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泰国当代新生青年运动及其利益诉求

2021-07-05 05:32覃鸿波
东南亚纵横 2021年5期

覃鸿波

摘要:在利益论视域下,利益是当代新生青年回归泰国民主政治运动先锋舞台的根本动力。不同时期新生青年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在当代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新生青年的利益诉求趋于多元化,超越以往青年运动的传统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更为关注自身的社会生存空间、人权、女权和性别歧视等议题。新生青年作为社会利益群体之一,其利益诉求表达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局限,这是其在当代特定历史时期实现利益诉求难以逾越的障碍。

关键词:泰国政治;青年运动;利益诉求

[中图分类号] D7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21)05-075-10

On Contemporary New Youth Movement and Their Interest Requests in Thailand

QIN Hongbo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est theory, interest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contemporary young people to return to the vanguard stage of Thailand's democratic political movement. The interest requests of new young people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different.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contemporary Thailand, the interest requests of new youth tend to be diversified, surpassing those of the previous youth movements, and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own social living space, human rights, women's rights,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so on. As one of the social interest groups, they are limited to express their interest demands b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which has become an insurmountable obstacle to the realization of interest requests.

Key Words: Thai Politics; Youth Movement; Interest Requests

一、問题的提出

2014年军人集团政变以后,泰国各利益集团遭受压制,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力量的泰国当代新生青年凭借特殊的群体身份发起反政变与反独裁的零散式抗议。2020年,泰国新未来党因借贷问题被宪法法院判决解散是其掀起大规模政治运动的导火索。青年群体提出君主制改革,矛头直指王室,突破了泰国宪制体系内长期以来的政治活动底线,具有政治诉求尖锐、群体多元化和极强的网络化、组织化等鲜明特征。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 泰国新生青年作为社会利益群体之一,他们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与其政治、经济利益诉求密不可分。利益集团诉求的多样性是引发当代泰国政治权力碎片化和社会利益群体多极化的内核动力。学者们认为,当代泰国政治矛盾白炽化、暴力化的实质是其政治权力结构在全球化时代转型时期利益集团对政治、经济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中的矛盾激化,不同利益群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①。泰国当代新生青年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既得利益者及泰国未来发展的受益者,在当代泰国政治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必然有其自身利益诉求,集会示威、提出政见等仅是其表达利益诉求的不同方式。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利益经常受到侵害也是客观事实②。那么,他们的利益诉求内涵及其与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转型的内在关联是怎样的呢?这对深入理解泰国新生青年的思想意识形态、社会需求及泰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但学界少有深入探究。

周方冶在其提出的泰国政治极化体系中将参与集会示威的新生青年划分为当代泰国政治矛盾中的一个利益集团,列入“极左翼阵营”,认为新生青年提出的“改革君主制”是利益集团政治经济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延伸,是传统意识形态的“空心化”体现,但却未述及当代新生青年利益群体的利益实质③。泰国学者巴金奈同样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研究泰国新生青年,认为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泰国青年运动的主导动力④。查育等对进入21世纪以来泰国新生青年的参政活动进行研究后也认为,意识形态、教育政策和教师影响是促使青年运动目标和策略不断变化的核心动力⑤。卡诺叻认为,2014年以来,泰国当代新生青年率先掀起反政变与反独裁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各利益集团遭受严厉压制。学者们注意到了青年政治参与的显现驱动力,却忽略了政治价值冲突的实质是多元利益冲突在政治层面的集中反映,利益诉求则是利益表达的内在动力⑥。徐哲明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自身社会角色和人生经济规划等因素影响着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泰国新生青年的政治参与⑦,这说明,泰国当代新生青年作为特殊的利益群体,他们的政治参与是具有利益性和目的性的,但他未对这种利益性和目的性做进一步阐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社会不同集团、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利益,他们之间的冲突,说穿了是一个利益冲突”⑧。本文试图从利益论的视角,通过观察2014年军人集团政变以来泰国的新生青年运动,探讨当代新生青年作为泰国重要社会利益群体在政治参与中的利益诉求,并分析其与泰国利益集团的权力博弈和利益分配冲突的内在关联。

二、泰国当代新生青年运动的历史发展和利益特点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尽相同,需求是人们利益的具体体现,利益是人们思想的基础,决定、支配政治权力、政治活动①。近现代以来,随着泰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泰国只有贵族阶层才有机會接受高等教育的传统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平民有机会接受教育,发展为泰国不同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在泰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局势演变的不同阶段, 他们对政治、 经济和社会的利益需求也不尽相同。

