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小微金融:担保与风险转移模式创新研究

2021-06-22 21:57陆岷峰王婷婷
当代经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

陆岷峰 王婷婷

[摘 要]小微企业天生的风险承受能力弱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转移化解机制刚性需求相矛盾,小微金融的担保构成是影响信贷交易成功率高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外源性担保不仅增加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与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曾经一度盛行的担保公司(典型的是钢贸市场担保)担保风险造成了金融机构巨额资金损失。基于小微企业的本身所属价值,运用数字技术将小微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评估折现,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全覆盖性的管理与控制,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相匹配的信贷资源提供基础,既实现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可控可化解,也有利于小微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融通资金,将小微企业的流动性、无形等所有資产转化为信贷资源,为小微企业高质量的发展夯实可靠的金融基础。

[关键词]数字技术;小微金融;担保与风险转移模式;风险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21)03-0072-11

一、引 言

小微企业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企业生态中数量最多的微观主体,更重要的是其存在以极低的社会成本带来了极高的社会回报,在解决社会就业、科技创新、创造国民生产总值、交纳税费以及扩大进出口业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保持小微企业生态的健康成长成为历届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

影响小微企业高质量成长置顶原因始终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中有一部分是小微企业自身的原因,从现有的数据资料情况分析,80%的小微企业面临融资交易成功率低的问题,而其中又有80%是由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无法落地所造成的。

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难,国家一方面积极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商业银行进行小微金融担保方式的创新,另一方面也积极构建具有政府背景的政策性和具有市场意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缓解了小微企业的弱担保与金融机构的强抵押之间的矛盾。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的担保难。主动根据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特征,特别是新数字技术的运用,将小企业的所属全部资源转化为担保资源,内源性担保既可以有效地实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转移,也有利于增强小微企业业务经营的主动性与责任心。因此,适时研究小微企业数字技术信贷风险担保与化解和转移方式,对于永久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商业银行融资风险缓释机制问题研究

陆岷峰(2021)认为商业银行属于间接融资性质,因此,其信贷投放必须有风险转移、化解渠道;对小微企业要求担保或抵押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有效的风险缓释或转移机制,从现实情况看,大约有80%以上小微企业的不良资产化解最终是通过第二还款来源来弥补实现的,在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风险增大的背景下,设计、重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方面的转移、担保、控制机制十分迫切,对于保金融安全、促企业管理有特别功效[1]。周军煜(2021)认为当前商业银行小微贷款担保过多强调资产抵押,将风险完全转移到资产的变现上,而且担保必须是通用固定资产,如房屋、交通工具等来抵押,因此,对于初创企业、高科技企业、文化企业等轻资产的企业,虽然是国家产业积极支持的对象,但由于无固定资产可供抵押,结果大部分无缘金融的信贷支持。另外,商业银行作为具有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企业,应当更多地通过核销不良贷款的形式,来缓释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而不应当完全由小微企业群体承担,要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风险紧密挂钩[2]。徐阳洋(2021)认为担保方式不能“一刀切”,而应当根据金融产品特征和企业的状况进行灵活选择,要区分小微企业的种类,对于一些创新意识强、科技含量高的小微企业也可以实行信用贷款,对于竞争十分充分的小微企业要实行重资产抵押[3]。曹梦石(2021)认为商业银行应当重视小微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保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实现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才是根本,收回小微企业的抵押资产并不是金融的本意,贷款的本意是保持信贷资金本息能及时回流,实现增值,因此,商业银行不应当是典当式贷款,要在担保的力度上适当放宽放松,当然,这首先要能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运行及趋势有较科学的研判[4]。

