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设题与文言文多维解读的教学策略

2021-06-28 14:16吴海燕
文教资料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吴海燕

摘   要: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篇幅不断增加,选文时代跨度加大,文体选择更广阔自由,题型变化多端,赋分逐渐增长,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培养和增强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显得尤为迫切。文言文承载了文字、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重文化意义,内涵丰富,对学生而言,解读难度较大,只有在平时语文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全面整合文言文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多维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关键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   多维解读策略   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题一般包含语言文字、文学技巧、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历史文化和创造性解读等题型,题量大、覆盖广、思维要求高、综合性强。但在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言轻文、重文轻道、重再现轻创造的倾向,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在平时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实施多维解读策略,发挥文本教学的最大效益,全面增强学生的能力。

一、立足语言环境,解读文本内涵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涉及多个层面,如下图所示:

在这六个层级中,语言文字是解读文言文的基础,也是考查的最基本内容。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在诵读中学生要读准字音,正确把握句子的停顿与节奏,有利于学生对词义的判断及对文句的语法字形结构和上下文中逻辑关系的理解,长期坚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还可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一般多是标点后的文言文文本。古代的书籍都是白文,给白文句读是古人读书的基本能力,也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前提,所以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增加了断句这一入门的途径。如果我们给予学生的文本都是标点的文本,那么学生就失去了尝试和学习断句的机会。对于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浅易文言文而言,我们在策略上应先以白文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反复尝试句读和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断句的规律,再呈现标点后的文本,供学生检查纠错。让学生在试错中反思认识,在纠错中增强断句能力。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采用白文诵读的策略,建构学生的文言文语法体系,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及正确解读文言文乃至后来自我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词汇。文言虚词数量有限,通过归纳使用规律,学生一般都能够掌握。文言实词数量巨大,用法灵活,是教学的难点,关键在于积累。识记是通晓文言的必由之路。但语法、语境、字形和时代背景仍是解释实词无可辟易的途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解读离不开时代的风范。在课堂教学中要在学生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基于字形、用法(活用和通假),根据语法、语境及时代背景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和基本技巧,扫清读懂文本的障碍。“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能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①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积累加思考,只有把文言实词置于广阔的语言背景之下,在各种关系的联结中解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识记永远替代不了能力,基于语言背景的文言实词解读才是实词教学的基本策略。

实词语言背景示意图:

二、立足历史事实,解读形象、情感

概括人物形象和把握思想感情是文言文阅读的二、三两个层面,多以概括题呈现。高考文言文阅读多为叙事性或叙议结合的文本,无论是人物传记还是借事喻理,理清脉络、把握叙述的事实至关重要。“断事不可先立主见,将本人所立何功,所犯何罪,来踪去迹,仔细推寻,一小节不究,便有错断处……平心易气,以观其事;眀目聪耳,以察其情;执中有权,以断其理”②。高考文言文文本多以时间为序或以类别为序,在基于顺序的基础上,概括相关的事实,由事实概括人物形象性格,推究作者的观点。用事实解读形象和观点,在叙述中体会情感,是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寻找叙述的线索,根据线索标示相关事实,由相关事实推究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观点的能力。从“知”“行”关系出发,努力探寻人物行动、语言、情态、心理的内在逻辑,由“行为的表象”到“精神的内核”。即梳理情节、概括要点、推究动因、揭示性格、概括形象、体验情感、推究主旨。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步步推进,让学生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逐步掌握此类文本解读的环节及思维规律。

三、立足人物核心,解读艺术技巧

中国的史传作品多为纪传体,即以人物为核心,通过人物统帅历史事件,通过史实品评人物。所以艺术技巧即刻画人物的技巧。古人追求的人生境界为立德、立功和立言,同样史传作品刻画人物不外乎这三个方面。因事以立人,刻画人物的重心,在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示风采。因为史传作品不同于小说等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外貌情态等只能三言两语,简单勾勒,重在传神。重点在于叙述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行为、语言、态度,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道德、情感、价值取向。史传既是史学又是文学,史传作品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之上,同样追求语言的艺术。所以,在讲求人物描写的同时,常常运用侧面对比与烘托,达到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史传既是“传”又是“评”。评有时隐现于文中,描写叙述中的微言大义。有时在文末用“太史公曰”“论曰”“赞曰”等直接评论。褒贬是非,品评人物,直抒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人物这一核心,推究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由此及彼,求同存异,在比較中掌握规律,解读此类文本的艺术技巧就会纲目了然、迎刃而解。

