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分析策略探索 核心探讨教学微设

2021-06-20 10:58李欣荣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平面几何最值线段

李欣荣

[摘  要] 圆锥曲线是高考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流程,形成解题策略极为重要. 教学中建议立足考题开展过程探究,围绕核心之问进行教学微设计,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重视解题方法讲解. 文章以一道考题为例进行教学探究,基于教学实践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圆;三角形;面积;线段;最值;平面几何

考题探究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总结解法,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 而在探究过程中要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问题的解析策略,二是学生的思维活动. 下面基于一道考题开展教学探究.

呈现问题,定位分析

问题:已知圆C经过坐标原点O,并且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点A和B,设圆心C的坐标为t, (t∈R,t≠0),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证:△AOB的面积为定值.

(2)若直线2x+y-4=0与圆C交于点M和N,且OM=ON,试求圆C的方程.

(3)在(2)成立的条件下,设点P是直线l:x+y+2=0上的动点,点Q是圆C上的动点,探究PB+PQ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请求出该最小值,以及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定位分析:本题目中以圆为背景,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模型、线段和的最值,其中涉及直线、三角形等几何图形,问题的综合性极强. 探究过程要注重读图审题,策略分析,思路构建.

思路构建,问题详解

考题共分三小问,每一问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思路构建过程可采用分步探究的方式,立足设问条件,探索构建方法.

第一问:构建几何模型,解析面积最值

审题:设定点A和B為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并给出圆心坐标,求证△AOB的面积为定值.

策略分析:分析三角形特征,构建面积模型,设定坐标参数求证面积定值. 可按照“构建模型→定值解析”的思路来逐步突破.

过程突破:已知圆心C的坐标为t, ,设圆的半径为r,则可将圆的方程表示为(x-t)2+y-  =r2. 由于圆C经过坐标原点,故t2+ =r2,化简圆的方程可得x2-2tx+y2- y=0. 由于点A和B分别是圆与坐标x轴和y轴的交点,结合圆的方程可得点A(2t,0),B0, . 结合图像可将△AOB的面积表示为S = OAOB,由点坐标可知OA=2t,OB= ,所以S = 2t· =4,所以△AOB的面积为定值4.

第二问:转化等量关系,解析圆的方程

审题:题干设定直线2x+y-4=0与圆C的交点为M和N,且OM=ON,显然△OMN是以点O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存在几何特性.

策略分析:根据上述几何条件可知点C位于线段MN的中垂线上,OC与MN就为垂直关系,根据斜率之积为-1,可求出圆心的坐标,后续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加以论证即可. 分如下两步求解,第一步,把握几何特性,提取斜率关系,推导圆心坐标;第二步论证直线与圆的相交关系.

过程突破:设定MN的中点为H,根据等腰三角形特性可知CH⊥MN,且C,O,H三点共线,故直线2x+y-4=0与直线OC为垂直关系. 已知直线2x+y-4=0的斜率为k =-2,则直线OC的斜率k = = ,可解得t=2或t=-2,因此圆心分别为(2,1)或(-2,-1).

①当圆心为(2,1)时,圆C的方程为(x-2)2+(y-1)2=5,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 < ,此时直线与圆C为相交关系,符合题意;②而当圆心为(-2,-1)时,C的方程为(x+2)2+(y+1)2=5,此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 > ,此时直线与圆为相离关系,不满足题意,舍去.

综上可知,圆C的方程为(x-2)2+(y-1)2=5.

过程分析:实际上对于第二步的“相交关系论证”还可以采用方程联立的方式进行化简,由于直线与圆C相交,故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联立Δ>0,即可做出排除.

第三问:处理动点条件,探究线段最值

审题:该问在第(2)问的基础上构建,核心条件是点P,Q分别是直线l:x+y+2=0和圆C上的动点,则分别满足对应的方程. 探究PB+PQ的最小值,属于双动点问题,需要关注圆与直线的位置特性.

策略分析:PB+PQ中的点P和Q分别为动点,故属于双动点最值问题. 可以采用单动点转化的策略,先设点P为定点,点Q在圆上运动,根据圆与直线的距离特性确定最小值;然后分析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的最值情形.