(二)关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机制的研究

陆岷峰(2021)认为担保根据担保主体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担保两种,从实际执行效果看,外源性担保由于非自己承担担保责任,被担保者所支付有限的担保费用与承担对应的损失责任完全失衡,因此,此时小微企业的经营责任心难以达到极致。内源性担保由于完全是小微企业用自身资源与市场对赌,有利于企业更加注重风险的防范,对社会的融资体系的稳定也是一种利好,因此,主张在风险转移机制上尽可能实行内源性担保[5]。张欢(2020)认为担保公司担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难问题,但成本高,手续也十分复杂,不少担保公司还演变成高利贷公司、甚至通过过桥贷款将小微企业拉入高利贷的陷阱,还有些担保公司与小微企业合伙作假,骗取信贷资金,造成巨额金融损失,因此,目前,商业银行基本上不与民营的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民营担保公司其路越来越窄[6]。高伦(2021)认为目前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较为协调,信用也较高,管理也较好,但问题是政府背景公司担保的结果是将企业的风险转化成政府的风险,特别是有道德风险的小微企业,对政府担保具有强烈的依赖思想,放松本身经营的科学性,加大政府的担保风险,而且,也会争抢政府资源,造成市场主体间的不平等竞争[7]。

(三)关于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融资担保创新思路的研究

陆岷峰(2020)认为当一些经济金融问题以传统的理论无法解扣时,运用技术手段解决金融问题却是一条值得探索及可能成功的新思路。数字经济环境下,经济活动都进行数字化,在抽象的数字化世界,数字化金融作为一个过程,可以重构小微金融的风控模式,其中的风险缓释机制既可以通过对小微企业的精准判断来进行科学决策,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小微企业的所有资源转化成信贷资源,为商业银行的风险转移与化解提供相应的价值基础[8]。周军煜(2021)认为现在运用的大数据获客办理的小额贷款的融资成本并没有下降,有些反而上升,其理论逻辑是信贷投放收益必须覆盖风险,以高利率来覆盖可能的风险损失[9]依据大数据发放的高利率信用贷款,具有带动社会利率走高、违约率增高的风险。欧阳文杰(2020)认为政府担保基金是一种很好的担保方式,但要将担保的风险由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小微企业共同分摊,而不应当仅仅是担保机构独立承担,这不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机构的信贷管理自我约束力[10]。曹梦石(2020)认为要根据小微企业具体情况实施精准施药,要根据小微企业性质、经营类别、发展阶段选择适中、灵活的担保方式,本着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融资成功率的原则来确定[11]。徐阳洋(2020)认为小微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其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处于社会供应链当中,因此,综合小微企业的担保能力,应当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信用可以转化为小微企业的融资信用,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实现发放贷款、提供融资,降低风险,为小微企业提供解困的一举多得的功效。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主要是围绕大型核心企业,对于大量的小微企业链并没有做起来,因此,商业银行要毫不动摇做大供应链金融,将商业信用高效、大量地转化为银行信用[12]。

文献评述: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成果看,就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特别是解决担保问题作出了许多探讨,取得一定的成效,为当前及今后进一步研究小微金融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资料。同时也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小微企业要融资,除极少数的企业外,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转移和释放的方式是融资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融资交易就不可能成功。二是小微企业如果有足额的固定资产用于抵押也就不存在融资难。所以只能在非固定资产或次固定资产上下功夫,找出路。三是现行的专业担保公司、关联公司的担保不仅增加小微企业的负担,更不利于小微企業自身增强自我发展约束力,特别是政府类担保公司的担保,更是将企业风险转化为政府风险,增加了政府的负担,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同时出现另外一个问题不是科学的选择。四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担保或转移,须按市场规律即风险自担的原则来处理,即须以自有的资源作为风险缓释的载体,而按照传统的思维与方法又是无法实现。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商业银行为例,基于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以构建数字技术风控平台为核心,将小微企业的所有资源转化成可控可抵押的信贷资源,从而从根本上提出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融资担保的解决方案,这不仅必要、可行,而且对商业银行创新担保模式具有历史性突破的意义。

三、数字技术与小微金融:担保与风险转移模式创新研究

如前述文献资料研究成果所述,创新现行的小微金融融资担保与风险转移模式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从现实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条件来分析,也是十分可行。

