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三种意识:语言·思维·审美

2021-06-16 15:19曹江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6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审美语言

曹江

摘要:新课标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感知、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意识培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散文阅读;语言;思维;审美

文本解读应遵循文体的特点。王荣生教授认为现代散文是张扬个性的一种文体。散文意在抒发性灵,见证个体的情怀。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散文这一文体特点的形式美,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结构内外之间的关系,进而解读出文本内在的情感。笔者听课时发现,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存在以下现象: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忽视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品味;课堂活动设置多种多样,学生深入思考不够;注重对文本情感的挖掘,缺少对散文内部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使得学生情感缺失,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笔者认为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学应以“语”和“文”为核心,听、说、识、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笔者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从语言、思维、审美三个方面探讨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紧扣语言,还原情感体验

散文阅读应以语言为抓手,在语言积累、理解、建构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散文作品中,学生常常会发现意料之外的“语”,情理之中的“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涵泳咀嚼散文语言之“味”,批判扬弃散文阅读之“道”。

首先,在语言精妙处进行情感体验。经典的散文往往有精妙之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精妙语言,从而还原情感,实现有效阅读。比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以扣住细节描写,体会原文情感。学生閱读时往往会敏锐地抓住文本中的叠词、动词进行品味。如第一段中“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设置矛盾点,还原学生的阅读情感。具体片段如下:

师:生活中,你遇到了挫折,你的母亲往往会怎么做?

生1:安慰我,让我不要灰心,下次继续努力。

生2:让我要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继续奋勇直追。

师:按常理,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绝大部分父母会立即过来安慰,而文中的母亲却“躲”了出去,这是为什么?

生3:看似不合情理,实际上恰恰是母亲照顾到双腿瘫痪儿子的自尊心。

生4:这是母亲理解“我”,希望给“我”一个独处的空间。

生5:母亲选择自己承受苦痛却不想让儿子知晓,从文本中“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可以看出。

师:很好,而“我”却仍然“视而不见”母亲的痛苦,七年后回想当时的情形,对母亲当时的心境有了“再体验”,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6:儿子为当初的行为感到愧疚,为母亲不在感到痛心。

由此,学生在文本语言的体悟中,拉近了与作品的距离,体会出史铁生写作时的情感,从而深度体会文字背后的感情。

二、巧用对比,提升思维能力

阅读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语文之美的过程。在经典散文作品中,语言形式、言语内容、结构布局往往具有很强的美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妙运用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美的同时提升学生阅读的思维能力。

巧用对比,体会文本的形象美。学习《散步》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短句,从而把握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如文中“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替换为以下两句,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体悟,感知作者的情感。具体如下:

原句: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替换:(1)妻子呢,她总是听我的。

(2)妻子呢,她总是在外面听我的。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的特点。学生会发现原句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并且原句强调“在外面”三个字,作者是有意为之。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父母日常生活的实际,说一说情感。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生1:原句强调“在外面”,意思为“妻子总是很给我面子”。

生2:原句强调妻子很贤惠,并且用“呢”有一种亲昵之感。

师:那么我们可以删除“在外面”吗?

生3:不能,这是强调妻子在外面听“我”的,说明妻子知书达理,在家里不一定,就像我的爸爸妈妈,去我姥姥家的时候从来不红脸,在家里他们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学生举例)

全班学生爆笑,听得入神。

生4: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家总是听“妻子”的。

师:为你的思辨力点赞!是不是矛盾呢?

生4:不矛盾。在外面,“我”和“妻子”充当了夫妻角色的同时也是媳妇、儿子、母亲、父亲。人物在多重身份下顾虑的东西太多,他们需要互相关照,互相提携。在这种情况下妻子会对“我”说:“这回咱们走大路,下回走小路。”

由此,学生经过言语比较替换、品味、赏析,体会到作者用“咱们”代表了一种带着“慈爱”“孝顺”“贤惠”和“聪慧”的美好情感。同时,在语言的品味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形象美。

三、借助画面,提升审美能力

散文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细腻、丰富的个性化语言,表达出自我独特的感受和体悟。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还原一些精妙的言语,构建形象化的阅读画面,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提升审美能力。

展开联想,进行画面重构,提升审美。散文以含蓄、委婉的语言表达深层的情感,加之散文创作的时间与读者阅读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隔膜感。为了消除这种隔膜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含蓄的语言,对文本进行画面重构,从而加深阅读体验,提升审美能力。比如,学习《散步》一文时,教师可以围绕文本语言,进行画面重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具体片段如下:

投影展示: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就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师:这是一幅美丽的田野画面,朗读这些文字时你的头脑里会想到哪些诗句?

生1: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2: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生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生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生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紧扣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学生在画面的重构中感知景物描写的妙处。如果没有这些画面描写,春天就没有了生机,文本就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文字就丧失了生命力。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景物描写,文本的画面感更加强烈,情感也显得更为厚重。教师有效地抓住散文中的抒情、描写性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并进行重构,从而激活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借助插图,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提升审美。比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笔者紧扣文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文本进行改写,要求学生以书信体的格式,以母亲的口吻给作者史铁生写一封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情感得以还原。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诵,让学生体会原文语言含蓄之处,从而提升其审美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材选人许多经典的散文,多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文本结构,表达出独特的情感。教师要抓住散文的文体特点,以语言为抓手,还原阅读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审美语言
以群文阅读助力中考复习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细品杨绛的“愧”与“善”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