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加强科技成果管理的构想

2021-06-30 06:21杨文博
今日财富 2021年15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绩效评价成果

杨文博

随着我国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科技成果越来越成为新的生产力代表。但是,由于缺乏成果管理的工具,导致成果管理面临形成难、转化难和管理难的困境,直接影响科研机构的经营和发展。本文借助管理会计相关理论与工具,探讨管理会计工具与成果管理之间的应用融合,为科研机构加强成果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对科技创新的不断重视,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研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2020年,在国内外科技对抗的背景下,加强和提升原创性、前沿性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显得更为迫切,在国家科技战略的支撑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日益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科研活动直接产出的科技成果,是研究机构各项资源协同的最终结果,是承载科研人员智慧的最终形态,也是形成并产生价值收益的关键载体。因此,抓住科研成果就抓住了科研管理活动的牛鼻,围绕成果管理加强和推动研究机构建设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科研投入的提升,我国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并跃居世界前列。2019年,我國授权发明专利45.3万件;实用新型专利158.2万件;外观设计专利55.7万件,但是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足 30%,这一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 60% 至 70% 左右的水平。

成果管理对于科研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初创型科研机构。在初创型科研机构中,由于缺乏成果的管理体系、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导致成果管理面临形成难、转化难、管理难等问题,直接影响初创型科研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做好成果管理需要建立覆盖成果管理全生命流程的管控体系,成果管理的全流程涵盖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确认、科研成果转化等活动,其中又涉及知识产权管理、股权分配、经济效益分析和投融资决策等等多个环节。借助管理会计相关理论与工具能有效形成针对成果管理全流程和部分重点节点的管控体系,从而推动成果管理形成,防控成果管理风险,辅助成果管理决策,科学设计成果转化方案,为初创型科研机构完善和加强成果管理提供有效参考和支撑。

二、成果管理体系的框架

(一)明确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科研活动的直接产出,是科技机构各项工作的服务对象,也是各项资源协同的最终结果。从形式来看,科技成果既包括以科学论文、著作、原理模型或者发明专利等为代表的基础理论成果,也包括以新技术、工艺、产品、材料等为代表的应用技术成果。

科技机构以成果管理为基点形成核心价值链闭环,既要明确科技成果来源,又要清楚掌握成果形成路径以及输出的形式,既要制定合理的成果转化方式,又要确保经济效益的输出和实现。

(二)形成科技成果

科技机构要以成果管理为抓手,强化落实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以形成成果为最终目标的成果预测机制,在项目立项伊始就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及评审,狠抓实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同时,建立确保成果有效性的技术评估机制,加强项目监督与结项评估;最后,建立保证成果经济效益的验收机制,以确保成果的落地转化,实现持续不断的优良输出。

(三)转化及输出科技成果

科技机构要以成果转化为牵引带动成果管理全过程,打造一个成果管理的转化平台,集中管理研究成果,加速市场化进程。要形成依托成果转化平台为核心,通过严选和价值评估将成果归集到平台,平台在对成果进行评估的同时,敏锐嗅到新的市场机会并加大成果推广力度,最终又能反馈给科研人员,科研人员根据市场反应不断修正研发计划,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科技机构要以成果价值为基础构建长效激励,通过对成果价值评估,将收益按一定比例根据成果的等级对成果贡献人或者团队给与直接奖励,以持续促进科技成果的输出。

三、 推进管理会计工具与成果管理体系融合构建

(一)项目预算管理体系的引领作用

科技成果诞生于项目中,项目的成功依托于全生命周期正确的管理,而项目预算是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科技机构要以项目预算作为引导科技成果落地的手段,科学合理地分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全面控制科研管理活动。

项目预算管理体系是科技成果和项目管理有机联系的纽带,企业以形成科技成果为目标,完成科研任务分解并灵活配置资源,通过预算实施来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预算实施也起到过程监控的作用,使项目管理朝着成果形成的目标前进。成果形成后,又借助预算评价来不断反馈和改进项目管理,并为绩效评价提供依据,形成良性循环的体系。

项目预算管理要依靠预算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来保驾护航,这是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石。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既要平衡设计资源保证与产出效率,也要平衡设计长期性的研发投入与短期性的现金和利润。打造以成果为导向的全过程项目预算管控体系,建立完善的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一支执行力强、有视野的人才组织,管理制度既要给与预算编制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也要强化预算工具对项目的过程管控,突出项目预算对科研项目管理的全局引领。

(二)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优势

价值链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工具,被企业在研产销等成本管理活动中广泛借鉴。将这一工具融于成果管理流程之中,结合成果形成、转化和输出等链条上各环节的成本信息,不断推行成果管理的总成本最优方案,实现成果管理目标,取得竞争优势。

