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2021-06-22 11:16白显树王海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

白显树 王海丽

(承德市中心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急性脑梗死(ACI)发病机制较复杂,其中颈动脉粥样斑块(CAP)稳定性差是重要原因之一。CAP稳定性差可引起斑块破裂,堵塞动脉,影响脑部供血〔1〕。此外,CAP稳定性差可引起血管内皮受损,易形成附壁血栓,造成脑部供血动脉进一步阻塞〔2〕。因此CAP稳定性对ACI发病及病情进展均发挥重要作用,且可影响ACI患者的预后。针对此情况,临床可通过改善CAP稳定性,预防ACI的病情进展,降低ACI预后风险。目前,有关CAP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有部分研究报道,但尚未能全面纳入相关影响因素,不利于预防措施制定。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CAP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以合理预防ACI病情进展、降低ACI预后风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承德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12例老年ACI患者,年龄60~79岁,平均(68.41±4.86)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符合ACI诊断标准〔3〕;②均为初次发病;③合并感觉障碍、肢体运动异常、言语失常等症状;④患者经溶栓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⑤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可积极配合完成相关检查;⑥发病至入院接受治疗时间≤6 h。排除标准:①动脉炎引起的ACI;②脑部肿瘤引起的ACI;③颅脑创伤引起的ACI;④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⑤合并外周血管病。

1.2资料调查 所有ACI患者于入院后接受溶栓治疗,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采用自制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资料,内容包括:(1)年龄;(2)性别:划分为男和女;(3)梗死部位:划分为小脑、基底节区、脑干和其他,通过头部磁共振成像评估;(4)梗死面积:划分为<5 cm3和≥5 cm3,通过头部磁共振成像评估;(5)合并高脂血症:划分为合并和未合并,通过空腹静脉血浆检查结果评估,若患者总胆固醇≥6.2 mmol/L,三酰甘油≥2.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 mmol/L,则可确诊;(6)合并高血压:划分为合并和未合并,采用血压仪检测,若患者舒张压≥90 mmHg或收缩压≥140 mmHg,则判定为高血压;(7)合并糖尿病:划分为合并和未合并,采用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餐后2 h血糖≥11.1 mmol/L,重复检测2次确诊;(8)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FIB检测试剂盒检测FIB水平,检测方法选用凝血酶法;(9)血清C反应蛋白(CRP):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FIB检测试剂盒检测CRP水平,检测方法选用免疫比浊法;(10)血清胱抑素(Cy)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CAP不稳定评估 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东芝Aplio-3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查患者颈动脉,观察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结构、形态及回声变化。于颈动脉分叉处近端后壁1.5 cm处测量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连续检测3次取平均值,若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1.3 mm,则判定有斑块形成。根据回声鉴别斑块种类,分为溃疡斑、软斑、硬斑、扁平斑,其中硬斑、扁平斑为CAP稳定,溃疡斑、软斑为CAP不稳定。将患者分为CAP稳定组和CAP不稳定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CAP稳定组和不稳定组资料对比 212例老年ACI患者均形成CAP,其中CAP稳定116例(54.72%),CAP不稳定96例(45.28%)。CAP不稳定组年龄、合并高脂血症占比、合并高血压占比、血清FIB、CRP、CyC、Hcy及NLR水平均高于CAP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性别、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及合并糖尿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CI患者CAP稳定组和不稳定组资料对比

2.2老年ACI患者CAP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ACI患者年龄、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FIB、CRP、CyC、血清Hcy及血清NLR水平纳入作为自变量,赋值情况:高脂血症合并=1,未合并=0;高血压合并=1,未合并=0;以患者CAP不稳定发生情况为因变量,发生赋值为“1”,未发生赋值为“0”。经单项Logistic回归分析后,将全部的基线资料纳入作为协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在校正各个资料带来的影响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年龄大、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血清FIB、CRP、CyC、Hcy及NLR过表达均是ACI患者CAP不稳定的影响因素(OR>1,P<0.01)。见表2。

表2 老年ACI患者CAP不稳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 讨 论

存在斑块的动脉血管血流量往往较少,血流速度较慢,可影响靶器官功能,诱发缺血性心肌病或神经损伤〔4〕。而斑块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斑块破裂及脱落,进而堵塞血管,诱发ACI及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缺血性损伤〔5,6〕。对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实施针对性治疗,有助于延缓斑块形成、改善斑块稳定性、减少斑块破裂及脱落,预防急性缺血性损伤的发生〔7〕。而目前有关ACI患者CAP稳定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

张帆等〔8〕研究结果显示,CAP不稳定发生风险可高达45.31%。本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结果相近,提示ACI患者CAP不稳定风险较高。在患者血流冲击及相关因子的影响下,斑块可出现破裂脱落,造成血流缓慢,脑部供血异常〔9〕。若有较大斑块破裂脱落,则可进一步造成血管堵塞,造成脑部相关区域组织缺血性坏死。而脑部神经主管语言、运动、视觉等多方面功能,不同区域神经坏死有一定致死率,患者经及时溶栓治疗后,还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0〕。为减少CAP不稳定对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探讨CAP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ACI患者年龄大、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血清FIB、CRP、CyC、Hcy及NLR过表达均是患者CAP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对各项因素进行分析,(1)年龄:年龄越大的患者,合并的慢性疾病越多,血管调节能力衰退,长期损伤可造成斑块加重,而血管清除斑块的能力较差,易形成不稳定性斑块〔11〕。(2)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血脂含量较高,血管内壁易附着血脂,可加重内皮损伤,形成斑块沉积,斑块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可出现破裂、脱落,稳定性差〔12〕。(3)合并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较大,本来稳定的斑块经血流冲击后,易出现破裂,而在长期高压血流冲击下,斑块脱落风险较高〔13〕。(4)血清FIB:FIB属于蛋白质,具有凝血作用,可在血浆中形成网状结构,促使血浆黏稠度提升,并可促使红细胞聚集,进一步增加全血黏稠度,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可破坏内壁斑块稳定性,增加脱落风险〔14〕。(5)血清CRP:CRP是常用炎性指标之一,可结合脂蛋白,激活血管内膜损伤相关物质产生,可对血管产生较强攻击性,进而导致CAP脱落风险升高、稳定性差〔15〕。(6)血清CyC:CyC可通过细胞外基质降解及产生,参与维持血管壁抗蛋白酶及蛋白酶动态平衡。CyC过表达可引起血管壁蛋白酶增加,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导致CAP稳定性降低〔16〕。(7)血清Hcy:Hcy可降低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减少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产生,促使血栓素合成,增强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收缩,从而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有较高血栓形成风险,可破坏斑块稳定性〔17〕。(8)血清NLR:NLR可激活斑块内嗜中性粒细胞活化,促使血管壁病变进展和浸润,可形成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两种斑块稳定性均较差,易发生破裂及脱落〔18〕。针对上诉风险因素,建议临床可通过收集患者病史,检测多项血清相关指标,尽早评估患者CAP稳定性,及时对患者实施CAP稳定,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等相关治疗,以预防ACI再发及病情进展,降低患者预后风险。

综上,老年ACI患者CAP不稳定与患者年龄、合并疾病、血清各关键指标异常表达有关,可通过早期分析上述风险因素,评估患者CAP不稳定风险,并实施积极治疗,可能对稳定斑块、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高脂血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社区健康促进模式降低老年高脂血症的效果
泽泻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中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