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

2021-06-23 13:00张双印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34期
关键词:血栓素氯吡格雷

张双印

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5811

目前冠心病已经成为我国临床上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疾病,除了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之外还会影响其生活质量。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1]。但介入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不高,且容易影响患者预后。氯吡格雷属于临床上常见的ADP受体抑制剂,一定程度上对血栓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该药物还是抗血小板药物的一种,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有效地抑制作用。为此,我院探讨给予冠心病治疗期间应用氯吡格雷在预防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入选的88例冠心病患者均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参考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女性27例、男性17例;病程4年~17年,平均(9.62±2.35)年;年龄区间:38~71岁,平均年龄(54.38±3.50)岁。观察组女性26例、男性18例;病程3年~16年,平均(10.59±2.41)年;年龄区间:39~73岁,平均年龄(55.48±3.70)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636,规格:50mg/片)治疗,1次/d,100mg/次。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75mg/片)治疗,1次/d,50mg/次。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血栓素B2水平(用药前和用药24h后)[2]。

2 结 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中出血人数占比6.82%、缺血占比11.36%、血栓形成占比4.5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中出血人数占比2.27%、缺血占比2.27%、血栓形成占比0.00%。观察组总发生率显然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详细资料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n(%)]

2.2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24h后血栓素B2水平 用药前两组患者血栓素B2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用药24h后两组患者血栓素B2水平差距较大,具有较高临床统计学意义。详细资料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24h后血栓素B2水平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近年来该疾病明显增多[3]。该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血小板被启动,大量血栓素被释放,固体被附着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上,最终形成了血栓。介入治疗主要应用球囊将冠状动脉扩张,这对支架成型的植入起到促进作用,但操作时容易损坏血管内皮,导致内皮下的胶原充分暴露出来,但部分患者应激反应较大,体内儿茶氨酚分泌不断加快,加快血小板凝集,增加了动脉栓塞发生率,因此很有必要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

氯吡格雷是血小板拮抗剂的一种,有效地调节动脉微栓塞,还可对血小板凝集起到预防作用,凝血酶还原时间不断延长,有效地预防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事件。血栓素A7转化后形成了血栓素B2,由此可导致人体出现血小板凝聚的问题,有利于血管收缩,从其作用上分析其和前列腺素互为相反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人体中的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二者处于平衡状态,导致人体血管中的收缩功能得到有效维持,但打破了这种平衡,如此一来机体受到血栓素A2的影响容易存在血管栓塞的问题。但其作用的时间较短,很快转变为血栓素B2,因此临床上主要检测指标为血栓素B2[5]。从本研究结果可知,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氯吡格雷在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效果更好,且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确定氯吡格雷的应用价值。

综上,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可应用氯吡格雷,可有效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且降低患者血栓素B2水平,恢复效果好,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猜你喜欢
血栓素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硫酸镁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孕妇PGI2,TXA2水平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血管内皮功能、和肽素及N末端脑钠素原的影响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内皮素-1及血栓素B2影响的比较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前列环素 血栓素A2对脑梗死的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