(一)封建政治体制末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

在西方教育思想体系的影响下,1906年,泰国由封建君主主办, 创立了朱拉隆功大学, 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泰国本土大学生群体的诞生。这种官方办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政治体制,培养掌握先进知识的官僚人才,稳固封建君主的政治权力,满足统治阶层的政治利益。大学成为新生青年群体踏入仕途的阶梯,君主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其所关心的是自身仕途前程,无意于国家的变革和进步②。封建体制内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分配是其利益的核心内容,他们必须通过维护君主制地位的稳固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可延续性。

虽然封建政治体制末期的泰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仍以贵族子弟为主,但部分平民青年通过封建统治阶层建立的人才选拔机制得以接受高等教育,并有机会到西方国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受到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些新生青年知识分子颇有“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面对封建末期落后腐败的专制政体和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他们开始在欧洲组织民主政治活动,其中的重要代表便有泰国民党的核心人物比里·帕侬荣等。与此同时,平等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早在19世纪末已在泰国知识界萌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阶层的不平等及底层民众的疾苦,但因历史的局限性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意识形态③,对封建教育体系下的青年学生群体的影响也极其微弱。因此,20世纪初,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开始从西方世界引入泰国。以比里·帕侬荣等人为代表的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法国组织地下政治运动,谋求泰国民主政治发展,力图为泰国人民争取政治和经济权利。

(二)民主政治体制建立初期阶段(20世纪30—70年代)

1932年,泰国民党建立君主立宪制后,泰国民党政府于1934年创立法政大学,通过官方办学宣传民主主义思想,激发青年群体积极参政议政的民主政治思想。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保王派”与“民主派”展开激烈的权力和意识形态斗争。比里·帕侬荣提出的国家经济改革方案被认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他却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到迫害。然而,由于该时期的新生青年民主力量尚处于起步阶段,羽翼未丰,在“保王派”与“民主派”的权力冲突中未能发挥明显的作用。受泰国民党集团政治纲领和政治思想的影响,新生青年民主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掌权泰国民党成员的左右。二战时期,銮披汶政府炮制“大泰民族主义”,加上法西斯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成为当时泰国青年群体的迫切需求和希望。1940年,泰国青年群体在当局的引导下首次发起了政治性集会示威,要求法国归还殖民期间侵占的泰国领土。1941年,日本军队登陆泰国后,大量青年知识分子又加入由比里·帕侬荣领导的“自由泰”组织,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二战结束后,军人集团极力建构独裁政权,执政集团试图淡化青年群体的政治意识,规避青年运动可能带来的政治威胁,如对“法政大学”去政治化,更名为“法学大学”,等等。然而,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泰国新生青年群体的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日益觉醒,维护人民民主及自身政治权利、反抗军人独裁政权及专制思想的束缚和阶级桎梏成为该时期青年群体的迫切需求。但在“保守派”和“激进民主派”思想的影响下,新生青年群体也分裂为“左翼”青年和“右翼”青年,“左翼”青年持续掀起民主政治运动,提出了“推翻军人独裁”的口号。掌权阶层实施严厉的打压政策,以消灭共产主义为名,严酷压制“左翼”青年运动,1966年,“左翼”青年的重要领袖人物集·普密萨被无辜杀害便是一例。

1971年,他侬执政后,军人独裁政治极端化,建立了 “家天下” 的政权体系, 引发青年民主政治运动风暴, 先后酿成1973年的 “10·14惨案”① 和1976年的 “10·6惨案”②。然而, 此前沙立建立的军人高度独裁政权却未受到新生青年的强烈反抗。究其原因,除沙立政权实施严厉的打压政策外,更重要的是, 沙立政权促进了泰国经济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并通过王室增加新生青年的荣誉感,如让国王或王室成员给大学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等。这种未来经济效益和社会荣誉获得感弥补了新生青年政治利益上的缺失,沙立政权得到了新生青年群体的某种政治认可,但他侬政权的极端化和政治腐败破坏了这种政治认可③,从而导致利益集团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分配结构失衡。因此, 该时期新生青年政治运动的主要诉求不在于政治利益,而在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关切和对独裁政权的反抗④。但民主问题却从此成为泰国新生代青年运动长期以来始终不变的重要核心议题。

