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抗疫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2021-06-22 10:01张岩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自然观主观能动性社会发展

摘 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于引导我们分析此次疫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观能动性的过度发挥是造成病毒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与自然界之间需要构建一个生命共同体,但是这种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却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过度的消费,以及我们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在根本上属于与生俱来的互相对立的两个矛盾体;要想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角度重新构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立法来对恶劣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我们也应当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不断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从而实现保护大自然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全民抗疫;主观能动性;价值;劳动;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1.02.008

The Practical Value of Marxist view of N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Epidemic

ZHANG Yan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Marxism, Shenyang 110870,China)

Abstract:The Marxist view of nature has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guide us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The overplay of subjective initiative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virus. There is a need to construct a life communit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life community is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excessive consumption,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s and the natural world, which we are born with.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everely crack down on bad behaviors through legisl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onstantly guide people to pursue a higher level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realize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nature.

Key words:Marxism; view of nature; fight the epidemic; subjective initiative; value; Labor; social development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一)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世界历史的发展使得全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阐述的自然观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人有着动物所没有的智慧和情感,同时在食物链这一庞大的体系中处于最高层;但是同时,人也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因为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常常要受制于社会;但是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大自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大的施展。人虽然也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但是人与其他自然界的主体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时代到工业革命的时代、再到信息革命的時代,人类在不断进化,人类所独有的智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不管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进化到何种程度、其社会特征如何改变,人身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抛弃这种自然属性,所谓的个性、社会特征便毫无意义[2]。新冠肺炎的发生让人们不得不从新的视角来思考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和那些看似渺小的动物、微生物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优先地位,以及这种优先地位所具有的积极性。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们维持自身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来源于自然界;例如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其他动物并无差别。甚至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要依靠自然界。虽然很多艺术创造看似是艺术家的内心活动的产物,但是离开了物质世界,这些精神层面的创造便无从谈起。因此如果没有自然界的给予我们的恩惠,人类的生活将无法延续下去。其次,人类在接受自然界的馈赠的同时,也会回馈大自然。对泛滥的河水进行治理、对森林进行防护,便是其例证。

(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从最早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人类和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之间,实现沟通和交流方式主要表现为劳动。不仅是体力的,还包括脑力的。首先,我们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要借助自身的体力和脑力、通过具体的行动从自然界那里获取自己想要的物质,并且对大自然既有的物质进行改造。其次,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这种物质交换,是人类社会能够繁衍下去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劳动和人类创造的历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种关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地区、很多工厂无法继续生产劳动,于是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到底是人类需要依赖大自然、还是大自然需要依赖人类,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在马克思看来,一件原本普普通通的商品之所以会产生使用价值,并且变成人们愿意为之付出金钱的商品,其原因在于商品中融入了人类的伟大的劳动。一棵长在森林的树木,对人们来没什么价值;但是通过木工的改造,原本普普通通的木头却可以成为建造房屋和桥梁的工具[3]。人类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与大自然进行交流、从大自然那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东西。

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说,人类的这种劳动是建立在新陈代谢这一基本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的;这对于我们分析此次疫情也同样不无启迪意义。新陈代谢才使得大自然可以维持其个体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一旦这种关系之中的某一个环节遭到了破坏,新陈代谢的系统就不能够正常运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带来灾难。马克思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大自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任何一种物质条件、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推陈出新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之下的资本家们,利用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过度地开采物质资源,进而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物质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出现裂缝、无法衔接,因此才有了诸多的环境问题、资源浪费问题[4]。当然,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人类应当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承担全部的责任。生态系统原本有着一套自我调节的功能,但是当人类劳动介入以后,这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往往无法满足环境修复的需要。河水污染、空气污染、过度的开采,导致大自然无法凭借原本的自我调节机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因此,人类不仅仅要思考如何支配自然、更要思考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通过劳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要通过劳动帮助大自然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三)对现实问题的批判

马克思在其相关的著作中,从全新的视角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本家的作为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深入剖析。他认为,资本家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对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进行了剥夺、无休止的利用,这种行为不仅是反人类的,也是反自然的。对于资本家来说,除了贫困,他们意识不到还有别的痛苦存在。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人,也只不过是他们的生产工具而已。因此我们应当始终保持警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所带来的危害让人触目惊心,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5]。

