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小店的时候,我们在关注什么?
——钱江晚报小时小店策划报道浅析

2021-06-21 09:37葛晓娟
传媒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钱江晚报小店店主

文_葛晓娟 盛 锐

小时小店系列报道的策划最早来源于钱江晚报杭州新闻中心一次“看得见日常”的关注。

身边的社区小店在经历疫情一年之后,总在出租,总在浮沉。

作为大社会小细胞的它们,究竟活得怎么样?

基于这样的初衷,从3月7日开始,钱江晚报和小时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一组亲历式的“社区小店生存启示录”,记者跟着店主去店里目睹他们的辛劳和努力,并以店主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陆续在客户端和版面刊发。

而后,又根据小店店主的建议,先后成立了3个小时小店微信群。后续陆续推出了“小时记者当店长”的亲历式报道,“10个小时直播点授牌”“小时小店直播生活”等直播以及来自直播点UGC内容的生产。同时,钱江晚报12路记者还耗时半个月,深入杭州市中心、西湖景区、钱江新城、未来科技城等多个城区,采访100名小店店主,听他们开店的故事,形成了一份5万字的小店生存调研报告。

从3月7日到5月7日,“小时小店”系列报道已见报27个版,小时新闻客户端发稿101篇,专题阅读量超过500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抓人的故事情节、真实贴地气的叙述方式引起了读者强烈共鸣。

今天,我们想探讨的是,钱江晚报为什么关注社区小店。关注小店的时候,究竟在关注什么?

一、关注社区小店,首先是关注一个小细胞的生存现状

疫情之后,包括小店在内的小微企业生存很困难。他们可能面临着包括租金在内的共同的难题。

对于店主一家人来说,小店可能就是他们在这个城市的立足之本。

小店也是城市千城一面的体现。通过过去两个多月的采访调查,我们认识了很多很多小店店主,他们很真实也很拼,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7路记者当一天小店店主的亲历,就收获颇丰。

在小便利店,记者盛锐(就是那个被网友点评长得像吴彦祖的小哥哥)遇到了晚上来买白糖的安大哥,他买走了一包白糖回去泡水喝,说嘴巴苦,先给自己一点甜;

钱江晚报百家小店调研相关报道版面

在社区水果店,记者孙燕听店里夫妻讲起了在杭州买房的烦恼,也看见他们把伞和凳子放在门前方便邻居;

在宠物店,记者边程壹看到了从游戏策划转型的老板孙磊,他觉得动物的眼神可以治愈一切不开心;

在小菜店,29岁的二宝爸爸于飞扬跟记者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两个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将来,他们可以站在他的肩膀上看世界;

在照相馆,记者詹程开遇见了一位70多岁的奶奶,看到店主给她修好的照片,她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感觉又见到了十年前的自己”;

在医院门口的小旅馆,记者杨茜看到了很多的希望和失望,听到了深夜的哭泣声,真实的人世间在这里上演……

从“社区小店生存启示录”开始到三个小时小店微信群,再到“小时记者当店长”,从操作方式上来说,这是媒体践行“四力”深入基层的一种。

深耕本地,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让群众成为版面的主角,开门办报一直是钱江晚报的办报特色。

长期以来,社区小店一直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重要服务场所。关注它,就是关注以它为代表的小微企业在新冠疫情之后的生存状况。钱江晚报“小时小店”系列报道以民生视角,选取了小店店主这样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通小业主,记录他们在疫情发生之后这一年多以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拼搏奋斗、积极向上的故事。

如3月8日见报的《凌晨两点去进货,开到晚上7点半打烊辛苦支撑着湘湖社区这家小菜店,安徽小老板说:每天后半夜,我都像猫头鹰一样清醒》,记者实地探访了杭州萧山湘湖社区湘湖家园小区一家小菜店,听店主夫妇讲述了“你帮我我帮你,挺过的这一年”。报道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受疫情影响,小店生意跌到谷底,店主怀着“让店活下来”的信念,缩减开支,想方设法让小店维持下去。“虽然我做得不是太好,但心里面也依然感谢这家小小的店,它撑起了我一家在杭州的生活。”类似这样朴实真挚的语言,不仅让读者看到了遭遇疫情后的小微企业自力更生艰难求存的方方面面,而且能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这一系列报道有温度、有深度,既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有现实的针对性,通过小切口体现大情怀,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众多小店店主的关注和点赞,不仅在读者中形成了很好的反响,同时也得到了包括财经作家吴晓波、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永广在内的专业人士点赞,认为钱江晚报的这组报道反映了疫情之后、互联网技术发展之下商业空间和周边社群关系的一种重建,体现了一家都市媒体关注基层、贴近民生的初心。

