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

2021-06-22 11:16梁菊萍杨旸董继存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短暂性流行病学危险

梁菊萍 杨旸 董继存

(武威市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急性脑梗死属神经内科常见及多发病患之一,因其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而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脑血管疾患〔1~3〕。该病具体发生机制目前临床上尚未完全阐明,但大多学者认为与心理精神因素、脑水肿、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动脉粥样硬化、侧支循环血管阻塞、血栓扩展、糖尿病等关系密切〔4~6〕。探究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不仅利于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且有助于降低致残率及提升预后生活质量〔7~9〕。但目前临床关于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仍局限于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等传统因素,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拟分析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血清白细胞计数(WBC)、血尿酸(SUA)、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早期识别及控制急性脑梗死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武威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450例为研究组,另选医院同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50例为对照组。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且经我院伦理协会审核同意。纳入标准:(1)研究组均经磁共振成像(MRI)、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患者或家属知晓本研究且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期伴有肺、肝、肾功能异常、尿毒症及严重感染者;(2)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者;(3)合并心功能不全者;(4)合并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者;(5)正在服用茶碱、甲氨蝶呤、左旋多巴、抗癫痫药品及发病前30 d内服用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者;(6)临床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1)通过查阅临床资料了解两组流行病学情况,包括性别、是否吸烟、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例来源等。(2)采集3 ml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WBC、Hcy、SUA、LDL-C水平,试剂盒购于上海继锦化学科技有限公司。(3)以日本松下公司生产的EW3106型血压计测量DBP、SBP。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流行病学情况。(2)比较两组相关指标。(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两组流行病学比较 两组病例来源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年龄大于对照组,且男性、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DBP、SBP及血清WBC、Hcy、SUA、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1 两组流行病学比较〔n(%)〕

表2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2.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男性、吸烟、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DBP、SBP及血清WBC、Hcy、SUA、LDL-C水平增高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3 讨 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神经内科常见多发脑血管疾患,其致病原因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颈内动脉血液供应不足,继而导致局灶性脑组织缺血而致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特点为突发性、短暂性、可逆性,于发病时可出现局灶性脑功能障碍,但通常情况下发作后半小时以内可自行恢复。但仍有少数颅内缺血严重且发病时间较长患者易发生急性脑梗死。因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早期采取合理有效治疗方案进行干预治疗,以防止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而增大治疗难度。急性脑梗死亦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致病原因为局部脑动脉血流突然中断或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而致病〔10〕。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属于多种机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受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脑血管疾患发生率不断增高,相关文献显示,脑血管疾患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心血管疾患〔11〕。因此,探究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对降低疾病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还显示,DBP、SBP及血清WBC、Hcy、SUA、LDL-C水平增高均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在于:(1)胆固醇作为人体组织细胞重要组成物质之一,属细胞膜形成主要原料,同时亦参与性激素、胆汁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物质合成〔12,13〕。LDL-C属胆固醇家族重要成员之一,文献表明,血清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且斑块活动度与血清LDL-C水平增高呈正相关,当血清LDL-C水平增高50%以上时,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升高34%左右〔14,15〕。(2)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脑血管疾患发生存在较大关联,Hcy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管平滑肌增生,进而导致血管硬化及血栓形成〔16,17〕。近年来,随临床对急性脑梗死发生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与血清Hcy水平呈正比,血清Hcy水平较正常值增高超过5 mmol/L时,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升高57%左右〔18,19〕。Hcy异常高表达不仅能导致血管舒张功能下降,且可影响血小板功能,增加其黏附聚集,同时能破坏血管壁胶原合成,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及细胞形态,从而加重血管硬化程度〔20〕。因此,临床上应对血清Hcy水平异常增高者采取叶酸+维生素B治疗,从而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3)急性脑梗死最主要致病因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白细胞能参与斑块形成及破裂等过程,诱导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研究证明,WBC增高超过1.8×109/L时,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升高21%左右〔21〕。因此,临床上应对WBC异常增高者采取积极抗炎治疗,进而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生率。(4)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故血清SUA水平增高亦成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一种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应对血清SUA水平异常增高者加以重视,力争及早发现及治疗高尿酸血症,从而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5)血压增高亦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相关,文献报道,DBP每增高7 mmHg,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增高1~2倍;相同SBP者随DBP增高脑梗死发生危险亦增加;相同DBP者随SBP增高脑梗死发生危险也增加〔22〕。因此,临床上应对DBP、SBP异常增高者采取积极有效降压治疗,且控制其血压平稳,进而有效避免或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综上,男性、吸烟、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DBP、SBP及血清WBC、Hcy、SUA、LDL-C水平增高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应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上述危险因素,如通过引导高危患者戒烟,叮嘱其平时应控制血压、血糖平稳、调节血脂、定期到医院检查血清WBC、Hcy、SUA、LDL-C水平,继而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短暂性流行病学危险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控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喝水也会有危险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拥挤的危险(三)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辨证施治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