(一)数字技术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创新提供新抓手

1.物联网技术深度改造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物控手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是将任何地方(Ubiquitous)的设施(Facilities)和末端设备(Devices),包括具有“内在智能”的功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家庭智能设施等以及“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给各类不同性质的资产贴上RFID标签、有些个人和车辆等配置无线终端但是智能化的物品,然后通过无线通讯设施,实现网络上的互联互通,在内网等网络的环境下,构建非常科学可靠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这可以提供安全可控、个性化实时的在线监测、报警联动、定位追溯、远程控制、决策支持、统计报表等管理以及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符合绿色要求的“管理、控制、运营”整体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合一。

1999年,我国就开启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第一页,目前,这方面的研发与应用水平在全球属于一流,我国是全球标准界传感网领域的主导国之一,拥有极多的专利量,更是世界上少有的完全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尤其是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极高,为物联网的深度发展和广泛运用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保证;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唯一的最主要经济体经济呈正增长的国家,所以,不仅现在,将来将更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全面支持物联高速的发展。所以,基于物联网技术功能和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小微金融的所有资产的价值、物化的管控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空间。

2. 5G技术提供了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实时性等管理手段

5G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或5th-Generation,)的简称,是最新、最前沿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基于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5G的最大性能特点就是数据速率奇高、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系统容量成本,可以实现大规模的设备连接。5G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比传统的4G LTE蜂窝网络快到100倍。5G的超大网络容量,可以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高度满足物联网通信,频谱效率、连续广域覆盖和高移动性下,用户体验速率高的个性化要求,流量密度和连接数密度高。2019年10月31日,我国的三大通信运营商先后向全社会公布5G商用套餐,同年11月1日正式上线[13]。显然,5G网络空中接口时延水平能满足小微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实时应用,这也从另一个维度给足够多的小微企业的所有资产管控提供了网络条件。

3.大数据与云计算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全流程、大储量的管理手段

大数据技术实质上是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规模无限大的数据集合,具有数据规模超大、流转高速、类型多样以及极低的价值密度等特征。大数据技术不仅拥有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而且还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分类等专业性处理。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紧密相联。大数据已经无法再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运行,而必须选用分布式架构,这样才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处理和挖掘。云计算运用使大数据(Big data)的功能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创造出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如果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分析会付出较大的成本,而将这种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关联起来,就类似于MapReduce框架形式可以同时向若干台的电脑分配工作一样,因而实现了高效率。

大数据的价值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不仅为其提供了精准的客户营销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全流程、全维度的数据信息,可以全面、实时掌握服务对象的经营质态,任何异动都可以通过数据信息的传输及时预警,从而有效地采取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策略。

4.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信贷风险管理中自然人无法实施的管理手段

人工智能是一门用于研究模拟、拓延和扩展挖掘人类智能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其出发点是要生产出与人类智能极为相类似的方式并且还能做出相应反应的智能机器,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机器人、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言识别和专家系统等。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开发与研究,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可以对自然人的意识、思维等信息处理的过程开始进行模拟,虽然不是人的智能,但却能像人那样思考、甚至可以超过人的智能。人工智能目前在很多岗位、领域可以用机器完全替代自然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胜任并超越需要自然人智能才能完成的极为复杂工作。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广泛就职于重大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目前,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自动程序设计,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已经十分广泛地在应用。

显然人工智能对于商业银行的价值,将通常由自然人完成或无法完成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变成了可能或简单,如对抵押物24小时的监控、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快速的运算等等,再细小的量的价值都可能对其进行有效地运行与管理。

5.区块链技术为信贷管理提供更严密的内部逻辑控制手段与思维

区块链技术内核实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它是由一串运用密码学原理构建相关联的数据模块,对存储链模块中的数据、信息,区块链用分布式数据进行存储,选用共识机制、点对点传输、加密算法等IT行业技术最新型的应用方式。具有“不可伪造”“可以追溯”“全程留痕”“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征。正因为如此,区块链技术具有很可靠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可信机制。

区块链技术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在于其去中心化、开放性、匿名性、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等等特征、原理利于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对象的信息可以进行全流程的保真管理,从而形成正确的决策依据,可以根据风险控制对象的数据逻辑,及时掌握其经营动态、风险状况,从而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质效。