过程突破:设点P为定点,当点Q在圆上运动时,易知PQ的最小值为PC- ,则PB+PQ的最小值为PB+PC- . 而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求PB+PC- 的最小值,只需PB+PC取得最小值即可,点B和C位于定直线l的同一侧,显然满足几何最值中的“将军饮马”模型,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设为点B′,显然当B′,P和C三点共线时,PB+PC可取得最小值,此PB+PC=B′C,B′C与直线l的交点可设为P . 点B(0,2),其对称点B′(-4,-2),则线段B′C=3 ,所以PB+PQ的最小值为B′C- =2 . 由点B′和点C的坐标可求直线B′C的表达式为y= x,联立方程y= x,x+y+2=0,可得点P - ,- .

综上可知点,PB+PQ存在最小值,最小值为2 ,此时点P的坐标为- ,- .

核心探讨,教学“微设”

上述在解析圆锥曲线问题时,立足考题条件,开展策略分析,详尽地呈现了解题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 而在实际教学中,建议立足核心之问开展教学微设计,下面基于第(3)问进行阶梯设问,引导思考.

环节(一)——单动点回顾,最值初探

题设:已知圆C的方程为(x-2)2+(y-1)2=5,与坐标y轴的交点为B,点P是直线l:x+y+2=0上的定点,点Q是圆C上的一个动点.

设问:如何求PQ的最小值.

教学引导:引导学生设定点P的位置,结合图像分析,当点Q位于点P和点C中间,且三点共线时PQ取得最小值,连接PC,与⊙C的交点就为点Q. 由于圆的半径为 ,则PQ的最小值为PC- . 分析过程要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策略,掌握数形结合的分析方法,活用“三点共线”确定点的位置.

环节(二)——模型回顾,突破最值

题设:已知圆C的方程为(x-2)2+(y-1)2=5,与坐标y轴的交点为B,点P是直线l:x+y+2=0上的一个动点,点Q是圆C上的一个动点.

设问:按照上述思路如何求PB+PQ的最小值.

教学引导:教学中引导学生将PB+PQ转化为求PB+PC- ,让学生关注PB+PC中点与直线的位置情形,引入“将军饮马”模型,引導学生回顾模型的解析方法,充分利用轴对称变换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原理进行最值求解.

环节(三)——问题变式,思维拓展

变式:已知圆C的方程为(x-2)2+(y-1)2=5,与坐标y轴的交点为B,点P是直线l:x+y+2=0上的动点,试求△PBC周长的最小值.

教学引导:引导学生根据周长公式转化为求PB+PC+BC的最小值,其中BC为定值 ,则本质上就是求PB+PC的最小值,同样可结合“将军饮马”模型进行突破.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本质,总结常见模型的知识原理.

解后探讨,教学反思

1. 注重解题引导,提升解题技巧

圆锥曲线考题的解析难度较大,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十分重要. 以上述综合题的突破过程为例,教学中建议按照“条件审视→策略分析→过程探究”的流程逐步突破,在“条件审视”环节引导学生关注条件特征,挖掘问题本质;“策略分析”时基于问题本质思考类型问题的突破策略及知识原理;而在“过程探究”中注重设问引导,结合解题策略分步突破. 教学引导中要注重解题的方法技巧总结,必要时可开展多解探究,充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 挖掘几何特性,构建直观模型

圆锥曲线问题具有“数”与“形”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几何特性,构建直观的模型可降低问题的思维难度,也是该类问题突破的重要手段. 如上述第(2)问基于几何垂直构建斜率关系,第(3)问挖掘其中的“将军饮马”模型,直接确定最值情形,平面几何知识在问题突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挖掘图像中的几何特性,利用几何特性转化问题,构建思路. 同时,注重挖掘函数知识的几何意义,借用模型探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性.

3.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数学素养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教学关注的重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参与探究过程,亲历解题过程,形成解题策略. 以上述考题探究为例,基于核心之问进行教学微设计,由易到难,剖析问题本质,思考解题策略,同时基于问题开展变式探究,拓展学生思维. 教学中可合理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围绕解题探索感悟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化归转化、模型思想等,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提升,后者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极为重要.

猜你喜欢
平面几何最值线段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巧用不等式求最值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数学中的平面几何教学
AutoCAD的工程计算方法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