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三个维度

2021-06-28 03:47曹子郁方卿
出版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

曹子郁 方卿

[摘 要]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立足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科技出版成功经验,以期刊的运作流程为线索,从经营模式、品牌管理、服务营销三个维度出发,提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用户亲和力的具体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 科技出版 科技期刊 世界一流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1) 03-0064-0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creating a world-clas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STM publishing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aking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journal as a clue,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usiness model, brand management, and service marketing to proposes the specific idea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ng competitiveness, brand influence and user affinity of Chinese sci-tech journals.

[Key words] STM publishing STM journal World-class Globalization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重要的传播载体,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我国进军世界科技强国、加快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上升” [1]。

我国是一个科技期刊出版大国,科技期刊数量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在期刊学术影响力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截至2020年10月),我国共发表国际论文301.91万篇,其中高被引论文数为37170篇,占世界份额为23.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但我国目前收录在SCI的科技期刊数只有241种,仅占总数的2.5%[3]。“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科研竞争力状况、科研论文的发文数量,是明显不匹配的”[4]。论文质量“越来越高”、期刊水平“不强反弱”的怪圈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潜规则”:我国科研人员更愿意将重要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而收录高水平期刊的全文数据库基本在国外,于是就导致了优质学术资源大量外流的被动局面。

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唯SCI论”不无关系。如今,国内许多科研院所过度强调SCI的重要性,将SCI发文量作为学术能力考核、职称评定和人才引进的关键性指标,这就“强迫性”地使大量优秀科研成果不得不在国外发表,从而加剧了国内本土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很多科技期刊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陷入学术影响力难以提升与优质稿源日益匮乏的恶性循环[5]。与此同时,在这种“病态”的期刊生存环境下,国内部分科技期刊为了生计只能刊载二流、三流论文,甚至沦落为评职称、拿学位、项目结题的工具。

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是发表创新成果。偏离“是否有创新内容”的选择标准是我国科技期刊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和《意见》所提出的目標,本文以期刊的运作流程为线索,从经营模式、组织管理、服务营销三个维度出发,提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用户亲和力的具体思路与策略。

1 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经营模式直接决定着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然而我国目前沿用的却是一种高度“分散”的经营策略。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共有科技期刊4958种,但这约5000种科技期刊,却分属于1291个主管单位、3083个主办单位、4288个出版单位[6]。各期刊出版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编辑部就会“小富即安”。科技期刊必须打破传统上囿于主管、主办、地域等专属界限的办刊观念,顺应期刊集约化发展的潮流,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协同发展等方式,提升科技期刊出版的市场化程度。同时,积极响应开放科学的号召,改变现有单一的纸质订阅出版模式,选择合适的开放路径实现开放存取,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1.1 规模化经营,发挥群体效应

科技期刊的规模化经营,就是依据学科专业或读者需求,整合现有科技出版资源,彻底改变当前“小而弱、散且乱”的单刊运营模式,重组期刊格局,逐步实现期刊的集团化和集群化,进而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出版市场主体。

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出版基本都是以集团化经营为主,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威利(Wiley)等科技出版集团旗下出版的科技期刊均是数以千计。从世界范围看,几乎所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期刊均是由大型科技出版集团运营的。面对科技出版集约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态势,国内的一些学会、机构立足于我国国情,向集约化和集群化经营转变,在期刊规模化运营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以中华医学会为主要代表。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的三级管理体系,管办关系错综复杂,权责模糊。对此,中华医学会积极推进转企改制和管办分离,一方面在学会成立相应的管理委员会和期刊管理部,以“统一办刊思想、统一办刊标准、统一办刊模式”的“三统一”原则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为期刊的集群化建设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由各杂志社自主制定经营策略,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运营,实行差异化发展。基于集群化发展的规模效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整合信息资源、专家资源与学术资源,搭建集成性的稿件管理系统和集约化出版平台中国医学期刊网,促进学术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目前,中国医学会已形成由144种系列期刊组成(中文刊131种、英文刊13种),学科覆盖广泛,且国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医学期刊集群[7]。随着期刊群的逐步成熟和壮大,中华医学会在管理体制优化、编辑规范化管理以及期刊质量控制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同时积极谋求与国际出版商的互利合作,探索多元出版模式和多元发展路径,增强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8]。