(三)民主政治体制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这一时期,泰国新生青年群体在民主政治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导地位逐渐沦为从属地位,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保守派”和军人集团等既得利益集团达成共识,“泰式民主”(又称“半叶民主”)框架下的政治权力格局基本定型,难以动摇。因此,1980年,炳政府颁布法令,赦免隐遁山林的“左翼”青年,“左翼”青年和平回归城市和校园,缓和了新生青年群体与传统利益集团的矛盾冲突。与此同时,由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革,“左翼”青年运动步入低谷。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泰国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新生青年群体享受到了更多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红利。20世纪90年代,泰国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从79%下降至60%,制造业劳动力比重从4.08%增加至11.03%,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从14%增加至22%⑤,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提升的空间,为青年群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迎合了青年群体在社会和经济利益上的基本需求。因此,1992年,以城市中产阶级力量为主导掀起的民主运动风暴,仅有部分新生青年群体参与其中,其所充当的角色也仅是包括城市中产阶级和政党集团在内的各利益集团行动的配合者而已⑥。

进入21世纪初,“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模式使泰国陷入城乡分化的发展困境,激化了城市与农村、社会底层与上层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分配矛盾,具体反映在坚持“多党并立”格局的“反他信”派与坚持“一党优势”格局的“挺他信派”之间的政治冲突上①。新生青年群体在经济上尚未完全实现独立,但作為历史的产物,他们必然难以脱离现实环境的塑造,陷入阶层及利益集团的冲突与分裂旋涡中,使其群体内部发生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的分歧,从而投身于不同的政治派别,以期实现自身的利益需求,最终沦为各大利益集团政治和经济利益分配斗争的附庸②。这正是泰国当代新生青年群体的集会示威中会出现“君主制改革”和“维护君主制”两种对立诉求的根本原因。

可见,在不同时期,泰国新生青年利益诉求不同,其利益表达方式和剧烈程度也有所不同。意识形态和利益需求是影响其利益诉求表达及其内部政治稳定性的双重性因素,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环境等客观现实。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及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新生青年群体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这体现在集会青年团体的多元化上。据不完全统计,参与集会示威的青年团体多达20余个,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地区,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目的,其中包括民主、自由和教育改革等。2014年以来,以新未来党为代表的民主革新派获得新生青年支持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出的民主、自由和解放等政治理念迎合了新生青年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思想大解放背景下的多元化利益诉求。

三、政治权力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当代新生青年政治利益诉求

政治是人们按照利益要求借助特定社会公共权力进行特定权力分配的一种社会关系③。这种关系体现在特定的制度、思想和活动上,人们对这种关系的需求就是其在政治上的利益需求,它主要包含法律制度、政策方针和意识形态等④。新生青年群体在集会示威中提出的政治方针、口号和意见是他们对这种社会关系的建构、变革的态度和诉求的表达。

(一)争取国家制度公平,摆脱传统政治和经济结构束缚

列宁指出:“各种社会制度的实质就是利益制度,是为了一定阶级、阶层、集团和一定人的利益而制定的。”在政治制度上,泰国军人集团重新建立了以军人—王室—传统官僚和资产阶级为主导的寡头自律形态权力格局,并试图通过全民公投的宪法为其奠定法律基础,以法律手段重新制定政治游戏规则,如总理可非民选,且由非民选产生的上议会议员和民选代表共同投票表决产生。这从制度上削弱了民选代表在国会的议价能力,稳固传统利益集团的政治主导权,制约代表新生青年群体的“民主革新派”政党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的角色及话语权,对新生青年群体的政治利益表达方式和途径形成障碍。经济制度上,传统利益集团努力以泰国国王拉玛九世的“适足经济论”作为经济发展指导原则,试图通过“知足常乐”的宣传引导弥合社会分裂⑤,规避全球化和市场化风险及其对“保守派”权力根基可能形成的挑战。然而,与当代新生青年出身和未来职业发展密切关联的草根阶层及新兴产业集团更欢迎全球化和市场化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机遇和发展红利⑥。同时,军人集团制定的《国家20年发展战略规划》擘画了泰国未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和蓝图。这一战略规划密切影响着新生青年未来的政治和经济参与及其利益。由于主导制定战略规划的是传统利益集团,因此,新生青年群体在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以维护既得利益集团利益为目的的不平等发展规则,加上政治权力结构转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及现实中各利益集团斗争的不可控性,新生青年群体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形成了群体性焦虑。因此,修改宪法以重新制定规则成为他们实现自我解放的强烈愿望,所以,早期的集会青年团体自称“解放青年团”。但要实现这一愿望必须通过现行的政党制度,“民主革新派”政党提出的革新路线和改革方针正是契合了这种迫切的政治利益诉求,从而获得了新生青年群体的支持。

