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立德树人、勤俭持家”家风的形成背景探析

2021-06-28 00:44毕雅婷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毕雅婷

[摘要]朱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作为党和国家的伟大领袖,朱德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伟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家风建设上也堪称典范。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朱德严于律己并严格要求亲属及身边同志,以身作则,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自奉勤俭,形成了“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红色家风。朱德红色家风思想的形成并不是空穴而来,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外部环境及个人因素的交叉影响,才趋于成型。

[关键词]红色家风;形成背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

十八大以來,习近平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多个场合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弘扬和继承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红色家风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一名共产党人在前进道路上所不能忘记的初心。朱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他倡导的“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也世代流传,为人称颂。

一、朱德“立德树人、勤俭持家”家风

朱德于1886年出生在四川仪陇的一个佃农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德从小就保持着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这一品质伴随了朱德的一生,并形成“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红色家风。

勤俭持家是朱家历代传承下来的家训。朱德故居的佛龛上刻着《朱子家训》中的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横批是“开源节流”。这幅楹联,是朱家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根本遵循,意味深远。佃农家庭的生活使朱德自幼节俭度日,从不铺张浪费。革命时期的朱德,吃的穿的都跟战士们一样,其艰苦朴素的故事早已人尽皆知。到了和平年代,朱德以身作则,在衣食住行方面自奉勤俭。建国后,虽实行军衔制,朱德却从不领元帅的工资,主动要求降薪,自行降低生活标准,缩衣节食并精打细算,控制开支。1963年,朱德在给女儿朱敏的亲笔题词中写道:“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务,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①这三个“勤俭”正是朱德一生的写照,同时体现了朱德要求家人对国家、家庭、社会的态度。

立德树人是朱德参加革命后,为朴素的朱家农民家庭家风注入的信仰的力量。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②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就是奉行“德”的光辉典范。正如斯诺所解读的一样,朱德就是“红色的品德”,并把“德”贯穿一生。中国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自朱德1922年11月在德国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就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并把这种信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朱德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培养,他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③朱德的儿子朱琦在山西的一次战斗中左腿落下残疾,但朱德并没有给他安排一份舒适安逸的工作,而是让他深入到基层去,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朱德的女儿朱敏,时隔多年与父亲团聚时,父亲并没有让她住家里,而是住学校宿舍,以便更好地工作并和群众打成一片。朱德倡导的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信仰,影响了朱家一代代人。

二、朱德“立德树人、勤俭持家”家风的形成背景

朱德家风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作为支撑,并在客观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朱德“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家风。

(一)理论背景

1、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朱德开始接触进步书刊,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朱德启程前往欧洲进行学习,通过三年半的留学海外的经历,朱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了深刻地把握,为朱德日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一开始就重视对家庭的研究,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就有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重要论述。马克思说:“哪有比父母心这个最仁慈的法官、这个最体贴的挚友,这个爱的太阳是——它以自己的火焰来温暖我们愿望的最隐秘的中心——更为神圣的珍藏之所。”④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在朱德教育子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德重视对后代的家庭教育,加强了对后代的爱国教育,以自身言行去感化后代,注重以爱去化解家庭矛盾。朱德还特别强调要把子孙后代培养成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严格要求自己和后代,形成了无产阶级的家庭教育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朱德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优良家风的形成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朱德童年时期在私塾上学时,就通读《四书》《诗经》《朱经》等古代经典著作,使自己慢慢了解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受到影响。《诫伯禽》《庭训》《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论述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修身齐家的传统的古代书籍,对朱德治理家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其中,特别是朱德家中佛龛上刻着的《朱子家训》的楹联,对朱德影响深远。《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建设为主的家教名著,其中“修身齐家、为人处世、勤俭持家”等为历代儒客所推崇,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朱子家训》的大部分内容是告诫世人,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身做起。朱德以身作则,告诫子女胸怀大志、与邻和睦、勤俭持家。朱德自幼接受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接受的仁义礼智信的教化,成为了朱德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影响了朱德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为人处世及治家治国,成为其家风的深厚理论基础。

