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齐眉同甘苦寄情山水共隐归
——品鉴卫贤《高士图》

2021-07-06 13:40撰文矫欣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1年16期
关键词:高士梁鸿画家

撰文=矫欣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谁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有的伴侣,哪怕家徒四壁、布衣粗食,依然能美满和乐、相敬如宾。古画《高士图》【图一】,便为我们呈现了梁鸿夫妇“举案齐眉”的场景。《高士图》是五代画家卫贤的名作,别名《梁伯鸾图一》,纵134.5cm,横52.5cm,绢本设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作为一幅杰出的叙事山水画,《高士图》从题材、构图到画面元素与技法,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图一 五代十国 卫贤《高士图》 手卷 绢本 设色 134.5×52.5cm故宫博物院藏

赏全景

纵观全画,《高士图》融山水树木、房屋人物于一体,全景式的高远布局,将画面分成了远、中、近三景。自下而上浏览画面,底部的池塘岸渚、树丛怪石为近景【图二】,草木葱茏茂盛、风光清新可爱;中景聚焦于屋内的人物,梁鸿坐于桌前,妻子孟光正将食盘举至眉际【图三】;画面上部远山苍茫,属于壮美的远景【图四】,巨峰壁立、远山苍茫。这一部分高山矗立、直指云霄,巧妙运用了“高远”透视法;群山之下,则杂树掩映、蔚然深秀,流水隐现于山石林木之间,令“深远”的透视方法格外耐人寻味。

图二

图三

图四

同为五代时期的叙事山水,董源的《溪岸图》【图五】同样以江山高隐为主题,将隐士一家置于山川瀑布、河流草木之中,与《高士图》的构思经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五代以前,唐朝绘画以人物为主,其后的北宋又多画山水,五代恰好处于人物、山水平分秋色的过渡阶段。在中国古代绘画主流题材的演变中,以《高士图》为代表的五代叙事山水,应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五

析局部

(1)山石

《高士图》中,山峦巨石构成了支撑全画的骨骼。水墨渲染的远山高居画面上部【图六】,画家以大斧劈皴一笔扫下,尤显突兀奇崛。而近景中,房前的两块巨石尤为独特【图七】。右侧较大的石头以卷云皴画就,石块凹陷处的浓墨干点是卫贤的独创,带有北方山石特有的厚重硬朗;左侧小石则采用斧劈皴,外观上与太湖石略有相似,呈现出南方奇石的独特质感。整体来看,画中山石既饱含结实浑厚的北地之风,又带有嶙峋秀雅的南方韵味,厚重而不失灵动。这种兼容南北的画风,或许与卫贤生于长安,之后南渡长江、任职于南唐朝廷的经历有关。

图六

图七

(2)流水

《故宫画谱》将流水分为平波式、曲折式、网巾式、浪涛式四种基本画法。①汤士澜:《故宫画谱·山水卷·水》,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年,第2-9 页。《高士图》自屋前到山后皆有池泽【图八】,流水波纹平缓,属于“平波式”,给人以柔和顺畅、绵密有序之感。

图八

同为平波式,五代董源的《溪岸图》之水【图九】,与《高士图》有着微妙的不同。水波由风而起,因此观水可以知风。细看波纹走势,《溪岸图》水波的涟漪更加明显,恍若清风徐来,习习凉风吹皱了水面。若我们尝试着走进画境,与隐士一家共坐于溪岸水亭,当会有清风拂面、畅然神爽之感。反观《高士图》之水,波纹起伏相对平缓,更显水波不兴。平静的水面,恰能折射出梁鸿夫妇恬淡安宁的心境——哪怕生活贫困,依旧怡然自适、不改节操。

图九

五代画家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同样以平波式画水【图十】。但与《高士图》相比,《江行初雪图》描绘水的笔触更加有力。细细观察后,我们不难发现,此画水波线条细而刚硬,笔调爽利、清刚生动,巧妙增添了“初雪”带来的清寒之感。《高士图》中,水流线条的起伏明显更为柔和,温润的流水与画面中树木蓊郁、生机勃勃的景物浑然一体,极为协调。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水”作为画面构成之一,往往与人物、其他景物遥相呼应。这种呼应,在增强画面整体感、协调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十

(3)树木

在《高士图》近景中,茂林修竹姿态各异,枝干屈曲繁密、勾画精心【图十一】。树木与庭前水池、芦苇怪石、山后江渚相映,错落有致,一派飘渺空灵的江南风韵。而远景林木【图十二】则细点密集,画家勾点结合,使树木虽远而纤毫毕现。尤其是远处山顶的夹叶与枯墨小树,干涩浑朴,一派苍茫的北地气息。与山石兼容南北的特点相似,《高士图》中树木南北融合的风格或许也与画家的人生经历有关。

图十一

图十二

五代时期,皴法尚未发展成熟。《高士图》的山石树木虽然皴笔密集,但技法上仍略带古拙。有研究者指出,画中树石具有道德上的象征意义。在院子右侧,竹树茂密,细劲有力。竹虚心而有节,暗合孟光的贤良淑德。树间奇石具有卓尔不凡、低调谦逊之意,其独立自我的特征广受文人雅士推崇,符合梁鸿高士的身份。②吴敏、陈新:《卫贤<高士图>中的爱情解读》,《美术教育研究》2020年第6 期,第10-11页。可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很有可能充分考虑了景物的文化内涵。