(二)数字技术创新小微金融担保模式的顶层设计

小微金融的内源性担保是以其所拥有的所有资产作为融资风险的抵押品,包括了可以直接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固定资产,可以直接抵押的固定资产依照常规的手段、流程就可以实现融资风险的转移与缓释,而非固定资产如流动资产、商誉等等须通过数字技术才可以转化为融资风险的转移与缓释载体。

1.小微金融数字技术风控需求分析

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生代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数字小微金融也实现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基础。数字小微金融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新生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引用,实现了数字金融领域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等的深度融合,通过物物、人物的信息以及实物的交互,实现智能化的全面管理,实时掌握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动态调整信用评级,避免主观判断的影响,助力风控,改造了金融行业传统的信用体系,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及逆向选择等问题。在数字小微金融业态下,金融机构借助数字技术,在逐步探索传统信用担保风险控制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客观信用体系场景建设,将实体流数据嵌入到资金流、信息流中,努力提升授信期间信贷资产风险管控水平,在科技赋能业务应用场景的同时,填补金融服务“盲区”,以全新视角监测资产风险,以金融科技助力客户服务水平提升。

2.传统小微金融担保机制的非固定资产抵押风控痛点

目前来看,小微企业固定资产的抵押有了较为完善的流程与制度,风险相对较小,而对于非固定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动产质押融资业务风险目前较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非固定资产的有效监控难以实现。商业银行仅能委托仓储监管企业实现对非固定资产的监控,仓储监管企业通常派驻监管人员到陌生仓库进行动态监管。商业银行难以获得动产质押标的物的第一手数据,监管不仅成本高,还存在着道德风险,质押标的货物的进出、质量、数量控制等各环节都难以实现有效监控,可能存在以次充好、高品质被低品质物替换的情况,最终银行在主张货权时出现风险。

二是存在重复融资风险。存货质押融资登记的现状意味着银行难以确认动产的真实权利状况,同一笔动产标的存在重复融资的风险,最终危及银行合法权益。比如,在波及全国众多银行的钢贸融资案件中,不法钢贸企业就是利用商业银行之间质押融资信息相对封闭、隔离,信息不共享的状况,将同一批钢材在不同的银行机构甚至是同一银行不同分支机构间进行重复质押,结果多个渠道同时攫取多家银行贷款支持,给各家商业银行引发多项金融风险。钢贸企业资金链断裂后,由于无法偿还银行资金,只有少数商业银行通过法院将质押的钢材查封,而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贷款变成了沉没成本。

三是涉及纸质单据易造假。目前,仍有许多仓储监管企业使用的仓单为纸质单据,而纸质仓单存在伪造、篡改的风险。一旦仓储监管企业的管理人员与融资企业内外勾结伪造仓单,银行业务人员一般很难发现,最终导致银行资产损失。

3.小微金融数字技术风险控制特征

主动化:物联网技术在传统的小微企业无法实施动产质押,从而有了新的解决方案。传统动产质押出现重复质押、虚假质押以及质物权属不明等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物联网技术服务于小微企业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可以实现对质押物主动化全面性的科学管理。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及物联网监控管理系统,对质押物进行特殊标识,确保银行质押物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监控和管理押品。传统的物流信息化的信贷管理,实质上仍是一种被动化的静态式管理,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物联网技术却可以实现对质押物进行主动的、动态监管,使得质押物被赋予了类似不动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够有效防止重复质押等问题。

客观化:物联网、大数据可以构建新型模式、新架构的客观信用评估体制与机制,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能够助力商业银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小微企业的动产质押物实施动态管控,对小微企业所有生产环节、行为进行多维度监测,运用技术手段实施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以及贷后管理等,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管理工作会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及有效性,有助于提升其风控水平,便于商业银行逐步构建客观化的信用评价体系。这是物联网更先进于互联网技术的本质要素。互联网技术是通过计算用户的流量来为金融机构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而物联网更多的倚重由金融机构和用户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产生的数据,从而金融机构可以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小微企业的信息,物联网数据未来也将成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授信的依据之一,为商业银行精准、贴身、细致服务于小微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基础。