二、关注社区小店,是一次服务小微企业的生动实践

小时小店系列报道又不仅仅是报道和内容生产。它也是学史力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一种方式。

随着报道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小店被发掘出来,除了常规新闻报道,钱江晚报嫁接新的内容生产和运营方式,更好地利用媒体资源为这些小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这也成为钱江晚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生动实践。

在报道集聚的人气基础上,钱江晚报组建了“小时帮你开小店”微信群,为小店店主们搭建“抱团取暖”的平台,共享生意经验,一起互帮互助。目前已成立了三个群,600多人加入。4月初,小店店主群第一次线下分享会在杭州萧山湘湖驿站举行,10多位店主分享了开店经验。

小时小店直播点挂牌

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小店,钱江晚报还策划组织了小时小店送福利、小时记者当店长、小时小店送健康、小时小店直播等运营活动。4月14日,钱江晚报7名记者当一天小店店主,直接服务群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马上,第二场线下活动也将举办,这一次,钱江晚报联合了省政协同心桥栏目,邀请商业界各类大咖和小店代表齐聚“委员会客厅”,以“把脉百家小店,拥抱数字经济”为主题,大家一起聊一聊。

相关主管部门、企业家、社会学者等“各路大咖”将和店主们一起头脑风暴,给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小店以力量和指引,给他们在城市扎根以砝码,共同探讨数字经济浪潮下,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小店如何生存、发展、壮大。

通过这些报道和活动,小店与小店,小店与记者,小店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一家做芋圆的小店,加入小时小店群之后,几天内增加了5000个粉丝。一家位于老小区的理发店,很多读者看到钱江晚报的报道后慕名找上门,生意好了不少。有店主给钱江晚报留言:“一家小店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势单力薄,缺少平台,也缺少资源。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契机、一个平台,将每一份微小的力量集中起来,抱团取暖,或许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小时小店似乎就是这样,将众多小店主联系在一起,让更多人看见你我身边的生活。”

三、关注社区小店,也是一次和基层重建连接的尝试

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用户连接,一直以来都是钱江晚报的初心。

新闻宣传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从推出“社区小店生存启示录”报道到建立“小时帮你开小店”微信群把小店店主们抱团在一起,再到“小时记者当店长”、线下小店群分享会,钱江晚报不断地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社群运营、用户UGC生产等方式,不断地强化本地化生活化的定位属性,强化和群众的连接。

小店店主群举行线下分享会的当天,首批十个小时小店直播点同时挂牌,店主成了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的直播员。小店直播点成立当晚,就有店主报料,发来了突发火灾的现场视频。小长假期间,风景区的小店店主又给钱江晚报发来景区人流情况视频……有小店店主说,“小时直播点”这块牌子,比外卖平台上100个五星好评还要惊喜。小店成为了钱江晚报联系基层群众的眼睛和触角。小店店主们的日常直播,带来一个不一样的、充满烟火气的杭州,也带来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和生活。

小店是城市经济社会的细胞,关注小店生存状态,也是在关注经济,关注小微企业,关注民生冷暖。

钱江晚报“小时小店”系列策划不仅仅是单纯的新闻报道和内容生产,它努力从载体和路径上回答钱江晚报如何深耕本地、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如何做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如何通过走好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强化用户连接,深化媒体融合改革,如何更好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这也是钱江晚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生动样本。

猜你喜欢
钱江晚报小店店主
IQ Test
都市报全媒体抗“疫”报道及其创新
凯特的小店
年味小店
暖和一下
宿舍四姐妹,生日同一天
差评不合理
开一间小店 为一场情怀
99%成年人算错的小学题
百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