四、立足语言细节,解读文化基因

文本是时代的产物,处处带着时代的烙印。文本中的每个词都属于那个时代,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人物是那个时代的人物,每个细胞都融入了那个时代的基因。文本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辉,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折射了时代的价值追求。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文化解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学习文本的文化内涵呢?从语言细节入手,探本发微,可以事半功倍。下面我们以《程廷祚传》一段文字为例。

程廷祚,名默,字启生,号绵庄,又自号青溪居士。生于康熙三十年,卒于乾隆三十二年,年七十七。先世本歙人,迁江宁。少好学,十三经、二十二史、诸子百家书无不读。年十四,作《松赋》七千余言,惊其长老。弟嗣章字南耕,深于史。先生独好治经,而于天文、舆地、食货、河渠、兵农、礼乐之事,皆能竟委探源。性端静迂缓,人见之如临高山,气为肃。弱冠补乡试,乡试辄不利。

此段文字蕴含大量的古代文化的信息。

(1)姓名字号:名默,字启生、号绵庄、自号青溪居士、弟嗣章字南耕。

(2)地名:歙、江宁

(3)纪年:康熙三十年、乾隆三十二

(4)典籍:十三经、二十二史、诸子百家书

(5)科举:乡试、诸生

(6)学科分类:天文、舆地、食货、河渠、兵农、礼乐

(7)年龄称谓:弱冠、长老、先生

(8)官職:迁

在文言文教学中,关注文本中的历史文化,要立足语言细节,有意识地梳理归纳文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并深入剖析文化内涵,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感悟文化。缀点成线、由线而面、集腋成裘地构建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在体系中识记,在体系中理解形成发展的逻辑,可以提高识记的效率,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梳理归纳以“知”导“行”、以“知”促“行”,主动承担起延续传统文化基因的使命。

五、立足核心价值,创新解读历史

史学即人学。历史人物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的行为选择,他的选择又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古代优秀的文人仕子、文臣武将、凡夫俗子、贞女名媛、刺客屠贾用事迹乃至生命书写了民族文化的坚实与强悍,凝聚成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成为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文化血脉。解读文言文既是解读历史,又是解读人物、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感悟心路历程,感悟精神世界的博大与美好。然而历史总是笼罩着迷雾,我们用现世的眼光审视历史文化往往会有心得体会。感悟历史并不是为了重复历史,而是为了走得更快更远。所以,在立足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创新解读,可以拨开历史迷雾,让我们无限接近历史真相,以史为鉴,完善自我,启迪未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把握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学作品。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采摘花朵,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培植花朵。《离骚》向我们展示的可以是色彩斑斓的诗歌意象,也可以是坚贞爱国诗人形象,还可以是光怪陆离植物世界:木兰、女萝、薜荔、江蓠、芷兰、女贞、荼蘼……平庸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师的世界,优秀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聪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

阅读是再现的艺术,也是创造的艺术。文言文文本是“昨日重现”。其实,对于史传的作者而言,未尝不是“昨日”,描述虽忠实于事实,但已融汇了作者的想象和评判。《三国志》逃不开刘汉正统的窠臼。在穿越时空的影视作品泛滥的当代,我们在课堂上、在写作中不妨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对话历史人物、参与历史抉择,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历史、审视历史人物,这呈现在课堂中将是另一番景象。只有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思墨涌,才能体现文言文教学的真义。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其内容几乎涵盖传统文化的所有层面。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在题型稳定的同时又具有内容和思辨的不确定性。所以,文言文教学只有着眼于多维度解读,拓展教学和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②陈绎曾.文说[M].上海:上海图书馆,1986.

③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遇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