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隧道溶洞排水及支护综合处理技术

2021-07-06 06:09范小龙
四川建筑 2021年3期
关键词:暗河溶洞岩溶

张 磊, 范小龙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31)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开挖揭示溶洞时,一方面围岩条件较差或隧道周边有空洞,应对溶洞进行回填、支顶、跨越、注浆加固、加强支护结构等(统称为支护),确保围岩和衬砌结构稳定;另一方面,多个工程案例实践表明[1-2],溶洞一般裂隙水、管道水丰富,还应对区域性暗河、隧道周边地下水、衬砌背后积水等进行有效引排(统称为排水),防止衬砌结构承受高水压,降低对区域径流的影响。支护和排水是溶洞处理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必须同时处理好。但因为溶洞形态各异、岩溶水径流复杂、且洞内施工空间狭小,一定程度上支护和排水难以统筹兼顾,有时甚至相互矛盾。例如,有的为保证结构稳定回填了溶洞,造成溶洞堵塞;有的对充填溶洞进行注浆加固,封堵了裂隙水,导致地下水位升高;有时遭遇暗河,采用桥梁跨越,但洞内施工极其困难,且工程造价高昂……

岩溶隧道的排水,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隧道施工会改变地下水径流,应尽可能保留区域性暗河等自然过水通道,降低对区域自然环境、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二是应疏排隧道周边围岩水,降低水头高度,如隧道周边围岩水没有得到有效引排,一直处于高水头状态,在暴雨季节,地下水位上升,重新疏通各类管道、裂隙等,涌入、渗入隧道衬砌背后,在衬砌薄弱环节产生渗漏水、射水等病害[1],甚至击穿衬砌结构,影响运营安全;三是周边围岩水渗透进入初期支护,如不能及时引排,衬砌背后“充满”水后,与洞周围岩水连通,形成高水压,危及衬砌结构安全。

因此,应以高速铁路隧道所在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洞内施工条件、施工安全、工程投资等因素,从区域排水、洞周排水、衬砌排水三个层面,系统总结和探索溶洞支护及排水的综合处理技术,保障运营安全,保护环境。

1 排水及支护综合处理技术

1.1 区域排水及支护

岩溶地区修建隧道,不时揭示巨型溶洞,这类溶洞往往体积巨大,上下、左右、前后延伸几十米甚至几百米,隧道往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洞壁稳定性差,经常伴有洞壁垮塌现象,一般巨型溶洞都与暗河相通,有季节性洪水侵袭,这类溶洞施工安全风险高、难度极大、整治周期极长,往往持续三五年。此外,隧道经常遭遇区域性暗河,暗河一般具有洞径大、洞壁不稳、过水量大、对区域自然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影响大的特点。这些巨型溶洞和暗河,如设计施工处理不好,极容易造成暗河堵塞、溶洞垮塌、衬砌沉降开裂等,导致安全事故,留下运营安全隐患,发生社会稳定事件。针对这类工程问题,可采取两种处理方案:

1.1.1 保留自然过水通道

在暗河、溶洞等纵向长度不大,对正洞施工影响可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自然过水通道,降低对区域性径流和地表、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首选跨越结构,洞内设桥跨越暗河、溶洞,如贵广高铁油竹山隧道[3](图1);但暗河通道、溶洞还应考虑岸坡稳定性影响,有时跨度过大,采用桥梁结构,施工难度大,可采用过水型回填结构。如采用混凝土回填,保证洞壁稳定和隧道结构安全,同时,在回填体里埋设大直径管道,保证过水通畅。贵南高铁大方山隧道经深入研究论证比选后,即采用了这一方案(图2)。

图1 贵广高铁油竹山隧道采用拱桥跨越暗河

图2 贵南高铁大方山隧道采用混凝土回填+埋设涵管方式处理暗河

1.1.2 局部改移暗河

针对一些规模特别巨大、洞内空间狭小无施工条件、施工安全风险极大的暗河或溶洞等,则回填暗河、溶洞作为施工平台和隧道支撑基础,并对暗河进行局部改移。

以朱砂堡二号隧道为例[4](图3、图4),巨型溶洞底部纵向长约80 m,横向宽约53 m,高约58 m,隧道从溶洞顶部通过,隧底距溶洞底部高约45 m;该隧道还揭示一条暗河,隧道位于暗河顶板以上0~20 m,暗河底板位于隧底60~110 m深,纵向长约20~35 m,暗河水流量约233×104m3/d。经多方案比选论证,最终通过施工导洞、施工支洞采用C20混凝土对巨型溶洞和暗河回填至隧底,作为施工和隧道结构支撑的平台,并增设泄水洞,对暗河进行局部改移,保证了隧道结构和区域性径流的稳定,降低了环境影响。该方案的成功实施,开创了该类溶洞和暗河整治的新思路,后续陆续揭示的南昆客专营盘山隧道巨型溶洞、成贵高铁玉京山隧道巨型溶洞等,都延续了这一基本思路。

图3 沪昆高铁朱砂堡二号隧道局部改移暗河平面布置

图4 沪昆高铁朱砂堡二号隧道巨型溶洞回填断面

1.2 洞周排水及支护

隧道开挖后,如揭示或探测发现溶洞,则应充分引排隧道周边的裂隙水、管道水、溶腔水、溶洞水等,降低洞周的地下水位。洞周排水有两种形式,一是引排到正洞之外的排水通道,如平导或泄水洞,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式,没有条件的,则采用第二种方式,即埋管或打孔引入正洞。

