2.2.1 科技应用程度低

科技应用程度低主要表现在对麻鸭的精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加工后的产品附加值很低[5]。目前,与攸县麻鸭相关的加工产业并不多见,市场上大部分的攸县麻鸭只是经简单屠杀、分割后进行冷冻销售,麻鸭蛋也只是简单地制作成咸鸭蛋,并未进行其他的加工处理,导致加工后的麻鸭产品比较单一,缺乏精加工,从而影响了整个攸县麻鸭产业的销售。此外,在加工过程中以人工为主,缺少对于新科技的运用,从而导致养殖过程中和加工过程中工人的生产效率普遍不高。这两方面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攸县麻鸭加工过程中新技术的研发、创新与运用[6]。

2.2.2 营销宣传体系不完善

营销体系的不完善在于市场上关于攸县麻鸭的宣传少之又少,宣传渠道、宣传方式比较单一,甚至部分本地的攸县年轻人都不知道日常餐桌上的鸭肉属于麻鸭品种。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营销宣传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秀的营销宣传方案可以提高攸县麻鸭的知名度。

2.2.3 电商销售的忽视

在我国,电子商务近几年发展迅猛,但是攸县麻鸭只有极少一部分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究其原因在于攸县麻鸭的销售者大多都是农户,缺乏电子商务相关的知识储备,这也成为了攸县麻鸭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2.3 生产模式的落伍

目前,攸县的麻鸭养殖依旧以散养为主,即农户每年养少量麻鸭自给自足,剩余的则到当地农贸市场进行贩卖,导致市场上易出现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打价格战的情况。长此以往,最终受到损失的依旧是养殖户,这也会严重阻碍攸县麻鸭的规模化发展。

另一种生产模式是“公司-农户-公司”的模式,即麻鸭公司给农户免费提供鸭苗,由农户将麻鸭养至成熟期并交至公司让其售卖。期间农户不需要承担麻鸭幼苗期病死的风险,但也压缩了农户的利润空间并且还需承担其他风险,故也少有农户选择和公司合作的方式。

总的来说,相较于麻鸭养殖业发达的地方,攸县麻鸭产业开发最大的瓶颈在于龙头带动型的麻鸭加工企业数量不多,而这也和攸县麻鸭产业链不够完善、精加工缺乏、产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程度较低以及与农户的利益结合不紧密等有很大的关系。

3 加快攸县麻鸭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养殖过程中的措施策略

3.1.1 重视加强麻鸭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应加大对麻鸭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计划,保证攸县麻鸭生产设施的升级。2)完善攸县麻鸭养殖的相关配套设施,使之向标准化目标靠近。3)将禽舍进行标准化改造,为攸县麻鸭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基础。

3.1.2 加强养殖技术的培训

公司方面应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定期开展培训后的考核。1)找出攸县麻鸭产业养殖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2)培训后定期进行考核,以便保证培训质量。对于考核不及格的人员,要有一系列的惩罚。政府方面也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以便给当地的养殖户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同时针对攸县麻鸭产业发展的状况进行生产模式、销售模式上的创新。

3.1.3 构建严格的疫病防控体系

1)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加强对动物疫病防疫工作的认识及领导,全面部署好防控工作。2)及时为养殖户开展防疫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对疫病情况的知识储备。3)养殖户应遵守国家关于清洁养殖的措施,加强清洁养殖的监管力度,达到国家清洁度的标准,减少细菌的大量滋生并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7]。

3.2 加工、销售的措施策略

3.2.1 加大新科技的应用

科学运用现代养殖技术,不断激发攸县麻鸭产业的能动性,进而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加大对新科技的运用,提高攸县麻鸭在加工环节的效率并提高攸县麻鸭精加工后产品的多样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攸县麻鸭产业的加工和销售[5]。

3.2.2 完善营销宣传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1)加大宣传上的资金投入,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塑造新的品牌形象,使攸县麻鸭深入年轻消费者群体[8]。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攸县麻鸭产品销售提供发展空间,增加销售渠道,开拓新的消费市场。3)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减少麻鸭销售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9]。

3.3 打造新的生产模式

攸县麻鸭的养殖可采用农商合作的新模式,即“公司+养殖户+基地”模式。公司与养殖户签订“三包”协议,即包鸭苗、饲料提供,包养殖技术指导,包鸭蛋、成鸭收购。这种养殖模式下,公司负责养殖基地选址工作,帮助养殖户挑选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无污染、隔离好、环境佳、易管理的地方作为养殖基地,并引导分散的养殖小户进行农场规模化经营。公司不仅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交流信息,推广技术,而且全程跟进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该模式可带动农民大规模养殖,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提高鸭肉、蛋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为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起到重要作用[10]。

参考文献:

[1] 楊海,刘华,王芳宇,等.不同水葫芦饲料配比对攸县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05):170-172.

[2] 王缠石,李迎鸽.陕西鸭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畜牧业,2020(16):70-71.

[3] 周风珍,庄捷生.赣、湘、桂、闽、琼五省(区)水禽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广东饲料,2012,21(08):12-15.

[4] 李益彬.金定鸭和攸县麻鸭生产性能观测及PRL基因多态性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5] 褚彭明.株洲畜牧养殖机械化发展对策[J].时代农机,2015,42(01):144-145.

[6] 伍永寿.连城白鸭养殖效益分析及产业发展新思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0,23(12):11-12,15.

[7] 谭玲芳,王安,李越,等.精氨酸对笼养生长期蛋鸭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3(07):15-18.

[8] 毛敏芝.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9] 陈铁衍.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包装设计与品牌创新[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9.

[10] 李金生.浅谈畜牧业对脱贫攻坚的作用[J].广西畜牧兽医,2020,36(06):281-282.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
商业模式是新媒体的核心
关于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达州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海南省热带花卉文化研究
哈尔滨市国际货运大通道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思考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一带一路下产能转移视角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