(二)反抗封建保守主义扩张,捍卫民主主义生存空间

首先,西方政治文化思想跟随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渗透,使泰国当代新生青年渴望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和“博爱”精神,主要表现在青年集会示威使用的西式民主政治象征,包括电影、文学和动漫元素等。例如,“竖三指”(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手势,象征18世纪法国革命中人们所追求的和平、自由和博爱精神,或反独裁及其他相关含义。该象征源于美国电影《饥饿游戏》,代表感恩或对中央政府的压迫表达不满。新生青年还以阅读英国作家乔治·欧威尔的作品《1984》为主题开展示威活动,表达对军人独裁的反抗,该作品的主旨就在于揭示独裁政权的黑暗统治。

其次,“保守派”回归政治主导地位后,为了巩固王权及封建保守思想根基,在军人集团的协助下,于2014年年底在巴蜀府建造泰国历代英雄国王铜像纪念园,试图唤醒历代英雄国王救国爱民、为国奉献的历史记忆,重申国王在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国人“忠君”“爱君”的封建保守思想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泰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痕迹和记忆持续遭到破坏,保守主义者极力挤压民主主义者的生存空间,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消灭1932年民主革命记忆。例如,2014年起,泰国各地的宪法纪念碑陆续被拆迁;2017年,位于曼谷拉玛五世骑马雕像广场的1932年民主革命铜制纪念牌被神秘替换;2018年,曼谷叻四区的为纪念人民革命团战胜“保王派”起义军而建造的护宪纪念碑被拆除,等等。二是消灭民主力量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及军人民主革命的历史记忆。例如,2019年,华富里府炮兵营内的銮披汶和帕弘育廷元帅的纪念雕像被泰国国王拉玛九世的雕像取代;2020年,以銮披汶和帕弘育廷元帅名字命名的军营被拉玛九世及其王后的名字取代,同年6月,陆军司令下令陆军祭祀和推崇反抗民主革命的“保王派”起义军领袖为“护王英雄”。三是流亡海外的反君主制人士频繁遭遇迫害。肆意破坏民主历史事实和生存空间激起人们对民主的渴望和对历史的反思,尤其是作为民主革命历史产物的法政大学,更成为当代新生青年群体集会示威的重要阵地和民主空间象征。因此,“解放青年团”、法政大学联盟青年团等新生青年群体提出了“撤销所有宣传王室的广告”及“调查批判王室和对王室发表言论的人士被迫害的真相”等诉求。他们极力在集会示威中融入“1932年民主革命”、1973年“10·14惨案”和1976年“10·6惨案”等重大民主历史事件的元素。例如,效仿1932年民党革命团的名称,把集会团体称为“民党2020”;以“10月14日”为民主时间象征;以法政大学原址为民主空间象征,等等。通过这些具有高度民主历史内涵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人们的民主历史记忆,为新生青年群体的集会示威和政治利益诉求寻求历史合法性。这也正是法政大学青年群体能够成为当代新生青年运动的先锋并大胆对君主制提出改革诉求的重要历史资本。

再次,王权干预国家政治显现化,使阶级权力平衡机制失效。虽然新任泰国国王拉玛十世从未针对政治问题直接发表意见,但在国家政治生活场合中的活动频率极高。譬如,2017年,国王要求修订已经通过全民表决的涉及王室的宪法条款。2019年5月,为巴育政府主持首次国会会议开幕式;同年7月,泰国总理巴育率内阁成员向国王进行就职宣誓时未按照惯例说出“维护和依照宪法行政”的誓词,遭到反对派及新生青年代表强烈抗议,在紧张的政治氛围中,国王给巴育颁赐文书,鼓励政府努力工作。泰国COVID-19疫情暴发后,在社会各界对巴育政府疫情防控措施表达强烈不满时,反对派趁机弹劾政府,国王则再次发表圣训,赞扬和鼓励政府工作。国王对国家局势的关心和微妙态度赋予巴育政府一定的合法性,保证其执政基础的稳固性,但国王的政治象征褪色和道德真空使其难以掌控政治话语权和社会共识的凝聚①,导致其在传统政治斗争中的中立形象被颠覆,使王室参与政治斗争在无形中显现化,促使阶级矛盾的矛头直指王室。

