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与资助

2021-06-16 16:28王维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王维

摘 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资助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也是国家、社会及学校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达人文关怀的重要渠道。通过对高校资助工作现状的全面分析,既要了解高校资助育人所取得的成就,也要充分认识到其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与新挑战。新的历史条件下,及时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知识、能力和情感归属等方面的成长发展需求,已成为高校资助育人的重点工作。因此,要优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断推动资助育人的精准到位,加强资助育人的制度化保障,健全评估体系与监管机制。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2-0152-0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人均收入和国民经济水平持续增长,但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不充分性使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越发严重,贫困落后地区的家庭无力承担子女上学费用等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构建和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是阻断代际贫困、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客观上来看,我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离理想效果和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在贴近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不仅包含着对学生物质经济方面的资助,更包括对其能力培养、心理辅导、情感归属等精神方面的援助。

(一)高校资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资助规模与财政投入力度逐年扩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力提升、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教育教学体制的深入改革,贫困问题和教育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水平的逐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所占的比例也相应增加。因此,在新的教育大环境下,国家和政府不断扩大高校资助育人的规模和财政投入的力度。2014—2017年,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资助总金额中,国家财政资金约占其总额度的50%。由此可见,政府始终是维持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资金运转的主要来源。在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有关纲要中,将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再次明确了资助育人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到2018年,我国政府资助的高等院校学生人数达到4 387.89万,金额高达1 150.30亿元,其资助人数和资助金額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以及教育现代化强国的稳步推进,我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力度将逐渐加大,同时,政治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又将为高校资助育人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

2.资助主体与方式逐步多元化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实现教育强国、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从数量上扩大资助规模与资金投入力度,还需从质量上保证资助育人体系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仅凭政府与高校的力量不足以全面解决和应对“量大面广”的资助育人工作。因此,除大力增加财政投入以外,我国还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号召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积极筹措资金,这就逐渐促进了资助主体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并推动全国全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到资助育人的伟大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强大合力。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国家财政支持为主、社会与学校补充为辅的模式。同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特困生伙食补助、费用减免、勤工俭学等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资助方式的多样化。这些资助政策与育人工作的贯彻执行,缓解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公平享受高等教育资源提供了现实可能。

(二)高校在资助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1.贫困认定有难度,精确性待提高。一直以来,虽然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和日益健全的资助机制促使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各种内外环境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高校资助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和认定,一般情况下,《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证明申请人是否享有资助资格的重要参考依据,里面包括申请者家庭成员的基本概况和人均收入情况,由申请资助的学生填写此表,再由生源地的政府部门签字盖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正规的操作,比如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在没有确认申请人材料是否属实的情况下,贸然签字盖章,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学生利益的目的而盲目开具贫困证明,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尚未填表却已盖章的不良社会现象。因此,调查表与贫困证明真实性的降低,将会影响到高校资助育人落实落地的精确性,影响到资助工作与社会教育的公平性。

2.贷款程序较繁杂,实际效果不佳。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来说,我国针对大学生的生源地贷款政策可以为其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学生在读期间不需要支付利息,而且毕业工作后可分期还款,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决策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学业,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等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有些地方贷款程序复杂,实效性低,还有的地方贷款名额有限。因此,在学生贷款的具体执行与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与银行对接与沟通不畅等问题,从而导致贷款政策的育人目标与资助效果不理想。此外,对于贷款中的还款问题,有些大学生由于工作后收入不理想,没有经济能力按时偿还贷款,也会影响到银行等金融部门提供无息助学贷款的积极主动性。总的来说,生源地贷款政策作为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中最直接的资助方式,其本身有着很好的出发点,但由于其执行主体和受助对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免会产生疏漏,从而影响其实际效果。

3.受助学生感恩意识不强,依赖心理严重。目前我国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资助主要以无偿资助为主,这种模式是我国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缓解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及其后续不良影响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但这种无偿获得国家资助的模式,会弱化部分大学生的义务观念,使他们将国家对于自己的资助当作一种应得的权利。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并逐渐丧失原有的感恩意识与回报奉献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受到资助的学生在使用这笔资助金时,未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有些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尚不稳定,道德尚未定型,他们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以及庸俗价值观的诱导下很容易误入歧途。如,在攀比、跟风随大流等不健康消费心理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将资助金用于购买高档奢侈品,完全不考虑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在过度消费、盲目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逐渐迷失了自我。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大学生通过“找关系”或者相关证明材料造假等手段来获得资助金,不仅助长了诚信缺失、社会不公等不正之风,而且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