精准化:数字技术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动产质押贷前、贷中、贷后的审查机制,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商业银行能够在贷前、审批以及贷后监控阶段更加精准化、有效性。在贷前调查与审批阶段,银行与借款人可以从复杂的贷前审查资料中解脱出来,银行可以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开展有效的贷前调查,可以更加直观地观测到小微企业资产质押物状态、货物交易情況、财务信息质量、经济行为轨迹等大数据,从而基于客观的偿债能力信用评级对融资方给予还款能力和经营情况匹配的授信额度;在贷后管理环节,银行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融资方的经营状况和质押物库存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则可以第一时间作出风险识别。因此,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银行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客户提供信息再进行判断,而是能够主动地采集客户信息数据,在大数据的分析下提前作出预测,大幅度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智能化:通过监管仓库技术化改造提升质押动产监管的规范性。监管仓库通过与物联网技术企业合作,对仓储、仓库等设施植入物联网感应设备,并通过大数据检测系统,对存放于仓库的质押物进行实时检测和管理,从而提升监管仓库自身的管理能力,而这一切管理完全可以由自动机器人来完成。

4.小微金融数字技术风险控制优势

小微金融数字技术风控是为应对互联网时代信贷模式、交易形式、风险类型的变革,综合运用智能化风险控制手段,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核心技术建立的自动化、链条化、智能化的风险管控体系。5G时代的智能风控不是对银行业现有风控体系的完全替代,而是基于现有风控模型和风控体系进行的系统化改造。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小微企业的历史状态、目前经营情况、交易习惯、风险偏好等因素进行合理评估,建立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风控预警体系。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数字技术信用评估与风控体系,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客观信用体系,针对企业抵押物在整个流通环节进行实时监管,让风险消弭于无形,更好地为金融业服务。

从银行角度来看:①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边界,24×360全面管控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流程的情况,所以物联网天然带有信用数据库属性,可以解决时间滞后、空间距离等带来的信息失效问题,不需要传统复杂的人为建立的征信体系,而是通过物的自我数据采集就可以进行信用评级,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实物征信信息,以推动市场自主、自发形成客观系统的征信体系。②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小微企业的动产实现全程、封闭式的监管,从而让小微企业融资按需融资、按进度放款成为现实,并帮助银行实现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预警三步合一,预防欺诈违约案件,有效防范和控制小微企业动产抵押贷款的各类风险,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资产的质量。③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新型技术相互融合、创新研究,信息来自多个维度、源头,不会被单一的声音掩盖,互相验证成为发展趋势,信息错配成本也将极大降低。

而从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需求视角分析:①在数字技术风险控制模式下,物的金融属性加强后,对应的资金供给增多,金融交易成本将大大缩减,这将给小微企业带来更多利好。②数字技术金融平台对原来不受传统金融机构关注的小微企业加以长期跟踪,万物互联沉淀庞大的数据库,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对这些小微企业进行客观了解,有利于形成完善的风控与征信体系,使得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创造了可能,加深了小微企业与银行的互信。

5.小微金融数字技术风控方案设计

小微企业金融数字技术风控是为应对互联网时代信贷模式、交易形式、风险类型的变革,综合运用智能化风险控制手段,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核心技术建立的自动化、链条化、智能化的风险管控体系。依据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要求,搭建了小微金融数字技术风控系统架构体系(见图1)。

