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科研育人机理与模式研究

2021-07-04 09:21叶莉陆丹丹
科学与财富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旅游管理

叶莉 陆丹丹

摘 要:地方财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科研育人对培养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厘清科研育人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科研育人存在过程育人、方法育人和结果育人三条机理路径,由此提出实施“三位一体”科研育人主体模式、构建“三全”科研育人模式、建设和优化科研育人平台和育人环境模式的科研育人模式。

关键词:旅游管理,科研育人;育人机理;育人模式

一、研究意义

自从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科研育人”方略以来,高等院校育人体系日臻完善,科研育人已成为高等院校“十大育人”体系重要内容。科研育人是指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过让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并在指導他们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以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刘建军,2015)[1]。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创新型社会需要大学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已经难以担此重任(周光礼等,2018)[2]。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科研育人的重要作用更为凸显。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地方本科院校1156所。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财经院校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德才兼备经管人才的重任。科研育人是地方财经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经,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不仅契合新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抓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

旅游管理专业是地方财经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然而,当前地方财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科研育人方面仍然薄弱,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更倾向于操作型实践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科研教育重视不足;专业教师进行科研育人的主动性不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淡薄;忽视多学科联合科研育人;实施科研育人的平台缺乏。在强调“旅游+”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研育人成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实现路径,因此,有必要对旅游新发展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科研育人机理与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二、科研育人机理分析

要解决旅游管理专业科研育人薄弱现实问题,首先应该厘清科研育人系统构成。谭梦媛和刘在洲(2021)认为科研育人系统包括科研主体、科研对象、科研方法和科研环境四个子系统,其中,科研主体包括高校、教师与科研团队,是科研育人的发动者和实施者;学生是科研育人的对象,具有主动作用;科研方法起到连接科研主体和科研对象的中介作用;科研环境包括高校科研育人的历史传统、氛围文化、工作条件和物资条件等,则发挥保障作用[3]。结合谭梦媛和刘在洲(2021)的研究成果,根据地方财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构建的旅游管理专业科研育人运行机理如图1所示。在学校育人环境的保障作用下,高校教师和科研团队通过科研项目实现对学生的育人目的,存在三条育人机理路径:

一是科研过程育人机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不怕挫折和刻苦勤奋的意志品质、严谨治学和求实求信的科学精神、协同分工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科研育人需要过程管理。在科研过程育人中,地方财经院校充分挖掘自身学科优势,优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优质师资团队,构建一流学科科研平台,强化一流质量文化。

二是科研方法育人机理。通过调查、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总结等科学方法的传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扩充自身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应变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在科研方法育人中,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旅游经济和旅游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等发展实际,导入中国问题、中国市场、中国场景和区域与行业发展实际,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与跨界整合,以多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培育学生解决旅游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研方法增进学生本土旅游意识,开拓国际视野,贯彻落实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科研结果育人机理。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贡献上,还可检验科研结果是否有效育人。科研结果的论断有助于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增强关心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科研结果育人上,地方财经院校在吸引吸收学生参与科研与产出优质科研成果间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夯实自身专业实力,培育旅游管理学科新增长点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以一流的科研成果促进一流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及一流就业质量的提升。

三、旅游管理专业科研育人模式构建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科研育人构成要素和育人机理,从三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科研育人模式框架:

(一)实施“三位一体”的科研育人主体模式

构建高校、专业院系和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科研育人主体模式。其中,高校是建立科研育人制度和实施科研育人政策的主要组织者,专业院系是旅游管理专业科研育人的具体实施者,专业师资队伍是科研育人的重要执行者。激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是实现科研育人的前提条件,通过“三位一体”实施主体的配套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依托科研项目吸引吸收学生走进科研,调动学生科研参与积极性,形成科研育人主体和科研育人对象的良性互动。

(二)构建“三全”科研育人模式

“三全”科研育人模式是指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科研育人模式。全方位围绕专业建设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科研条件、课程体系、学生就业等专业建设内容,全链条跟进学生科研精神培养、科研素质提升、科研成果产出等科研育人环节,全过程覆盖大一到大四整个大学生涯,开拓科研育人渠道[4]。首先,根据大学生涯阶段的学生学习特点,分阶段实施科研育人手段。大一阶段进行专业教育和学科导论,引导学生了解科研育人的意义;大二阶段,设置专业课程科研环节引领学生接触科研项目;大三阶段,通过专业课程科研环节、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大四阶段,进一步通过专业课程科研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强化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检验科研育人的成果。其次,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通过常规的科研讲座、社团活动、学科竞赛、课题研究以及学术会议等环节实现科研育人的目标。

(三)建设和优化科研育人平台和育人环境模式

科研平台是实施科研育人的重要机制。建设科研平台包括对内平台与对外平台建设两部分。一方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搭建旅游管理科研平台,同时积极整合校内财经类等专业科研平台资源,为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创造有利于科研育人的机制。另一方面,在对外科研平台建设中,地方财经院校应积极走出去,开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加强与各兄弟院校的科研合作,协同提高学科科研育人实力,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科研学习机会。育人环境是科研育人的保障机制,通过塑造学校重视科研活动的文化,营造科研育人的氛围环境,创建专业科研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激励更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进一步重视科研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5(6):34-37.

[2]周光礼, 周详, 秦惠民,等. 科教融合 学术育人——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本科教学的行动框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 (8):11-16.

[3]谭梦媛,刘在洲.高校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3):27-38.

[4]陈修谦,文海漓.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一流专业建设科研育人模式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2021(14):113-114.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叶莉);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旅游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020JGA298);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一流专业建设的科研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2021JGA307)。

作者简介:

叶莉(1978-),女,广西隆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经济;

陆丹丹(1980-),女,广西南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旅游管理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