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NSE、S-100β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2021-06-25 13:07刘霞陶彦春王娜王文宗马兴顺
海南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溶栓例数神经功能

刘霞,陶彦春,王娜,王文宗,马兴顺

1.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榆林 719000;2.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中心卫生院,甘肃 白银 730605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等特点,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疾病[1]。抢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ACI的主要方向,溶栓治疗可通过溶解血栓,使患者梗死区尽快恢复血液循环,使其获得早期再灌注,减轻脑缺血损伤[2]。随着微创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溶栓术逐渐应用于ACI的治疗中,且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3]。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ACI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β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且符合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0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发病8 h内,伴有麻木、肢体无力、失语、视觉、认知功能障碍;②经颅脑CT或ΜRI确诊;③经颅脑CT排除颅内出血;④未见大面积低密度病灶;⑤年龄40~75岁;⑥无溶栓禁忌证。排除标准:①昏迷、偏头痛、癫痫;②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出血等疾病;③近3个月内有脑卒中病史;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血液系统疾病;⑥合并脑外伤、恶性肿瘤等疾病;⑦有溶栓治疗禁忌;⑧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46~67岁,平均(56.69±7.15)岁;病程2~8 h,平均(3.47±0.85)h;梗死部位:基底节梗死22例,脑叶梗死17例,丘脑梗死9例,脑干梗死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45~68岁,平均(57.34±7.42)岁;病程2~8 h,平均(3.53±0.92)h;梗死部位:基底节梗死24例,脑叶梗死16例,丘脑梗死10例,脑干梗死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血压调节、血糖血脂调节、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并予以常规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将100万U尿激酶(制药公司: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3486,规格:100万单位)溶解在100 mL生理盐水中混匀,输液方式为静脉滴注,输液时间为1 h内滴完。待患者进行溶栓治疗24 h后,复查颅脑CT,若患者无出血情况,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制药公司:江苏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5901,规格:50 mg),患者用药剂量为100 mg/次,1次/d。观察组给予神经介入溶栓术,患者在利多卡因行局麻情况下,利用血管造影技术确定患者缺血区侧支循环情况,确定患者动脉狭窄部位后,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微导丝及路径图引导下经微量泵自溶性导管将溶解于20~40 mL生理盐水中的总量20~40万U尿激酶,在局部动脉内以1 mL/min的速度缓慢泵入,术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语言、肢体功能,溶栓后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3~5 d,在患者溶栓治疗期间常规查血小板、凝血功能等,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脑出血或全身出血的情况,若出现则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于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 d、3 d、7 d时间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涵盖15项内容,总分范围为0~42分,患者评分越高,表示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大[4]。②临床疗效:于患者溶栓后14 d进行临床疗效评价[5]。基本痊愈:患者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将降低程度为91%~100%;显效:患者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将降低程度为46%~90%;有效:患者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将降低程度为18%~45%;无效:患者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将降低程度为<18%;恶化:患者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增加;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恶化例数)/总例数]×100%。③血清指标:采集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3 d、7 d的空腹静脉血3 mL,静置后离心,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后使用西门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DVIA1800测定血清NSE、S-100β及NGF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成组t检验,组内两两比较行配对t检验;无序分类资料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行Μann-WhitneyU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溶栓后14 d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溶栓后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溶栓前比较,a P<0.05;与溶栓后1 d比较,b P<0.05;与溶栓后3 d比较,c 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2 52溶栓前16.59±4.72 16.33±4.28 0.294 0.769 1 d 10.21±2.95a 12.39±3.37a 3.510 0.001 3 d 9.06±2.53ab 10.78±3.04ab 3.136 0.002 7 d 8.23±1.86abc 9.42±2.15abc 3.018 0.003溶栓后

2.3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NSE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溶栓后的血清NSE水平均较溶栓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NSE水平比较(±s,μg/L)

表3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NSE水平比较(±s,μg/L)

注:与溶栓前比较,a P<0.05;与溶栓后3 d比较,b 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2 52溶栓前22.91±4.03 23.08±4.21 0.210 0.834 3 d 12.25±3.74a 17.98±4.05a 7.495 0.001 7 d 9.43±2.59ab 12.81±3.76ab 5.338 0.001溶栓后