第一种方式,应设过水通道,直接将管道、溶腔等接入泄水洞,特殊情况下则直接设泄水洞引出洞外,实现正洞排水降压。存在空溶洞的,则应设混凝土护墙或护拱,保证结构安全(图5)。

图5 溶洞增设排水通道及护墙断面

第二种方式,则比较复杂,需对各类溶洞进行针对性设计(图6)。

针对岩溶管道:一般开槽埋设较大直径如φ500 mm以上的排水管,将管道直接引入正洞水沟;如排水不畅,则可能影响衬砌结构安全,但如果管道水量大、水压高、泥沙含量高的,则运营期间可能频繁涌水涌砂,淤堵水沟,淹没道床[5]。这时候,往往要在岩溶管道处扩挖设置沉淀池等,对管道水进行缓冲消能和泥沙沉淀,运营期间定期维护清理。

图6 大型岩溶管道水处设置沉淀池缓冲效能和泥沙沉淀

针对拱墙空溶洞:没有明显的岩溶管道的,一般应在拱顶设置护拱,边墙上设置护墙,防止衬砌背后大面积脱空或上方落石冲击或溶洞垮塌破坏衬砌,并埋设若干排水管直接引入中心水沟或引入衬砌背后纵环向盲管;如果空洞较小的,则可采用透水的砂卵石、干砌片石等充填空洞,既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也保证了围岩的透水性;如考虑施工方便、快速、安全,则可采用混凝土回填密实,再打设集水钻孔,同样防止了衬砌周边空洞,同时保证了洞周排水通畅(图7)。

图7 混凝土回填溶洞后设集水钻孔引排岩溶水

针对拱墙充填溶洞:位于拱墙的,应采取超前注浆或径向注浆加固措施,改善围岩物理力学性能,提高围岩弹性抗力,保证结构安全,但注浆的同时,也往往封堵了地下水,留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可在注浆加固范围内,增设一定间距、一定长度的集水钻孔,或者拱部注浆堵水、边墙钻孔排水,做到“有堵有排、堵排结合”。

一般可岩溶地层:鉴于岩溶水发育的不确定性,岩溶隧道两侧边墙均应设泄水孔[6](图8),纵向间距2~4 m不等,且一般应入岩不小于50 cm。实践证明,边墙泄水孔是降低水头、充分排水的一项关键措施。

图8 边墙泄水孔设计

1.3 衬砌排水及支护

衬砌结构是隧道开挖后控制围岩变形、支撑围岩的一种支护措施,在保证围岩稳定、结构稳定的同时,还应充分引排周边围岩渗透到衬砌背后的地下水,否则,衬砌可能承受高水压。

复合式衬砌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构成,两者之间设置了一层防水板,防水板背后设置了纵向、环向排水盲管等排水措施,以充分引排渗透到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的地下水,做到“防排结合”。无集中管道、大面积裂隙水发育地段,要加密、加粗盲管,或增加凸壳型排水板,施工缝还可采用排水型止水带,施工缝渗漏水直接通过止水带排到洞内水沟。复合式衬砌是目前最常用的衬砌结构体系,适用于对绝大多数地段,但由于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是密贴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纵环向盲管容易挤压变形,运营中常有结晶和泥沙淤堵,排水能力有限,有特殊排水要求的则不一定适用。

离壁式衬砌多用于基岩完整稳定地段,基岩和衬砌之间分离设置,中间的空间即可作为排水通道(图9)。如果围岩较差,可设置锚喷衬砌对围岩进行支护,确保围岩稳定,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分离设置作为排水通道。对于离壁式衬砌,在铁路隧道中,从工程投资、施工方便等角度,难以大范围实施,但对于拱顶密集分布多个岩溶管道和出水点,难以逐点引排的,可参照离壁式衬砌的理念,对隧道纵向5~8 m范围内向外扩挖2~3 m,进一步揭示岩溶管道,设初期支护保证围岩稳定,让岩溶水顺畅排出,设护拱和衬砌作为结构安全储备和防水结构,两者之间留出高度1 m左右的排水通道,引排至附近的泄水洞。贵南高铁德惠隧道拱顶岩溶管道即按此方案设计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图9 离壁式衬砌排水示意

隧道开挖揭示溶洞地段,一般围岩条件较差,地下水丰富,要加强排水,也要加强结构支护,但无论是喷射混凝土还是浇筑模筑混凝土,都可能封堵裂隙和管道,造成排水不畅,留下安全隐患。尤其是泄水洞,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正洞排水降压,但揭示溶洞地段,为保证结构安全,增设了二次衬砌,可能堵住了地下水。在常规的打孔引排不能满足排水要求时,可采用“花衬”来解决这一难题。有的设置在拱部,有的设置在边墙,或者纵向间隔设置衬砌等,既能解决结构稳定问题,又能解决排水问题。

2 结论

(1)巨型溶腔、暗河等,可采用洞渣、混凝土回填的方式创造施工平台,降低施工风险和难度,可在回填体中埋设过水管道,也可以局部改移暗河,保证暗河排水畅通,尽量减少对区域径流的影响,保护环境。

(2)应结合具体情况选用排水通道、埋管、集水钻孔、沉淀池、边墙泄水孔等方式充分引排岩溶水,降低洞周水位,并采用支顶、回填、护墙(拱)、注浆等措施支护溶洞。

(3)特殊条件下,可采用离壁式衬砌、间隔设置二次衬砌等,保证排水畅通和结构安全。

猜你喜欢
暗河溶洞岩溶
穿越岩溶
覆盖型岩溶注浆路基施工技术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潮 汐
出发吧,去溶洞
施工工程溶(土)洞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坝美的暗河
地下暗河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