(三)维护司法公正,抗拒司法政治化

司法权是塑造国家法治秩序的关键力量,但其本身也被各种政治行动者塑造,具有浓厚的政治属性。宪法法院是泰国司法政治化的典型。朱学磊经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泰国宪法法院名义上是在解决政治争议,实际是为“反他信”利益集团的政治意志背书,不惜歪曲相关宪法和法律条文的本来含义以达到其所希望的结果②。宪法法院对军人集团、王室和传统资产阶级的偏袒及对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中下层民众所支持的“民主革新派”的打压在涉及新未来党的政治案件审理中表现得愈加明显。2019年11月,新未来党党魁塔纳通因媒体公司股权问题被宪法法院判决终止民意代表身份,而涉嫌同样问题的代表军人集团的32名民政力量党民意代表却未被判决终止其民意代表身份;2020年,新未来党最终因借贷问题被宪法法院判决解散。宪法法院的判决被认为是掌权当局利用司法打压政治对手,重挫“民主革新派”政党,从而成为新生青年群体掀起全国性集会示威的导火索。

另外,2017年,泰国副总理巴逸涉嫌资产来源不明案,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2018年,代表军人集团的民政力量党举行大型餐会筹款备选涉嫌挪用公款和违规聚资案;2019年,民政力量党民意代表巴丽娜涉嫌侵占保护林区开展养殖案等,相关司法机构均判定涉案人员无污点。但同样涉嫌侵占保护林区进行耕种的猜也奔府农民则被判决不同程度的徒刑和罚款。2020年7月,泰国检察院突然对曾驾车撞死警察逃逸国外的泰国红牛集团创始人的孙子撤销控诉,警方撤销通緝令;而4月时,泰国红牛集团刚向政府无偿捐助了3亿泰铢的防疫资金。社会舆论质疑掌权当局搞钱权交易,赋予传统资本集团司法特权,践踏司法公正,遭到公众强烈反对。传统利益集团代表与“民主革新派”及普通民众在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审理中遭遇的极大反差,加上案件审理程序和判决结果又难以令公众社会信服——譬如,泰国副总理巴逸的名牌手表和钻石戒指的来源被判定是“借用朋友的”和“母亲的遗产”——因此,无论是公众出于对弱者的同情,还是司法程序有失公正与否,都强化了泰国公众脑海中执政集团操控司法、包庇朋党、司法双重标准的认知和印象,加深了公众“监狱是为穷人建的”潜在共识。

政治化的司法程序是缺乏价值合理性、正当性和公正性的司法体系,必然会激化“民主革新派”与“保守派”在政治利益上的冲突。因为这制约了“民主革新派”在泰国国家政治中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成为新生青年群体利益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重要障碍。维护司法公正性、抗拒司法政治化是新生青年群体为自身未来政治参与奠定基础的需要,修订宪法是其实现这一诉求的重要途径。

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新生青年多元利益诉求

王永志认为,经济市场化过程就是利益多元化生成与多元利益冲突日益凸显的过程①。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发展必然使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等表现出多元化和认知差异,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转变则会培养社会的宽容和协商精神,塑造公民的主体意识,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从而为公众参与政府公共决策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②。因此,在泰国经济发展与全球化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的时代,除政治利益诉求外,参与集会示威的20多个青年团体所提出的利益诉求在客观上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包含经济、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和公共安全等与其自身紧密关联的议题(如教育改革等),反映了来自不同年龄阶段和地区的青年群体在泰国当代和未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利益需求。