(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中国古代先贤们提出的很多观点其实是相吻合的。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所有的领导人都站在了一个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和审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毛主席曾经说过,不管是天上的空气、还是地上的森林,全部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够缺少的东西。节约资源、反对铺张浪费也是从毛泽东时代开始,就已经立下的铁的规矩;我们甚至可以从毛泽东诗词中看到很多关于大自然的描述。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工作的时候,曾经一度非常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并不断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专门发表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专著。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环境外交的概念,他认为环境问题与国家之间的贸易,经济政治等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胡锦涛同志上任伊始就面临着禽流感以及非典病毒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严峻的形势下,我党领导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念,使得生态文明的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人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句简单的口号反映了我党领导人的高瞻远瞩。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不断被实践,不断被本土化;持续推动着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断提供着理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下的疫情

(一)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过度干扰

技术的发展会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但是,人类的欲望并不会因为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得到满足。相反,技术的发展会使得人们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一旦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其结果必然是弊大于利的。新冠肺炎病毒的来源是蝙蝠还是其他的动物,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论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日益膨胀的贪欲是疫情的罪魁祸首。人类是出于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但是几千年下来,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饮食习惯。但是偏偏有人为了试图“创新”,猫、狗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动物,无不可以做成美食。所以生活的方式多元化了,疾病的种类也随之多元化[7]。

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的一分子,但是人和动物对大自然的利用是决然不同的。动物只会依赖客观环境进而简单地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但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利用不仅限于此,人类还不断试图通过自身的工业能动性改变大自然、支配大自然。工业文明原本为人们的劳动提供了便利,但是另一方面却使得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对大自然进行了过度的干扰。物种的灭绝、不可再生资源极具减少、气候的异常,都是其具体的表现。

简单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一味地强调人定胜天、人能主宰一切,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在灾难面前,人类是十分渺小的。

(二)生命共同体构建中面临的困境

首先,过度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架重要马车。大众的消费趋向和消费喜好,也是生产者关注的重点。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消费越来越变得“异化”,已经超越了人类发展的基本需要。当代的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无法体验到满足感;相反,在生产过程中体验到的更多是压抑。因此,消费就成了释放这种压力的一种方式[8]。不管是何种人群,在消费的时候一定是最快乐的;尽管这种消费往往并不是必要的。新冠肺炎病毒的出现,就是因为不合理的消费直接导致的。食用一些特殊的肉制品,并不是维持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但是能够带来刺激。因此,这种不理性的消费是很难抑制的。

其次,人类片面的认知导致生物链遭到破坏。很多人食用野生动物,要么是追求新鲜刺激、要么是出于某种目的(例如认为野生动物具有食疗价值、营养丰富等)。不可否认,一些动物确实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是问题在于,这些药用价值往往被人们夸大;而且,人们在注重其药用价值的同时,忽略了其携带的病毒。有了这种错误的认知,就使得野生动物制品有了“市场”,这就直接导致了对野生动物的疯狂扑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很难去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生物链是一个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遭到破坏,整个生态平衡就会受到威胁。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三)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正是在人与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之下诞生的。从马克思辩证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属于二元对立的关系。这种对立的关系并不是自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而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的。但是在农耕文明的古代社会,人更多的是依赖自然、敬畏自然;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多了很多功利性和机械性。在资本家眼中,人类只是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利益的工具。这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不断升级,导致人类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一切都是科学至上、利益至上[9]。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知,往往是比较片面的。只看到了大自然对于人类生存的工具价值,而看不到大自然的载体价值和系统价值。因此,这种功利性的、片面性的认知是导致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关系本质原因。

很多人认为,人类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人类的活动就可以肆无忌惮,一切可以转化为生活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不管这种需求是否合乎法律、是否是正常需求[10]。在所有的对立关系中,矛盾都会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弱小的动物在人类暴力的面前似乎无能为力,但是人类却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就是这种二元对立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所导致的矛盾激化。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

(一)通过生态立法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德范畴或者宗教范畴的伦理规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约束力是十分有限的。很多人一边认为杀害动物是非常残忍的行为,一边又同时享受着野味带来的刺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道教理论还是佛教理论,都反对杀生、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古老朴素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并不过时,但是他们的约束力是十分有限的。疫情暴发以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法律这种强制性规范的重要性。依法治国是我党重要的方针之一,也是建立生态文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法律的权威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制定法律时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要充分考虑到当下的生态伦理观念。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对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法律才会具有生命力和权威性,也才会得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制度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立法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11]。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刑法》等相关规定。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生态立法同样也是如此。在立法环节,没有一个系统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法律规定比较宽泛、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司法环节和执法环节,存在处罚不到位以及流于形式等問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执法者没有很好地理解立法精神,对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通过法律来对野生动物非法交易进行规制、加大相关的处罚力度,深圳、广州等地已经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政策。