3、客家文化的独特影响

朱德祖上原是广东韶关县的客家人。明末清初,为了使战争及疫病影响的地广人稀的四川增加人口、恢复生产,展开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批大批外省人迁移到四川,其中以湖广人居多,历史上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朱德的祖辈就是在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中来到了四川,最初是在广安、营山一带小本经商。乾隆末年,朱氏第三代从营山迁移到了仪陇县马鞍场。之后,朱家就在此定居。朱德是朱家第八代,朱德出生时,朱家一共有11口人,但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客家传统,“朱家虽然已经在四川住了八十年上下,却仍讲广东话,保持着广东风俗习惯,直到朱德这一代时,家里才习用广东和四川两种方言”。⑤由于客家人长期辗转迁徙、颠沛流离,途中生存环境艰苦,养成了紧衣缩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由于是外来人员,客家人经常受到当地居民的欺压,不得不隐居到物资匮乏、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山区生存条件艰苦,且自然灾害频发,为了生存,勤俭节约便成了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客家有很多劝勤戒惰的谚语:“三年烂饭买只牛,三年食(吃)粥做座楼。一餐省一口,一年省三斗”“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挨冻挨饿”“唔(不)怕家里穷,就怕出懒虫”。⑥这些通俗易懂的谚语,道出了客家勤俭节约的道理。朱德一家作为典型的客家人,客家文化对朱德家风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4、朱家大家庭的影响

朱德出生、生长在一个大家庭,大家庭里的长辈言传身教,教给了朱德许多大智慧。朱家世世代代都是勤勤恳恳的农民。朱德出生时,家里共有11口人:祖父母、伯父母(养父母)、父母亲、三叔、四叔、大哥、二哥和姐姐。朱德的祖父朱俊邦,在朱德出生时已年过花甲,但他还是带着全家一起干活。他常对儿孙说:“人不怕累,就怕闲,就怕懒,越闲越懒就会吃穷病倒。”朱德的祖母潘氏是全家的组织者。在朱德眼里,祖母简直是万能的,她把这十几口人的穷家,管理得井井有条。⑦每年除夕,朱德祖母就把全家一年的生产劳动任务分配好,以便日后有组织地进行劳作。自幼所过的这种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对朱德勤俭自律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朱德的父亲朱世林,“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事亲孝,持家勤”。⑧朱德父亲每天起早贪黑,为整个家庭辛勤劳动。朱德的母亲,是朱德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人。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⑨母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的一生。朱德的伯父母也就是朱德的养父母朱世连和刘氏,两口子恩恩爱爱,和和睦睦。朱德一出生,就对朱德疼爱有加,自朱德过继给他们后,更是视为骨肉,支持朱德的学业,并在生活上悉心照料。朱德的养父母对朱德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亲人们的言谈举止、生活态度深深影响着大家庭里长大的朱德。

(二)实践背景

1、早年接受新学及留学海外的经历

1905年,朱德19岁了。在私塾断断续续学习了12年的朱德,学旧学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追求新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决心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看一看。在当时科举考试是唯一的出路,朱德顺利通过了县试、府试,准备进行院试。清政府却下令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制,在各府、厅、州、县普遍设立学堂。这场前前后后一年的考试,朱德见了大世面,思想发展了,决心去上新学堂。1906年春天,朱德考入顺庆县立高等小学堂。这所学校是由一批留日归来的人所办的,但由于刚创办,教师仍是聘用秀才、举人担任。在小学堂的半年,朱德学习了一点历史、地理和英文。这所学校的校长——张澜先生,很热烈地呼吁:“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要管,要牺牲身家性命救国家……”⑩朱德对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想也更开放了。在刘寿川老师的帮助下,1906年下半年,朱德顺利考入顺庆府中学堂。这个学校是由一批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有识之士创办的,在教学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这一年是朱德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他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与师生广泛交流,知识得到不断扩充,对国家前途的兴衰密切关注。课下,朱德与张澜、刘寿川两位传播爱国维新思想和宣传科学强国的老师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朱德与两位老师产生了共鸣,萌发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鹏飞”的爱国情怀。后来,朱德继续在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就读,在这里接触了《民报》,萌发了“推翻皇帝建立一个好的国家”的思想。这两年是朱德接受新学的重要转变,是朱德思想的重要发展。