在科技期刊国际化、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科技期刊的规模化经营能够在资源相对集中的情况下统筹优化稿件、人力、市场等各类资源,有效避免单刊运行模式下人力不足、同质化严重、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有助于期刊拓展营销渠道,做大做强形成系列品牌资源,从而促进国内期刊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1.2 行业或区域协同,实现资源统筹

科技期刊的资源统筹大致可以沿着“行业”或“区域”协同两个路径展开。这里的行业协同整合,是指依据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行业归属(如高校系统、科学院系统等)实现集约化经营。区域协同整合则是依据期刊出版单位的地域特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实现集约化经营。

以高校系统为例,教育部在2015年就拟推进高校出版工作的协同发展。2015年2月,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鼓励同类型、同地区的出版单位开展联盟合作,共享出版资源和渠道资源,形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出版群”。具体来说,高校科技期刊协同发展的关键是以省域内各高校科技期刊为基础,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支撑下,借助移动网络和数字化,实现多种媒介和多元平台的融合出版与协同布局。首先,建立区域内高校科技期刊协同发展的柔性出版机制,实现稿件的标准化、规范化处理,再经协同中心的分类处理和优化整合,搭建以区域为单位的集约型高校科技期刊论文库或信息库,实现论文的网络同步发行和信息推送。其次,在初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和整合信息库的基础上,统一管理制度、流程环节、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实现人员分配、业务分工和资金配置的协同管理,建立起从收稿到稿件分发、编辑、校对、出版发行、质量控制和学术交流的全流程、深层次融合[9]。

高校科技期刊占据我国科技期刊总量1/3,其学科覆盖范围广但专业性、影响力不足。数量庞大的高校科技期刊如果能够按照行业或区域属性进行科学整合,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必然有利于其共享作者与稿源、技术平台、编辑出版、质量控制、发行渠道以及宣传推广等全方位的科技出版资源[10]。

1.3 积极推进开放获取出版,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科技期刊是科学信息交流的基本载体,传统基于纸质期刊的订阅模式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信息的传播,影响了用户的科技信息消费。在新的信息技术背景下,以科技信息免费使用为目标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出版发展迅猛。根据开放获取期刊的实现途径,主要分为金色开放获取(从出版社网站自由获取全文)和绿色开放获取(允许存储在个人网站、机构知识库等)两种方式。数据显示,爱思唯尔、施普林格和威利等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将开放获取列为重要业务。2019年,爱思唯尔出版的金色开放获取文章有两位数增长,总数超过4.9万篇,推出6种新刊和100种开放获取期刊[11]。反观国内,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发展迟缓。除少数新创办的“原生型”开放获取期刊外,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仍以传统的纸质订阅模式为主。伴随着国际开放科学运动的推进与国内相关政策出台,我国科技期刊参与开放获取的积极性和开放程度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认知度和普及度还远远不足,开放获取的制度建设、政策扶持以及实践探索有待完善。

对此,我国科技期刊应顺应开放科学的大潮,积极参与开放获取出版。首先,解放思想,转变期刊经营模式,从向读者收费的订阅模式中解放出来,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作为开放科学运动的典范,自2002年创立以来,就将学术成果的开放传播作为运营的核心理念。为保证期刊运行的可持续发展,逐步确立了“自有盈利+外部资助”的盈利模式,自有盈利包含出版费、广告、附加产品及电子商务、会员收费等,其宣扬的电子商务营销理念和对开放获取运动的推广作用,都值得借鉴。相较于传统纸质订阅模式,开放获取期刊的同行评审、稿件处理和传播发布的成本要低很多,可以通过折扣策略、合作机制、动态调整等方式,探索來源广泛、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盈利模式。其次,国家政府部门要建立开放获取期刊出版专项基金,积极扶持国内优秀期刊探索开放获取模式,鼓励科技期刊参与开放获取,允许开放获取期刊的多元化发展;相关科研资助机构要对开放获取出版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缓解期刊运营初期的经费压力。同时,科技期刊在参与开放获取时,应聚焦质量控制、版权管理和数字建设等关键性问题,充分评估期刊开放的可行性、运作模式和运营策略,再根据自身情况和经营目标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开放获取。