虽然当下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立法具有一定的迫切性,我们也应当充分考虑到法律本身所具有的稳定性,不能够盲目立法、不能够随意的扩大打击的面、不能够矫枉过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再将一批野生动物列入使用动物的黑名单中的同时,也明确了一批可供食用动物的白名单。

当然,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严厉打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构建生态立法的同时,也要充分地通过文化宣传来增强人们敬畏自然的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中关于矛盾的相关理论为我们应对疫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且事物也普遍充满矛盾的。可以说,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并且延续,就是因为矛盾的存在和矛盾的解决。遇到问题,我们就会对其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仅有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矛盾,就意味着不和谐、就意味着利益无法达成一致。人类是食肉动物,对于我们来说食用肉类是生活所必需的;但是这对于动物来说,似乎又是十分残忍的事情[2]。当人类的生存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从大自然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是问题的主要矛盾。所以才有了家禽、才有了人工养殖。但当我们已经从大自然中获取了足够的生活物资时,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就成了主要矛盾,因此才有了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新冠肺炎的暴发,给了人类一个重要的警告;忽视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肉制品的利用,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当限制在必要的限度。肉制品的营养价值以及药用价值,与其携带的病毒是共同存在的。如果我们的利用方法不够恰当,势必会导致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营养价值转化为病毒危害。事物发展的过程,是矛盾解决的过程、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但是人类与动物应当相互依存、而不是前者取代后者[1]。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

如前文所述,“过度消费”是导致此次疫情暴发的根本原因之一。人们之所以去进行一些过度的消费、满足一些不必要的需求,其原因在于精神需求的匮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很多人不得不去选择通过物质消费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虽然这种所谓的刺激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因此笔者认为,食用野生动物只是这些人群追求刺激的一个途径之一;在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立法不断完善的背景之下,这些人群也势必会选择其他的途径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从追求原本的物质文明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转变。这看似是一个过时的话题,其实不然。很多人缺乏对自然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更缺乏敬畏;一切的行为都蒙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色彩[12]。不必每一个人都成为宗教家或者哲学家,但是对于我们所生存的大自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能够妥善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仅从这一点来看,当代人的认知其实要比古人落后很多。

因此,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内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类的精神文明得到了发展,就不会通过粗暴的手段去满足无法满足的物欲;同样,如果生态文明得到了发展,就会诱发人们对人、对大自然、对宇宙展开新的思考。

四、结语

马克思对于自然的思考和有关的方法论,是一套高瞻远瞩的理论。它永远不会过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同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融合性,这对于我们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站在全新的视角认知人类与人类所依赖的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这一点是动物所不具备的。但是与此同时,人类应当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系统的、整体的、全局的角度来审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此次疫情发生是人祸,不是天灾。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我们只是就事论事,而不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今后可能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等着我们。同时作为一名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个体,我们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是通过外在新奇的事物来缓解所谓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4.

[2]孙兰欣.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下绿色发展理念的省思[J].广西社会科学,2018(8):143-147.

[3]张琳.社会性的自然:戴维·佩珀生态自然观的自然本体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36-44.

[4]赵若玺,赵建军.绿色发展:实践指向与价值追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2):102-105.

[5]李京京.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法兰克福学派生态自然观[J].山东青年,2018(9):155-156.

[6]熊桂玉.习近平的和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2):28-33.

[7]白景丽.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活力,2010(2):224.

[8]杨卫军.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价值考量[J].现代经济探讨,2016(8):15-18,29.

[9]孙成潇.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J].才智,2019(26):205.

[10]纪秀明,柴文娇.论马克思理论对西方生态批评观之伦理修正[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35-440.

[11]黄承梁.系统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若干科学论断——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哲学思考[J].东岳论丛,2017(9):12-17.

[12]纪明,刘国涛.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与未来进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94.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收稿日期:2021-02-20

作者简介:张岩(1981-),男 ,辽宁沈阳人,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自然观主观能动性社会发展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