a.闭环非固定资产管理平台运行机制

物联网技术服务于小微企业金融活动中,通常可以构建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闭环非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对小微企业非固定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记载以及管理控制的效能。平台的功能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各平台、各参与主体在各自分工领域的资产管理与经营能力,而且可以为一定区域内的行业提供了较大的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地打破了信息上孤岛的局限性,并为强化行业监管、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常情况下,闭环非固定资产(或称次固定资产)管理平台一般包括了一项资产的形成到消失的整个过程和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登记、交易以及使用和销毁等各个环节,其行为的目的就是要实时登记并更新次固定资产的所有关联信息。闭环非固定资产管理平台也为数字经济下动产信息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要注重数据信息隐私安全保护、加强次固定资产的行业管理、严格执行政府相关政策与要求。闭环非固定资产管理平台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实现非固定资产生产周期的数据信息可靠和可信;二是确保非固定资产如发生经济纠纷时要有法可依;三是通过自动化的管理有效地大力降低人工管理成本(见图2)。

b.小微金融数字技术风控信息平台架构设计

小微企业融资的一个完整活动过程主体涉及到小微企业、金融机构等,数字技术风控平台主要是为了创建可信任的融资环境与机制,依据小微企业经营的特点、融资活动的运行轨迹,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生代技术及原理内嵌于平台当中。在此数字技术风控平台上,小微企业所有业务交易过程所产生的物流、资金流及商流记录在供应链信息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借贷服务,又形成了金融信息流;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则通过平台对小微企业的资金及抵押品,特别是非固定资产情况,形成风险控制信息流;这些信息都载于此平台,各方面可以共享,而且这些信息由于内嵌了区块链的技术,从而这些信息不可篡改、但又可查询。通常情况下,小微金融的数字技术风险平台包括四个主要模块:权限、授信、合约和溯源追踪,这四个模块之间通过数据接口,又可以实现互通,并可与外界进行信息传递,将有些十分重要数据储存在区块链中。小微金融数字技术风险控制平台的结构如图3所示。

(1)权限管理模块。根据区块链原理设计的数字技术风控平台,小微企业各个方面涉及到的数据需要在各个节点经过核实和确认后才能录入平台系统中。由于小微企业种类繁多,业务经营品种类型多、涉及的供应链也很长且复杂。本着提升小微企业平台区块链上信息确认效率,一般通过设置权限管理模块,可以对有效的管理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输入,权限管理模块本质就是对平台的使用者及其权限进行设置。当小微企业在数字技术风险控制平台进行申请注册时,只有与该小微企业有真实交易往来的相关企业、相关信息才会被该模块设置为共识節点,在对该小微企业上传的信息数据审核时,只需对共识节点进行确认即可,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权限管理模块也为小微金融活动过程中各方参与主体提供相关的信息查看、分享权限,使相关参与主体一方面能了解小微企业融资的相关信息,另外一方面可以对当前面临的风险进行适时评估,且又可提高信息的保密性。当然,权限管理模块可以根据业务管理需求,结合管理质效,实时调整各类用户的相关管理权限。

(2)授信管理模块。授信管理模块的主要作用是主要对小微企业办理的汇票、各类动产及不动资产等实施的授信管理,在对小微企业的各类经营数据进行详细周全的分析后,要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流向与流量做全面的记录,并适时调整或更新授信的额度,等等。授信管理模块一般要收集小微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中所有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商流,形成小微融资企业的关联数据库。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通过风险控制平台记录的相关信息,决定是否对融资企业进行授信及授信的规模。这一模块十分重要,涉及到是否过度或授信不足,既可能造成资金风险,又有可能满足不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3)智能合约管理模块。这一模块功能区核心作用分为合约生成和合约执行两阶段。智能合约实际上就是将小微企业融资过程,特别是风险缓释措施的事先约定的法律规定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自动识别的代码(专业术语为响应条件以及响应规则)事先记录在区块链上。小微企业上传的各种数据材料等信息在经过共识层确认并认定是真实有效时便具有了响应条件,计算机系统会按照事先商量、设定的响应规则,按照计算机的逻辑自动去仲裁以及执行信息,不仅省去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还有效地防范了人的道德风险。每个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本机构情况设置合约响应的规则,包括但不限于借贷的金额、用途、还款资金的流量与流向、归还欠款的时间、抵押物处置的条件等等,当小微企业融资交易成功后,系统会自动执行合约。如果追溯管理模块发现或检测到小微企业的资金及动产状态出现异常,智能合约管理模块会立即发出报警信号,指引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立即对报警的信息进行处理,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融资及担保风险。