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和资助育人体系的不断健全,极大地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生活压力。同时,新一代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归属方面产生的新需求,要求各资助主体必须全面关注他们的动态发展需求。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需求,大学生只有在基本物质生活得以保障的情况下才能缓解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才能致力于完成学业并实现自我发展。一般情况下,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自偏远的村镇,其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有限,主要是依靠父母外出打工、土地种植或者禽畜养殖等收入,由于父母学历低下、技术能力有限、可耕种良田稀少,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往往不能保证其正常收入,只能做到自给自足。在此情况下,物质需求的满足是第一位的。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逐步扩大了资助规模与财政投入力度,但在社会生产力稳步增长的今天,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在今天,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对于物质生活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讲究更为“精致”的生活方式。因此,无论何时,物质上的需求是最基本的,而且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方面也将会有更高标准、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知识需求

“立德树人一直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资助学生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其各方面的成长成才,使他们敢于面对原生家庭环境、勇于突破自我困境,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下学有所成,在心理和思想上脱贫,并真正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是他们获得人生发展机会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

首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大学生来说,读书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跨越社会阶层的最佳途径。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他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以充实自我,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其次,在城市里读书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更加意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于提升自我和改变自我的重要性。最后,在对未来理想职业的规划上,他们期望自己将来能够在城市里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未来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他们对更新知识储备、拓展格局视野等方面有着更高的需求。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需求

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全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和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夯实其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并逐步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一般而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更容易产生自卑、敏感和内向等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独来独往,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上取得了良好成果,但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对他们来说,这种不足和缺陷造成的危机感会日益强烈,进而驱使他们不断产生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渴望。因此,除了满足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现实需求以外,对其能力培养需求的满足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需求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方式侧重于经济方面无偿资助,应从‘资志与‘资智出发,注重精神育人。”目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所面临的物质生活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因此,丰富他们的精神食糧,成为高校更为迫切的任务。

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经济条件、成长环境、学校生活环境和自我认知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更容易产生一些自卑、敏感和内向等特殊心理。他们遇事往往缺乏足够的自信,不敢大胆尝试,一遇到挫折就会立刻否定自己,内心极度敏感并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如果任由其发展,将严重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内心极度渴望能够得到同学、老师、朋友及家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是他们的情感归属需求,也是一种心理上对自我认同的渴求。因此,在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应关注他们在情绪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不仅要将他们培养成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还要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优化

资助育人工作,就是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贯穿育人使命的重要任务,从而不断促进其成长成才。优化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需要从资助的精准化、资助的制度化保障以及评估与监管的科学化出发,寻找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和完善资助体系,全面推进学生资助精准化

1.要不断加强并完善资助育人的体系建设,对不同资助方式与资助模式经验进行总结与借鉴,同时,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还必须全面整合资助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资助与育人的强大合力。一方面,要通过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激发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建立教育基金的积极主动性,并及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及时搭建课内外与校内外的实践育人平台,不断提升受资助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其适应社会生活、谋求未来发展提供多样化平台。同时,要保障生源地贷款的渠道畅通,不仅要提高相关单位的工作效率,还要对申请贷款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进行核查。

2.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库,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准确性,将资助款项精准落实到位。一是通过明确责任清单来约束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要求其对贫困认定的相关证明材料必须严格把关,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二是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多方面调查,核实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其在校期间的日常消费额度,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公平性与精准性。

(二)从机制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的实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他发展需求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但仅从物质经济角度出发,又远不能达到资助育人的理想效果和最终目的。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体制机制作为支撑,即便其经济资本再充沛,也无法确保其落到实处,即使人力资本再雄厚,也无法使其保持长久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在心理健康帮扶方面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要想达到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就应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援助保障机制,并不断关注他们发展需求的动态变化。如高校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建立勤工助学导师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制以及自信心团体辅导等机制,为这些学生在能力培训、心理健康辅导和思想指导等具体实践活动中提供支持和可靠保障。同时,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必须强调人性化与合理化,应充分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根据其不同的基础与特点制定专门的培养目标,最大程度提升高校育人的针对性。

(三)构建科学化的资助评估体系和监管机制

针对高校在资助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应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反馈结果加以研究和分析,寻找其应对措施。对高校资助工作效果的反馈与评估是保障资助育人体系公开透明与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打造“资助为基础,育人为根本”的资助育人体系,必须以法制建设与规范管理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遵循,在民主评议与认定流程中加强监督与考核,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方面,对国家性的资助项目,政府应该在各个高校资助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定期的考核审查。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线上与线下的监督机制,必须确保各项政策贯彻到底、学生资助金精准到位,杜绝任何形式的“跑、冒、滴、漏”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在资助过程中进行动态管理,比如,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的资金使用情况,并及时关注受助个体的心理、思想与实际行为的细微变化。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日常行为表现的科学评估,研究和分析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为调整和改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6):4-5.

[2]  習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0.

[3]  侯昀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3):3-5.

[4]  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5-08-18.

[5]  吴海燕.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69-70+73.

[6]  邓锐.论习近平精准扶贫观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的启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1):99-102.

[责任编辑 百 合]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