2.4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S-100β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溶栓后的血清S-100β水平均较溶栓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3 d的血清S-100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后7d的血清S-100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S-100β水平比较(±s,μg/L)

表4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S-100β水平比较(±s,μg/L)

注:与溶栓前比较,a P<0.05;与溶栓后3 d比较,b 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2 52溶栓前1.55±0.36 1.48±0.33 1.034 0.304 3 d 1.14±0.24a 1.19±0.26a 1.109 0.311 7 d 0.71±0.16ab 0.88±0.20ab 4.786<0.05溶栓后

2.5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NGF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溶栓3 d、7 d后的血清NGF均较溶栓前升高,且溶栓3 d、7 d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NG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NGF水平比较(±s,pg/mL)

表5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NGF水平比较(±s,pg/mL)

注:与溶栓前比较,a P<0.05;与溶栓后3 d比较,b 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2 52溶栓前70.95±8.42 69.43±8.25 0.930 0.355 3 d 106.53±11.39a 93.06±10.35a 6.311 0.001 7 d 0.71±0.16ab 0.88±0.20ab 4.786 0.001溶栓后

3 讨论

ACI患者的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在患者ACI发病初期,中心坏死区的脑细胞完全死亡,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有大量的神经元存活,尚未完全死亡,因此,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血栓溶解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已成为当下ACI治疗的重点[6]。超早期或早期溶栓治疗能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缩短脑缺血时间,挽救濒死的神经细胞,进而减轻或消除各种神经功能损害[7]。目前,早期溶栓以实现血管再通是最有效的手段,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静脉溶栓药物主要作用于静脉系统,全身用药剂量大,药物在体内时程较长,使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有助于改善侧支循环和缺血半暗带再灌注;但作用于责任血管的剂量较小,血管再通率并不理想,且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高[8]。神经介入溶栓的优势在于治疗时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剂量小、溶栓效果较好、血管再通率高,神经介入溶栓经动脉直接注药,其局部药物浓度是同剂量静脉溶栓的9倍[9]。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ACI患者行神经介入溶栓术,并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相对比,发现前者临床疗效更好。

NSE是一种参与糖酵解、广泛分布于大脑神经元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的酸性蛋白酶,其在机体脑组织受损、脑组织细胞膜被破坏时释放,属于神经元受损的特异性标志物[10]。研究表明,血清NSE水平与机体神经细胞死亡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ACI患者由于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神经髓鞘崩解、神经元坏死,胞浆中的NSE不与胞膜结合,直接释放到脑脊液中,并经受损的血脑屏障入血[11]。S-100β是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中的抑中可溶性酸性钙结合蛋白,在非神经系统损害性疾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含量很低,一旦机体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型细胞被破坏,具备可溶性的S-100β可经细胞间液进入脑脊液,再经过血脑屏障进入机体血液循环,此外,S-100β还能通过急性胶质反应,增加自身的合成和分泌,参与脑损伤的修复过程,因此,血清S-100β水平能反映中枢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情况[12]。NGF属于神经营养因子,它能调控氨基酸的摄入量、功能蛋白的合成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神经再生及损伤修复,参与脑缺血损伤的保护过程,且对保护神经元、减轻脑部缺血缺氧及毒性损伤均有一定作用[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溶栓后NIHSS评分和血清NSE、S-100β水平均呈下降趋势,血清NGF水平均呈升高趋势,但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血清NSE、S-100β及NGF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观察组作用更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溶栓3 d、7 d时,两组患者NSE、NGF水平,及溶栓7 d时两组患者S-100β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溶栓治疗对NSE、S-100β、NGF水平影响较为显著,而溶栓3 d后的两组患者S-100β差异不显著,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

综上所述,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ACI疗效显著,快速降低血清NSE、S-100β,升高血清NGF,促进患者神经损伤恢复,通过检测血清NSE、S-100β及NGF水平,可以实现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有效监测。

猜你喜欢
溶栓例数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的效果
孕晚期经会阴超声评价宫颈各参数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人性化护理用于慢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