(4)追溯管理模块。这个模塊的主要功能是紧紧跟踪资金、各类动产的流转环节及其存在的状态,以保证小微企业的供应链及相应的金融的有序运行。通常情况下,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功能,事先会根据借贷资金时的约定提款用途进行设定,利用时间戳不断、持续地对其进行追踪、留下印记。对于动产抵押的管控方面,一般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借助RFID、GPS、无线网络等方面的手段,可以实时、自动地获得原材料、各类产品状态信息,对其进行全天候的监控,有效地防止质押物可能产生的灭失风险,有效地把握、判断、控制住小微企业融资全过程、各环节中的各类操作风险。

c.小微金融数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物联网风险评估系统是降低信贷审批成本和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支撑,对于中小微商户的贷款和现代金融信贷,基于高效的信用评价则可以有效实现贷款和信用支付产品的批量发放。在银行全流程、多方位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市场上海量的企业客户的信用数据进行精准、细致、全面的分析;融合物理银行端的专业化信用模型以及互联网的主观数据和基于物联网的货物数据、产业链数据、进销存数据、支付清算、物流等客观数据与交易积累的信用、对企业客户的还款能力、企业客户还款意愿的评估结论,然后建立完备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即基于传统银行积累的财务及金融交易数据,从互联网平台获取客户的信用数据,融合基于物联网金融的客观信用数据,构建面向物联网金融的信用评估与预警分析系统。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物联网金融信用评价与预警体系如图4所示。

在动产管理中应用案例针对不同场景、不同应用、不同数字供应链环节。这些案例方案以物联网的技术为主,其他技术作为辅助,重点在物联网助力风控、降低以动产为抵押的融资贷款风险等方面。

d.小微企业非固定资产数字技术风险控制的场景应用

如果以小微企业的流动性货物木材为标的,可以对木材进行数字化的标识,即对木材货物利用RFID、二维码、条形码、AI摄像头等技术形成由代码、图像、视频等信息组成的数字标识,确保每一根木材的材质、长度、方数等数字信息的唯一性。智慧物流的核心功能是接单、总调度、货物的跟踪和监管。货物的运输过程监管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AI摄像头、电子标签识别、货物定位器、称重传感器、智能锁、车辆定位轨迹跟踪等终端、产品、技术来实现,其中通过设置在车辆上的AI摄像头确保货物一直在可视范围,出现任何变动问题都会及时告警;通过电子标签、称重、智能锁等的传感器、终端的使用,确保货物一直在车辆上,不被更换或抽取,确保货物保质保量;通过车辆定位确保车辆按既定路线运输,其中,定位器主要用于贵重物品的定位跟踪,与车辆定位相互验证,相互补充。总之,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确保货物运输全过程的监控。当然,这些监管数据通过区块链平台可以同时分层分级提供给不同单位,用于监管联动。智慧物流确保了货物运输过程中的监管,而智慧仓储就是要解决存储过程中的监管问题。主要通过电子标签、AI摄像头、人物感应器、货物定位器、电子围栏等终端和技术来实现仓储智能化监管,只要有人、车等进入仓库就有告警,并可通过AI摄像头进一步验证;人、物、车离开仓库时,通过人物感应器、电子围栏、AI摄像头等感应和采集到信息,系统都会实时与系统管理数据比对,对于未解押的货物出仓都会及时告警,对于已解押系统中审批通过的货物,出库不会告警。这就需要物联网的这些技术监管手段与智慧仓储无缝对接,并进行智能化的数据验证分析,形成多维度、立体的管理体系。

基于对小微企业的抵押品资产平台的建设,可以将可纳入作为融资风险缓释的抵押品进行全流程的管理与控制,通过平台、跟踪品、视频等形式对抵押品进行24小时×360度的控制,同时加上设置抵押品预警指标体系,并制定抵押品风险处置预案,风险控制措施,从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中内源性担保的根本性问题,据测算,如果能全部实现非固定资产转化为信贷资源,小微企业的融资供需不仅平衡,而且还会有相当的节余。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当前,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进行突破性创新必须的条件已经俱备。自源性担保仍是小微企业融资首选风险缓释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担保难,更是提升小微企业主的经营管理责任心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克服外源性担保带来的不足。