2 苦练内功,提升出版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优秀稿源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事实上,优秀稿源和期刊质量之间是一种典型的正向相关关系。优质稿源必然寻求高影响力的期刊,高影响力期刊当然也能够吸引到优质稿源。从这个意义看,目前优质稿源的大量外流,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不足所致。要避免优质稿源外流现象,实现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将优质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良好愿望,科技期刊必须苦练内功,提升出版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2.1 加强编辑与审稿团队建设

编辑、编委和同行评审专家这三支队伍,是确保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关键人力资源,他们分别从不同维度为期刊质量和品牌建设服务。我国科技期刊比较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忽视编委和同行专家队伍的建设。要提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需不断加强编委和同行专家队伍的建设:建成以国际化为导向、权责分明的编委和同行专家队伍,为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化进程保驾护航。

实践证明,聚集高国际知名度、集中国际范围相关学科的专家编委队伍,组建层级鲜明、职责清晰的编辑团队对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直接影响。以上海市医学会与威利·布莱克威尔合作出版的《消化疾病杂志》(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为例,该刊在创办初期就组建了一支由中、美、日、德、澳等多国顶尖专家组成的国际编委会团队,这些编委充分发挥主体性,不仅亲自撰文供稿,也放眼全球,积极向世界各地的学者邀约佳稿,为期刊打开国际市场、吸纳原创优质稿源奠定了基础[12]。在专家遴选方面,要以国际化、专业化、年轻化为建设目标,充分考虑地区性、年龄层、性别比例以及道德修养[13]等因素,加强专家的资格审查,优化审稿队伍的组织结构。在编委会运作方面,借鉴国外科技期刊的小组初审模式,可以将编委按照具体专业分支分成若干小组,负责初评稿件的内容逻辑、语言表达和学术观点,形成尽可能合理的意见。在专家组织管理方面,为避免出现审稿疲劳、同行评议异化等不良现象,更好地为同行审稿工作服务,还应建立健全专家数据库,并加强专家库的日常维护更新和审稿队伍的补选调整,保障审稿流程的顺利开展和动态平衡。

2.2 严格用稿程序,严守审稿标准

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与期刊论文质量密切相关。在教育与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科技论文产出量迅速提升,在海量论文中更快速有效地撷取优秀的论文成果是目前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制度化相关流程和标准,通过完善用稿程序和审稿标准控制“人情稿”“关系稿”成为保障科技期刊质量的必然选择。国内科技期刊的用稿流程与国际科技期刊并无本质区别,但相较于国际科技期刊,依然存在论文出版周期长、初审和退修环节反馈不足,同行评议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对此,只有鼓励自由投稿,实行规范、严格的审稿程序,才能保障期刊的良性发展。

科技期刊三审制特指“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常务副主编)或编委会(审稿委员会)终审”的审稿制度,是我国出版管理部门对图书出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基础[14]。随着我国科技期刊审稿工作的不断深入,构建三级审稿制主导下的多元审稿制度体系对我国科技期刊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构建注入多元化因素的柔性审稿机制,建立现代化审稿体系。确立以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的审稿理念,研制定性与定量兼顾的审稿标准[15],建立以行业为中心、以学会为基础、各学会领导下的审稿机构(或审稿委员会),使审稿体系趋于完善[16]。(2)发挥同行评议尤其是“小同行”的作用,切实提升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一方面要注重对审稿专家的遴选和培育,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对同行评审专家的有效监督机制。可从多人评审规则、评审结论异议制度、评审专家信用评级制度等多个角度进行,通过评审通过率、作者异议率、评审结论的论证程度等,建立公正合理的科技论文评审机制[17]。(3)科学规范审稿,建立合理的期刊争议解决机制。期刊编辑部可引入纠错、回避机制,充分考虑单位回避、学缘回避、作者要求的特殊回避等问题,允许作者、读者合理申诉、举报以及其他审稿专家复审裁决,有效规避各种利益纠纷而引发的审稿不公[18]。