(4)房屋

《高士图》中,梁鸿夫妇的住宅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图十三】。细观局部,这间房屋无墙无门,十分简陋。根据《后汉书·梁鸿传》的记载,彼时,梁鸿夫妇为避难依附吴地大户皋伯通,“举案齐眉”的故事正发生在皋伯通家的“庑下”。③《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梁鸿转》,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10 册,第2768 页。庑与廊经常连用,位置相近,但功能不同。“廊”强调“朗”,是开敞的,而“庑”则有墙有门。杭侃先生认为,夫妻二人日常起居的地方,是能够遮风避雨的“庑下”,④杭侃:《举案齐眉:古人眼中最好的爱情?》,《中国青年报》2020年2月21日,第8 版。《高士图》中如“廊”一般四面开敞的“透视房”,显然是艺术化的表现。这种处理方式,在绘画史中并不少见,明代刘俊《雪夜访普图》【图十四】便是一例。我们很容易发现,画家为让观者看清屋内的场景,特意打开了一面墙。虽然屋外雪夜、屋内访客的场景都得以保留,但画面整体上仍不免有一丝突兀。相比之下,《高士图》的房屋四面敞开,反而更显自然。开放的室内空间增强了透视感与纵深关系,也使画面更加浑然天成。

图十三

图十四

画家卫贤虽然兼工山水、人物,但最以界画著称。《高士图》中的房屋尽管不是画面主体,但梁柱笔直精确,栅栏、砖瓦精细整齐,细节无不严谨清晰,画家的功力可见一斑。

(5)人物

作为画面重心的梁鸿、孟光夫妇,是《高士图》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梁鸿,字伯鸾,据《后汉书》记载,⑤《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梁鸿转》,第10 册,第2765 页。他品节高尚,世家大族多欲将女儿嫁与他,但梁鸿一概不娶。同县有孟氏女子,肥胖黝黑、外貌丑陋,而且力大无穷,三十岁仍未嫁人。父母询问她时,孟氏女答道“希望嫁给像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闻后,果真娶孟氏为妻。为了试探丈夫,孟氏过门后故意妆扮华丽。内心不悦的梁鸿正告孟氏,自己想求娶的是朴实无华、勤俭持家,将来能与自己一道归隐山林的妻子。孟氏这才告诉丈夫,自己是在考验对方的节操,于是换上布衣、将头发梳成椎髻,亲自劳作。梁鸿大喜,称赞道“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并为孟氏取名为“光”,字“德曜”。后来二人寄人篱下,替人舂米谋生。尽管生活贫困,孟光对丈夫依然敬重,用饭时将食盘举至眉际。于是,“举案齐眉”的故事传为佳话,卫贤名作《高士图》也得以诞生。通过典故,我们可以推测,这对夫妻的婚姻,基于对彼此品德的充分认可。

让我们回到画面,图中的梁鸿端坐案前,仿佛正潜心学问;孟光双膝跪地,双手托举食盘【图十五】。这对夫妇虽粗衣粝食、生活困窘,神态却坦然平和,可见二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画面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史载梁鸿、孟光生活在东汉,而东汉时期,人们生活起居皆是席地而坐,桌椅等家具直到隋唐五代才出现。但有学者指出,屋中几件形似凳子或矮几的家具,类似五代时期的生活用品。⑥杭侃:《举案齐眉:古人眼中最好的爱情?》,《中国青年报》2020年2月21日,第8 版。这种处理,反映出画家的创作不能孤立于时代背景,哪怕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也往往带有作者生活年代的气息。

图十五

思内涵

古人所说的“高士”,一般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大多为隐居山林的雅士。宋代画家王诜的《柳荫高士图页》中,高士独自一人出现在画面里【图十六】;在宋代马远的《松树高士图》里,高士身旁伴随一名童子【图十七】;而清代傅璋的《高士图》中,高士与其友人共同出现【图十八】。

图十六

图十七

图十八

我们不妨以这几幅画为切入点,分析历朝历代以“高士”为主题的画作。不难发现,在多数“高士”题材的作品中,高士隐居山林时,或独自一人出现在画面里,或有童子、志同道合的男性友人相伴身旁,但很少出现结发妻子陪同在侧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卫贤的《高士图》便尤显特殊。梁鸿与孟光以夫妻的身份,同在《高士图》中出现、共同表现“举案齐眉”这一典型场景,且构图上不分主次。或许,在卫贤心目中,梁鸿与孟光都具有“高士”的品格。孟光并非丈夫的陪衬,而是作品的另一主人公,是画家对“高士”这一概念的拓展。这对夫妇的婚姻,建立在对彼此德行的欣赏与敬重之上,无关相貌、财富、权势,婚后二人相敬如宾,贫贱的生活亦不能改变他们高洁的品质。或许正是这一点,让画家独辟蹊径、大胆创新,赋予了“高士”更深广的内涵。

作为古画,《高士图》中孟光“跪地捧食”的场面难免带有一些男尊女卑的封建色彩。但梁鸿与孟光相互欣赏、彼此尊重,执着于共同理想的高尚婚姻,依然值得我们欣赏。“举案齐眉”的精神内涵,对今日的社会价值取向仍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高士梁鸿画家
不因人热
闲心
酷炫小画家
闲情
闲情
不因人热
梁鸿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