(2)用技术手段解决金融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数字经济、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转移和控制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场景与手段,传统金融无法解决的金融管理问题在数字技术面前可以迎刃而解。数字金融不仅改变了客户营销、产品定价、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也同样不例外。

(3)构建新的小微金融风险缓解机制重点在技术上的突破,同时在观念上的也要不断创新,要将创新的理念转化为技术上的思维,从而使风险、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4)数字技术大剂量应用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及风险管理中,核心是要搭建数字技术风险管理控制平台,通过平台嵌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与工具,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的实时性、全天候、多维度等,有效地将小微企业的所属资源转化为信贷资源,用技术手段解决小微金融的弱担保及风险管控难问题。

(二)建议

(1)要切实加强对数字金融的深度研究,不断升级风险控制管理系统,要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综合应用到风险控制平台当中,形成相互支撑又充分发挥其各自功能的管理体系。

(2)要加强对小微企业资产评估的第三方机构的建设,由于小微企业的非固定资产很多难以计价,同时技术专利等商誉资产的贬值速度又特别快,评估的方法有特殊的要求。因此,要深入进行小微企业非固定资产评估的调查与研究,精准对非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平衡好商業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风险价值认知的平衡点。

(3)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现行的风险控制与担保政策主要基于固定资产抵押进行制度设计的,而数字技术控制的风险担保管理体系更多的是基于数字化资产来进行,因此,要及时制定和完善数字化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为金融机构规范风险管理提供法律规范与红线。

(4)给予自源性非固定资产类担保融资利率有一定的上浮空间。根据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由于技术主导的自源性担保其风险会适当高于强抵押品的风险,因此,其所关联的贷款产品定价也应适当的提高。

(5)切实加强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小微金融的数字化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本身解决方案的科学性,还取决于全社会数字化水平的高低,社会数字化程度越高,由技术主导的自源性担保控制系统越有效。

(6)提升抵押比。目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资产抵押率大多数机制控制在抵押物价值50%左右,这极大地限制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这一比例可提高到押品价值的80%—90%,以提升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因为抵押担保仅仅是种保障,并不是融资方要收为其有,风险控制更主要的还是在第一还款来源上。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内循环的概念、特征、发展难点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13.

[2]周军煜.金融功能的近代史演变与现代金融地位的研究——基于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百年领导与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1):1-7.

[3]徐阳洋.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机遇、挑战与成长的着力点[J].西南金融,2021(1):13-23.

[4]曹梦石.强监管与包容式发展:中国金融监管双元探索式创新研究——基于数字化监管的新视角[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10.

[5]陆岷峰.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基础痛点与根治路径研究——基于人的劣根性视角[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1(1):5-11.

[6]张欢.经济双循环背景下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路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5.

[7]高伦.企业提升预测大宗商品价格精准度的方法研究——基于时频递归与非递归分解的混合价格预测模型的运用[J].企业研究,2021(1):35-47.

[8]陆岷峰.新冠疫情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小微金融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未来银行的发展视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15.

[9]周军煜.公司治理视角的区域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形成机理、实证及应对措施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1(1):17-23.

[10]欧阳文杰.百年党的历史 百年红色经济——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特点、经验与启示[J].南方金融,2020(9):143-156

[11]曹梦石.关于新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运行轨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基于未来银行发展目标、模式与路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12):46-56

[12]周军煜.数字货币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未来发展前景、变革与重构[J].西南金融,2020(9):3-13.

[13]欧阳文杰.百年党的历史 百年红色金融——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发展脉络、特点、经验与启示[J].金融理论探索,2020(6):1-10.

(责任编辑:蔡晓芹)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
浅析数字技术在电力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动画“新变”
万方数字出版下的科技图书编辑业务素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