2.3 积极开展增强型出版,丰富期刊出版内容

增强型出版是指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标准将与出版物以及与之关联的其他数字资源,经过组织和封装形成的动态的、无版本冲突的、可识别的复合出版物,涉及文本、音频、视频、图表、数据集等多种形态[19]。在现代交叉学科和衍生学科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增强型出版“结构化文本+富数据”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充分揭示并表达科学文献的潜在知识,丰富知识给予,提升读者对复杂知识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增强型出版对期刊论文内容表达能力、外部资源集成能力和阅读环境适配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融合发展,优化期刊资源结构。

作为新兴的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增强型出版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018年,刊载生命和生物医学领域高水平论文的开源在线期刊《生命透镜》(elife Lens)发布了第一篇“计算结果可复现”的文章,即文章内部的图表与生成它们所需的软件、数据、运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读者可以更改底层代码并生成修改后的图表,以便更好地理解、验证或重构相关工作,实现工具概念的即时运行和数据使用。此外,近年来视频摘要也作为一种接替文字摘要的新兴学术表达方式,在《细胞》(Cell)、《英国医学杂志》(BMJ)、威利等多个国际出版集团的科技期刊中推广应用。视频摘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增强出版,而是一种通过动态图像、音频、视频剪辑和同步文本注解等组合的学术数据交换模式,但本质上都打破了传统论文传播的边界,提升了内容表达的效果和内容获取的效率。目前多应用在生物学、医学、数学、化学等期刊领域,尤其是在复杂实验的操作步骤、临床手术过程阐释、关键结果动态展示等方面。

对比发达国家在增强型出版方面的创新和探索,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远未达到增强型出版的水平,应该从传统纸质期刊的思维桎梏中解放出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3 拥抱数字技术,提升科技出版服务的用户亲和力

在数字时代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技期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以爱思唯尔、施普林格、威利和自然为代表的大型科技出版集团在21世纪初都相继完成了数字化变革,实现了从单纯的科技期刊生产与供应商向科技信息服务商的转型。反观国内,相较于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信息产品单一,多数仅限于以纸质刊内容为中心的简单数字化,即单纯将网页端或移动终端当作一个传播渠道或载体的“媒介搬家”。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转变传统思维,积极拥抱数字技术,以“用户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服务于广大科技用户。

3.1 技术融合,深耕内容生产

传统科技期刊由于篇幅所限,文字、图表都被固化。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可以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科研成果,期刊的内容呈现不再局限于纸张,还可以是文字、图表、动画、音视频等,甚至能够实现实时交互,论文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丰富。大数据挖掘、语义分析、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支持多种新型数字出版物,科技期刊应积极探索语义出版、数据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以多样化的期刊内容深耕知识的精细化传播,实现内容的再加工与增值。

通过大数据与语义分析,挖掘科研新知。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不是简单的“媒介搬家”,而是文献细粒度的结构化、语义化。知识发现是指通过语义分析等技术手段,使原文本的附加值得以提升,最终变为富含语义知识的智能内容。例如,爱思唯尔依托丰富的学科信息资源,与健康线(Healthline)合作开发了爱思唯尔合并医学分类法,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深度标引,将信息资源转化成核心医学概念、同义词、等级关系、本体关系的分类系统体系和本题库,逐步实现知识服务的结构化、对象化。这为我国科技出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打破传统模式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即习惯于将一本书(或期刊)作为一个产品或一个数据单位进行销售,从知识信息的角度出发,将期刊涵盖的摘要、图表、参考文献、数据甚至是某一個概念等各类内容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看待。将每本期刊的信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碎片化拆分,一条为一个数据单位,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大数据挖掘和算法分析筛选知识信息重组搭配,形成几十条或几百条信息集合的知识单元进行传播、销售。而这最终呈现的知识单元,才是人工智能时代,出版知识服务应有的呈现。