法政大学联盟青年团提出“减少划拨给王室的国家预算”“取消王室捐献和接受捐献的所有项目使王室所有金融业务处于监察之下”等诉求的根本原因在于阶级经济利益分配的矛盾和冲突激化。军人集团建构寡头自律形态权力结构促使王权扩张,并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国王经济权,王室在国家经济利益分配中的比例大大增加,占据了更多本应用于发展社会民生的经济资源。1936年,泰国颁布的首部《国王机构资产管理条例》中规定:“国王个人资产”由宫务处负责管理,国王机构其他类资产由财政部经国王同意后成立专门委员会管理。这意味着国王无论是对其个人资产或与王室相关联的其他资产均不具备直接支配和管理权。1948年,该管理条例修订本把国王个人资产的支配和管理权归还国王,加强国王的经济支配权。修订本把与王室相关联的资产划分为3个部分:个人资产,国王自由支配和管理;公有资产,宫务处负责管理;其他类资产,由财政部部长担任主席的国王机构资产管理局负责管理。除了个人资产,其他均属国有资产,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依法免税。2017年修订本开始改变这种资产分配结构,后两项被合并为“国王机构资产”,规定由国王任命单位或个人负责管理,依法纳税。2018年修订本将该管理条例更名为《国王资产管理条例》,规定:原“国王机构资产管理局”改称“国王资产管理局”;“国王个人资产”改称“国王拥有的资产”;“国王机构资产”改称“国王资产”,并对这些名词重新定义。2018年6月16日,国王资产管理局依据新管理条例规定,将其名下的所有资产(包括股权)正式转移到国王拉玛十世的个人名下,完成了国王机构资产转变为国王个人财产的最后程序。这就意味着包括原为国有资产在内的所有王室相关联资产在法律和事实上成为国王个人名义下的资产,国王可根据个人的意愿进行支配和管理。

“解放青年团”“捅破天集会团”等团体提出“停止威胁人民”“废除刑法112条款”的要求,其实际上是新生青年群体基于流亡海外的批判王室的人士遭受迫害及执政集团利用法律手段对批判军队、政府及王权的人进行逮捕和威吓——如声称逮捕集会首领、强制解散集会和封锁不良媒体等大环境下——提出的言论自由诉求。

以“坏学生团”为代表的新生青年群体要求解放自我、摆脱传统保守观念的桎梏,其中包括言论和思想等。他们提出废除关于中小学生发型和校服的规定,认为教育机构对学生发型和服饰的严格规定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养成和认知的发展,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同时,要求改革“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规避教师的强迫教育方式。“坏学生团”还提出“停止威胁学生”“杜绝校园性侵”“修订教材与校规中对女性不公正的内容”,等等①。

“女性解放团”提出废除禁止堕胎的法规,认为泰国每年有30万名妇女非法堕胎②,造成弃婴、贫困和妇女死亡等社会问题,对女性造成极大伤害。

以北大年青年学生联盟(PerMAS)为代表的新生青年群体要求“与泰南暴乱相关联的各方尊重人权”,呼吁国际社会和媒体关注泰国南部暴乱,积极推动泰南地区恢复和平。泰国南部边境3府的治理问题也是引发泰南新生青年群体集会示威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泰国南部暴乱并非国家安全问题而是国家政治问题,军队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执法不公的现象。来自泰国东部、东北部和南部等地区的新生青年群体则针对自身所处地区的经济和环境发展(如东部经济走廊特区和南部咋那经济特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等提出“地区经济发展平衡”“予民获利”“保护环境”等诉求。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泰国当代新生青年群体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和认知差异不仅激化了其在国家经济利益分配中与传统利益集团的矛盾,也促使其向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发出挑战。这种新旧思想意识和认知矛盾的激化演变为新生青年群体与恪守传统的老一辈群体之间的代际冲突,在政治权力结构转型的矛盾漩涡中,这种冲突又最终反映在“保守派”与“民主革新派”的政治冲突中。

五、泰国当代新生青年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民主和反独裁始终是泰国青年运动的重要政治诉求,但促使其成为民主政治运动先锋的内在动因却各有其时代特征和局限性。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等大环境是随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不同时代的青年群体所面临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不尽相同。生活在当代的人是自然与历史的双重产物,每一代人都是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创造历史,其意识活动取决于客观存在的时空进程和历史生活,具有歷史传承性③。