体育学堂毕业后的朱德,回到家乡县立高等小学当教员教授体育。一年后,朱德深感教书不是出路,便去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的朱德,先后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护国讨袁战、护法运动等,立下了汗马功劳。1922年,在旧军队中已有较高声望的朱德,先后婉言拒绝了杨森以师长一职的挽留及孙中山以十万大洋的报酬帮助国民党重组军队的请求,以“我们愿意到欧洲是因为听说社会主义在欧洲最强大”?一由去追求革命的真理。在德国柏林,朱德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阅读当时仅所能见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他自学德语,拿上地图逛遍了整个柏林。1923年5月移居到哥廷根学习时,战败的德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很容易得到,朱德认真学习了马列经典著作,用马列主义武装了思想。为了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朱德还在哥廷根大学旁听了政治经济学和哲学。?1925年7月朱德来到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系统地学习了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军事学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三年半的留学经历使朱德学习到了真理,并学会了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联系起来,这种认识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地改变。

2、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历

1909年4月中旬,朱德步行了70多天来到了他准备从军救国的目的地——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踏上革命道路。一年零五个月的讲武堂学习生活,是朱德难得的特别专心学习的一个时期。学堂所授内容丰富新颖,比如打靶、野外训练、唱军歌,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训练,使朱德受益匪浅。在这期间,朱德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在同盟会的教育下,朱德具备了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了朱德军事、革命素质。1911年8月从特别班毕业的朱德,被分配到蔡锷将军领导的新军第十九镇七十四标第二营左队,开始了他长达60年的戎马生涯。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云南的革命党人,在蔡锷等人的领导下,云南发动了重九起义,朱德在起义中开始崭露头角。在近60年的戎马生涯中,虽然每一次战争所面对的敌人都不尽相同,所要完成的革命任务也不同,但朱德始终以扎实的军事基础、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个人的坚韧品质,勇往直前,取得了一系列革命的胜利。在革命中,生存环境艰苦,但朱德多次说道:“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作为领导者,朱德从不搞特殊,吃喝住都是与战士们一起,并及时关心爱护战士们的生活,教会大伙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取得革命的胜利。正是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战争,磨砺了朱德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发进取的性情。

新中国成立时,朱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的历史条件下,朱德继续保持着战争时代的俭朴、谦虚、谨慎的品质,阐释位居高位却心系人民、克勤克俭的执政党的优良作风。建国后朱德居住在中南海西楼,里面房子比较紧张。孩子们周末回家时只能三四个挤一间,或者打地铺。家里来了客人,朱德便打饭回来,在进门过道上摆上饭桌,用作饭厅。管理部门多次提出要给朱德換房子,但都被他拒绝了。朱德还教育家人,自己动手生产自给。他同康克清开辟了一个小菜园,里面种满了各类时鲜蔬菜。朱德逝世后,留存下来的两万元工资由康克清转交给了党组织,用作党费。朱德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历,是他留给子女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他女儿所说:“在他老人家看来,无产阶级根本不存在继承遗产的问题。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继承的话,那就是革命传统、革命情怀、革命意志和革命真理!”?正是朱德加强自身训练,严格要求自己并要求家人,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形成了严格规范的红色家风。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古至今,家庭始终是安身立命之处,是蓄养幸福的摇篮。家庭建设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指导,中国优秀红色家风文化是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家风文化,对启示家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朱德“立德树人、勤俭持家”家风的形成,是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文化、朱家大家庭的影响下,通过早年接受新学及留学海外、中国革命和建设经历,逐步建立并完善,影响后代。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引领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风尚构建,推进文明家庭美好家園建设。

[注释]

①王亚丽.生活中的朱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115.

②习近平.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3-11(01).

③何静修等.回忆朱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05:438.

④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编.马克思家书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46.

⑤[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M].梅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15.

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龙岩市政协编.客家文化研究(下册)[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642.

⑦王亚丽.生活中的朱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3.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228.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32.

?[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M].梅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173.

?王亚丽.生活中的朱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54.

?王亚丽.生活中的朱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131.

?王亚丽.生活中的朱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163.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