運用虚拟现实技术,丰富内容表达。虚拟现实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ies,MR),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科技出版领域。VR通过将虚拟的信息实时叠加到真实的画面或空间,提供多维度的内容呈现和更直观、有趣的体验,因此常被用于复杂艰深等专业性比较强的科研领域。201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实现了虚拟空间阅读的第一个原型“神经虚拟图书”(Neuro Book),用户能够在虚拟现实场景中浏览和阅读书籍。MR指的是结合数字化的信息世界和虚拟画面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其实时互动的特性为临床治疗、科研成果交流和交互式教育环境营造等方面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2019年2月,微软推出可轻松创建交互式内容、导入3D模型以及定制培训内容的应用“365天动态指南”(Dynamics 365 Guides) [20],将机构知识转化为可重复应用的学习工具,模拟沉浸式的场景体验,高效地指导员工学习和了解实际工作中需要使用的相关工具和部件,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提升了学习效率。

3.2 科技赋能,重塑出版流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与传统行业的业务融合程度逐渐加深,从而推动了传统行业场景的变革和产业链的重构。事实上,不论是新模式、新形态,还是科技出版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结合,都不可避免地会对整个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带来破而后立的涅槃式重塑,进而实现从出版流程到业态创新的个性化服务理念蜕变和智能化知识服务进阶。

深化智慧出版,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行为的学科,是包含机器学习、知识服务、内容推荐在内的技术生态体系。在文化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科技期刊出版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深刻影响着从选题策划到营销推广的各个环节。国外已经出现了一些用于学术研究及出版领域的智能工具,如帮助科研人员提升信息检索效率的论文筛选工具 “语义学者”(Semantic Scholar)和“虹膜”(Iris);用于检查稿件中统计数据和研究方法是否真实可信的同行评议管理系统“统计审阅者”(Stat Reviewer);以及集成文章智能评价、审稿专家智能匹配、主题内容智能分类与推荐等功能,并可以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内容管理平台“昂斯洛”(UNSILO) [21]。这些尝试为AI技术与科技期刊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非常有前景的参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普及,未来将会渗透到我国科技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优化内容管理和知识服务能力,为科技出版创新提供动力。

应用区块链技术,升级组织服务。区块链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多种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应用[22]。2016年区块链技术风靡全球,并被广泛应用于银行、金融服务、保险领域。期刊出版业也及时洞悉这一潮流,引入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加密安全性和可追溯等技术特性,它所架构的交易场景无须第三方机构背书,为科技期刊信任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新范式。首先,在区块链技术框架下,学术内容的生产流程可实时记录、公开审查。作者科研成果的创作过程经由数据加密上传至区块链,一方面可以供学术编辑授权查看,以确保科研成果的诚信度,杜绝学术造假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作者—编辑审稿人之间的协作壁垒,使开放型学术生态的建立成为可能。其次,同行评议过程的每一次交互均可以被记录、追踪。基于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专家学者的原始审稿记录经数据处理将作为诚信指标不可篡改地记录在“身份信息池”中,有效避免了“伪造审稿人”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审稿记录作为诚信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负责审稿”的行为成本将被放大,使得他们对各自的行为更为审慎,有利于保障同行评议结果的公正、真实、可信。与此同时,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还可以应用于版权管理。作者可通过数字签名的方式将版权信息写入区块,加盖时间戳,即使版权发生多次流转,但只要发生侵权,就可以依此追溯流转轨迹,为版权信息提供不可更改的存在性证明[23]。