首先,近现代泰国民主革命的不彻底和军政独裁的宪制体系塑造了当代“泰式”民主政体,当代新生青年群体及其政治运动是这一时空进程塑造的历史产物。在这种民主与保守思想相互斗争、交融的过程中,民主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入人心,保守主义却也日益根深蒂固。在长期的教育和思想灌输中,当代新生青年群体对民主主义拥有强烈的需求,与此同时,他们又难以摆脱对君主的精神依赖,所以更渴望构建“英式”或“日式”的君主立宪政体。虽然新生青年运动的矛头直指王室,提出“王室改革十条”,但并未明确提出废除君主制,而是要求王室的财政和权力接受国会、法律和人民的监督,其实质是对王室在政治权力结构和经济利益分配中的角色表达不满,要求重新调整阶级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然而,在军人—王室—传统官僚和资产阶级极力加强的“国家、宗教、国王”三位一体的立国思想中,他们被传统利益集团称为“恨国群体”,因为“保守派”试图通过加强国王的国家象征性、巩固国王的地位,使其与国家等同化,并形成政治联盟,达到自身在国家政治中不再被边缘化的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也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转型过程中以当代新生青年群体为代表的“民主派”在政治立场上仍与“保守派”保持一定的政治妥协。

其次,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生青年群体在泰国政治生活中一直是敏感群体。在当代特定的政治环境下,社交媒体网络化、信息化,其政治思想和行为极易吸引媒体和社会关注。青年运动有如一颗砸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千层浪,并迅速得到社会回应,从而使其发起的“快闪集会”“网络集会”等迅速冲上泰国网络社交媒体热搜榜首,促使民主政治运动氛围在短时间内急剧升温。然而,这也把新生青年群体推到了利益集团政治斗争的浪尖,使其成为众矢之的,在新未来党遭受制裁后几乎陷入了政治孤立的困境,甚至被舆论质疑被外国势力操纵。加上其诉求触犯王室,使其难以取得其他利益集团的支援和泰国国内社会共识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青年群体缺乏经济基础、政治经验和人生阅历,在政治示威中未能提出符合社会大部分群体利益需求的政治纲领或方针,而是把矛头集中在位于利益金字塔顶端的以王室为核心的利益集团。王室在拉玛九世的长期经营下,在当代泰国社会的根基极为深厚,一时之间难以撼动,这就注定其政治利益诉求在当代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是难以实现的,只有提出能引起社会共鸣的问题和利益表达,才能赢得社会的支持、使其利益诉求得到满足①。

最后,泰国青年群体在1973年“10·14惨案”、1976年“10·6惨案”和1992年“五月惨案”②中的悲惨遭遇使其蒙受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形成群体性心灵创伤和惨痛的历史记忆,青年群体甚至对政治运动产生了畏惧感,害怕加入政治抗争会给自身带来伤害③。因此,“快闪”“不通宵”等成为2014年以来新生青年群体集会示威的重要特点,通过快速集结、快速表态和快速解散的方式避免与警察发生冲突,防范第三方势力滋扰事端。这种谨慎的态度正是吸取了过去集会示威引发暴力冲突酿成悲剧的惨痛经验教训。但这种时间、方式和规模都极为有限的集会示威模式对传统利益集团冲击的有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与此同时,当代新生青年群体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分化了青年群体内部的政治力量,部分青年团体集会示威的目的并不在于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在于争取自身的社会生存空间,摆脱关于教育、女权和人权等传统观念束缚,这不仅削弱了新生青年群体在政治参与中的议价能力,也为掌权当局平息青年运动提供了契机。对激进的青年团体,掌权当局采取逮捕集会首领的策略,如逮捕法政大学联盟青年团首领“企鹅”等;对诸如“坏学生团”等新生青年团体则采取倾听和谈判的策略,化解疑虑、给予承诺,达成相互妥协的共识,如让教育部部长登台与集会青年进行对话等。通过这些策略,掌权当局在某种程度上成功缓解了与新生青年群体之间的尖锐矛盾。

总之,泰国当代新生青年作为社会利益群体之一,造成其运动局限性的因素既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历史和现实环境的客观因素。然而,由于缺乏坚强的政治基础、完善的思想纲领和符合社会普遍需求的利益诉求,无论是哪种局限因素都将成为新生青年群体在当代泰国现实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而使其在当代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转型,以及传统利益集团与新兴产业利益集团的利益斗争中陷入几乎孤立的尴尬境地。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现代湄公河沿岸多元民族聚居区的形成与嬗变研究》(20XMZ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张   磊)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澜湄国别与区域研究院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参见周方冶:《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调整的动力、路径与困境》,《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2期;马燕冰:《泰国政治乱局的根源及其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4期;刘宇翔:《城乡关系对泰国政局变动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姬满星:《泰国民主巩固困境研究——基于2000—2018政局考察》,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叶麒麟:《政党政治共识危机:街头运动与军事政变——泰国民主困境的一种解析》,《学术探索》2018年第4期,等等。

②米新桥:《论青年政治利益的表达》,《青年研究》1992年第12期,第8~12页。

③周方冶:《泰式民主的转型困境》,《文化纵横》2021年第4期,第126~135页。

④Pakinai Chomsinsubmun, Student Movements in Thailand: The Analysis of Urban Student Movements from 6 October 1976 to 1988, Bangkok: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2011, pp. 80~90.