价值链成本观念,也是成本效益的观念,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比。科技企业战略是通过科技创新来突破关键性技术,科技成果就是企业的效益。在运用这一工具时,要识别出成果链条中的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追溯成本动因,然后加以分析和控制,树立产品优生的观念,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做好全价值链条的成本管理,持续产出具有战略性和效益性的科技成果。

(三)投资决策工具在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科技成果不会长期垄断,任何新产品都会经历上市、发展、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为获得超额利润,投资行为是面对产品生命周期迭代的必选之路。

企业可以应用投资工具来决策成果转化的形式。成果轉化形式多样,包括自行投资使用、设立公司、直接对外转让、授权许可使用、联合转化和作价入股等等。使用投资决策工具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评价,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做多维度判断,例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资本金净利率、净现值、内部报酬率和经济增加值等。

投资决策工具也可以是科技成果的筛选器和过滤器。随着科研项目的开展,“沿途下蛋”生成了诸多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的质量可能是参差不齐的。企业要运用投资决策工具将那些优质的科技成果进行甄别,筛选出能够带来大量现金流入、易转化、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成果,过滤掉那些未来投资回报受限的、转化难度大、不易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的劣质成果,优先将资源配置给优质的科技成果,加速其转化的落地。利用投资决策的工具协助设计科技成果筛选机制,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的差异化成果转化通道,综合考量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市场的需求,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优先级排序,尽早淘汰和剥离劣质成果,有条件的推动中等成果,加速助推优质成果,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对于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要利用投资工具进行风险分析。可通过量本利的方法分析成本和收入的平衡关系,判断成果转化保本点的抗风险能力;通过敏感性分析方法考察成果转化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变化对绩效指标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投资时一系列假设条件的不断变化及调整,应建立完整的动态风险评估机制。

(四)绩效管理的催化效用

科技成果是企业的发动机,为获得源源不断的持续输出,就要使用绩效管理这一工具来保障,尤其是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绩效评价需要设立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成果的经济与效率性、效益与公平性进行科学公正的测量、客观合理的分析和评判。绩效评价包括项目绩效和个人绩效两个方面,其中,项目绩效评价围绕项目的进度、质量、费用完成情况,对项目的利润、技术创新、项目规模、成果产出等进行评估;个人绩效评价则根据企业内部人员KPI评价标准或其他考核办法进行评估。

要设计和优化促进科技成果持续输出的激励机制。以量化分配为总的指导思想,结合项目绩效评价和员工绩效评价,建立一整套完整合理的岗位分红、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分配框架。建立推动激励措施实施的组织结构,企业级层面组建激励实施管理办公室,统一领导、部署、指导和监督激励实施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业务级层面组建激励实施工作组,负责各自领域或者部门的激励实施工作,制定负责领域的激励管理办法;项目级层面负责项目成员岗位激励管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完成激励分配。

要侧重事前激励机制设计。长期以来,科技成果主流形式都是“先转化,后确权”,成果的归属权、收益权和使用权大多为国有或集体性质,造成很多科研机构创新的成果形成即被搁置,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缺乏将成果转为产品的动力。要改变这一困局,就要通过事前激励来唤醒沉睡的成果,先确权而后转化,允许成果发明人与单位共有成果权属,彻底解决成果发明人有动力转化但没有权力转化,科研机构有权力转化但没有动力转化的问题,极大提高了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激励机制是对价值产出的重新优化配置,能够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引进,为科技型企业聚焦战略、打造人才高地提供重要支点。

在运用绩效工具时,还要关注到内部转移定价方法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果交易时的应用。当成果的发明人对于成果转化意愿不强时,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权属的转让,由受让人继续进行成果转化,收益后按照成果内部转移定价的协议进行交割。内部转移定价工具的应用,既要遵守交易过程的合规性,也要遵循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兼顾各科研小组或科研人员利益,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同时,应将内部交易管理信息系统植入科技成果管理平台,及时输入和提取所需的内部交易价格,客观反映各方的绩效状况。内部转移定价的形式应兼顾灵活性和适应性,应结合科技成果形成的特点来确定,根据具体情况可选市价型、成本型或协商型的内部转移定价形式。内部转移定价能够清晰反映出不同科技团队或人员的责任界限,为绩效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因定价不合理产生信息扭曲,误导企业局部利益受损。

四、结语

科技创新的时代,成果管理愈加重要,本文立足于科技成果管理的流程及框架,引入了管理会计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预算管理、价值链成本管理、投资决策管理和绩效管理四种工具在加强成果管理方面的构想,整合构建了计划、组织、决策和分配一体化的成果价值管理体系,有效发挥管理会计工具在成果管理工作中的实用性,为初创型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随着成果管理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不断更新,如何更好发挥管理会计作用,将更多管理会计工具引入成果管理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讨。

(作者单位: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绩效评价成果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验收成果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