融合物联网技术,贯通立体化的传播渠道。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技术包括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技术。通过在物体上加贴电子标签,实现物体与互联网的连接,完成智能化识别、定位和管理[24]。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就目前来看,印刷渠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渠道。对此,这种融合物联网技术的新型“纸书”将成为拓宽科技期刊传播渠道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在传统纸质书刊上印二维码, 在二维码中配套线上衍生内容资源与服务, 引导用户在阅读纸质书刊的过程中, 通过扫码付费享用深度阅读内容或其他增值服务。同理,也可以依托这种方式,实现科技期刊的“超文本”阅读功能,例如将三维立体图形、音视频和文字阐释等深度阅读内容以二维码为入口嵌入文献中,实现纸质科技期刊与多媒介形式的结合。未来,也可以将智能采编系统与电子标签信息贯通,通过扫描的频次和阅读、浏览、分享等信息行为判断读者关注的论文内容、行业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从而为确定选题和组稿方向提供参考。

注 释

[1]科技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08-16].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2]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在京发布[EB/OL].[2019-12-29].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012/29/WS5feade43a3101e7ce9738195.html

[3]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B/OL].[2020-12-31]. https://clarivate.com/webofsciencegroup/solutions/journal-citation-reports/?campaignname=Publisher_Neutral_Journal_Intelligence_JCR_Parent_SAR_Global_2020&campaignid=7014N000000Cw9v&utm_campaign=Publisher_Neutral_Journal_Intelligence_JCR_Parent_SAR_Global_2020&utm_source=earned_coverage&utm_medium=press

[4]本土科技期刊距世界一流还有多远[EB/OL].[2019-09-09].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83192308325476957&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eibo

[5]任胜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科学通报,2019,64(33):3393-3398

[6]《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发布[EB/OL].[2020-10-10]. http://d.youth.cn/newtech/ 202010/t20201010_12524798.htm

[7]卢全,王旌,姜永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转企改制实践及思考[J].编辑学报,2020,32(1):10-13+17

[8]李慧,马建华.中国科协期刊的集约化运作案例研究:以中华医学会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60-862

[9]郭偉,许国良.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J].编辑学报,2016,28(3):226-229

[10]杨军.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科技期刊的功能调整与转型发展刍议[J].科技与出版,2020(3):143-147

[11]国际出版集团2019年报分析显示:整合数字平台 催化规模效应[EB/OL].[2020-05-08]. https://www.sohu.com/a/394062089_99957183

[12]杨丹丹,胡心婷.学术期刊对稿源质量的影响研究[J].出版科学,2017,25(3):10-15+24

[13]冯广清.浅谈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与优化[J].新闻传播,2017(3):24-25

[14]任卫娜.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审稿问题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2020,28(2):45-51

[15]沈正军,熊伟.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184-188

[16]张洁,王倩,董应才,吴晓利.学术期刊行业审稿体系探讨[J].编辑学报,2003(6):414-415

[17]王立争.完善学术期刊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几点思考[J]. 编辑之友, 2014(11):76-79

[18]何玉娟.科技期刊学术审查应力求公正与公平[J].编辑学报,2017,29(2):119-121

[19]刘锦宏,张亚敏,徐丽芳.增强型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编辑学报,2016,28(1):15-17

[20]徐丽芳,严玲艳,赵雨婷,等.攻守之间的嬗变:2019海外科技期刊出版动态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0(03):35-46

[21]董文杰,李苑.科技期刊智能出版工具:UNSILO平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6):702-709

[22]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R].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2016:1

[23]李琦,张丽,张艳欣.区块链解决科技期刊信任危机路径浅析[J].今日科苑,2020(6):74-79

[24]刘冬梅,张艺.“互联网+”与科技期刊的融合途径探讨[J].天津科技,2016,43(3):91-93

(收稿日期: 2021-04-18)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国际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聚焦港口国际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实践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