⑤Chayut Pansuwan & Somsak Samukkethum, “Analyzing Thai Student Movements in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2006-2014”, Journ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2019(2):216~233.

⑥王永志:《利益多元化时代的政治价值冲突及其化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697~704页。

⑦徐哲明:《当代泰国青年的政治参与研究(1990—2015)》,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62~67页。

⑧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3页。

①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3页。

②Chantana  Thanyaseth,  Thai  Student  Movement  and Democratic Development, Bangkok: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1987: 93.

③杜洁:《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31页。

①1973年10月13日,泰国新生青年群体以法政大学为根据地发起反抗他侬独裁和呼吁新宪法的大集会。 14日,泰国当局强行镇压集会,造成数百人伤亡,史称“10·14惨案”。

②1976年9月19日,流居海外的他侬潜回泰国,试图重掌政权。9月28日,新生青年群体在法政大学发起反对他侬回归政坛的大集会。10月6日,泰国当局武力镇压集会造成数十名青年学生死亡,史称“10·6惨案”或“法政大学屠杀案”。

③张锡镇:《泰国政治权力结构比较研究》,《东南亚纵横》2020年第6期,第5~13页。

④⑤程亚文: 《城市化、全球化内化与政治动荡——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泰国政治纷争的观察》,《学术界》2020年第2期,第161~177页。

⑥(泰国)阿披亚·叻达纳蒙坤、维瓦·咯滴丹玛尼:《泰人与政治:欢愉或灾难?》(泰文),曼谷:政策研究院,2003年版,第80~120页。

①周方冶:《泰国政治格局转型中的利益冲突与城乡分化》,《亚非纵横》2008年第6期,第41~49页。

②Chayut Pansuwan & Somsak Samukkethum, “Analyzing ThaiStudent Movements in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2006-2014”, Journ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2019(2):216~233.

③吴庆:《论青年政治参与研究的利益分析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48~52页。

④洪涛:《政治是集中反映根本经济利益的阶级关系》,《东岳论丛》1985年第6期,第16~22页。

⑤周方冶:《泰国后普密蓬时代的政局走势与对华关系》,《当代世界》2016年第11期,第30~33页。

⑥程亚文:《城市化、全球化内化与政治动荡——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泰国政治纷争的观察》,《学术界》2020年第2期,第161~177页。

①胡凌萧:《宪制体系下泰国王位继承后的政治走向研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46页。

②朱学磊:《从“政治司法化”到“司法政治化”——论泰国宪法法院的功能退化及原因》,《南洋问题研究》2017年第4期,第45~56页。

①王永志:《利益多元化时代的政治价值冲突及其化解》,《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697~704页。

②张哲:《论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9期,第19~22页;郑旭文、徐振东:《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功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41~47页。

①《森—查伊卡指学生的4项诉求,反映泰国社会中的不公正》

(泰文), https://www.matichonweekly.com/hot-news/article_338306.近年来,泰国平均每年有3万名女性遭性侵,其中学生占60.9%;作为弱势群体,学生在案件处理中又往往难以获得公平公正的裁决,参见泰国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办公室:《2020年第二季度泰国社会状况报告》(泰文),2020年8月。

②泰国女性生育权与健康慈善会网站,http://womenhealth.or.th/.

③李太淼:《关于历史观的五个基本问题辨析》,《学术界》2020年第7期,第109~116页;舒高磊:《考察与综述:索恩—雷特尔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第97~103页。

①顾莺:《政治参与与学生政治运动——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9期,第24~30页。

②1992年5月17—24日,泰国民众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导力量掀起反对军人政变和军人集团代表执政的大集会,因民众以手机建立起集会联络网,又被称为“手机集会”。泰国当局以武力镇压,造成数十人死亡,史称“五月惨案”。

③徐哲明:《当代泰国青年的政治参与研究(1990—2015)》,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6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