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分析*

2021-07-06 03:29禹东慧王双魁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异常情况三体绒毛

陈 妍,禹东慧,宁 艳,王双魁,田 英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广东 深圳 518028)

早期自然流产是指12周前自然状态非人为的妊娠终止,其发病率为15%~18%[1],是孕产妇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多项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2]。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否增加妊娠早期流产的相关报道较少见。本研究采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技术对IVF-ET术后患者及自然妊娠患者流产组织进行绒毛染色体异常分析,寻找其流产相关遗传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本院自然流产患者310例,其中IVF-ET助孕患者107例,自然妊娠患者203例。纳入标准:(1)诊断为胚胎停育;(2)年龄小于或等于45岁,孕周小于或等于12周。排除标准:外伤、感染、发热等因素所致流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流产次数、孕周、受孕方式等。选取流产绒毛组织20~50 mg,用0.9%氯化钠液清洗3~5次,采用MLPA、CNV-seq技术检测绒毛组织DNA。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情况 310例自然流产患者中,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214例(69.03%),其中数目异常200例(64.52%),结构异常14例(4.52%)。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分布具体情况见表1。214例染色体非整倍性异常中,16号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22号染色体、X染色体。见图1。107例IVF-ET助孕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为61.68%(66/107),其中22号染色体异常占比最高[22.73%(15/66)],其次为16号染色体[16.67%(11/66)]。203例自然妊娠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为72.91%(148/203),其中16号染色体异常占比最高[23.65%(35/148)],其次为22号染色体[11.49%(17/148)]。1例患者绒毛检测结果显示,20p13~20p11.23存在18.45 Mb重复,22q11.1~22q13存在26.8 Mb重复。

图1 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

表1 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分布情况(n=310)

2.2不同年龄段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情况 随着年龄增加,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随之增加(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情况

2.3不同自然流产次数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情况 随着流产次数增加,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随之下降(P<0.05)。见表3。

表3 不同自然流产次数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情况

2.4不同受孕方式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情况 自然妊娠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IVF-ET助孕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受孕方式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情况

3 讨 论

自然流产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失衡、内分泌异常、血栓前状态、子宫结构异常、生殖道感染、不良环境和心理等[2],其中遗传因素占主要比例[3]。约半数的早期自然流产由染色体异常引起[4],多数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少数为结构异常[5]。绒毛组织染色体检测有助于了解早期自然流产病因,为患者再生育提供优生、优育科学指导。

本研究结果显示,310例自然流产患者中,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214例(69.03%),稍高于其他文献[6-8]。考虑与样本年龄相关。产前诊断中的80%~90%染色体数目异常常发生于13、18、21号染色体及性染色体[9]。本研究结果显示,16号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22号染色体、X染色体、15号染色体、21号染色体,其中包括胎儿有可能存活至孕中期甚至出生的染色体(X、21号染色体三体),以及胎儿常规无法活产的染色体(16、22、15号染色体三体)[10]。1、5、19号染色体异常在本研究中均只检测出1次,可能是这几例罕见的染色体核型数目异常胚胎在着床时期已流产,甚至于无法着床。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随之增加,与其他文献一致[11]。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12]。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流产次数增加,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随之下降,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13]。每次妊娠胚胎都是独立个体,如果反复检测绒毛染色体均出现复杂嵌合、微缺失等结构变化,需警惕父母双方是否存在平衡易位等自身染色体异常。本研究结果显示,自然妊娠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IVF-ET助孕患者,与其他文献报道不一致[14]。考虑IVF-ET助孕患者因本身存在不孕因素,如内分泌、免疫异常或生殖器器质性病变等,均可能会增加流产风险。因此,IVF-ET术后胚胎停育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自然妊娠者少。目前尚未明确促排卵治疗、体外培养等对胚胎染色体是否存在的潜在风险[15],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本研究中,1例患者(已生育1个正常女婴,自然流产3次,既往2次均未查绒毛染色体)流产(即第3次流产)绒毛检测结果显示,20p13~20p11.23存在18.45 Mb重复,22q11.1~22q13存在26.8 Mb重复。提示20号染色体断臂存在18.45 Mb重复,该片段重复与20p部分三体综合征有关[16];22号染色体长臂存在27.8 Mb重复,该片段重复与22q部分三体综合征有关[17]。追查夫妻双方及孩子的染色体发现,男方及女儿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女方染色体核型为46,XX,t(20;22)(p11.2q13)。提示平衡易位携带(20、22号染色体)。遗传咨询贯穿于整个流产过程中[18],检出染色体异常后,建议进行遗传咨询指导再次妊娠。对于绒毛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有必要追踪夫妻双方染色体,并指导备孕。

综上所述,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流产的主要因素,与年龄、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受孕方式有一定相关性。对于反复因胚胎因素导致流产患者,建议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

猜你喜欢
异常情况三体绒毛
猫笔
基于仿真计算的城市燃气管网异常情况分析
某1000MW超临界机组脱硫石膏异常情况分析与处理
绒毛栗色鼠尾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几种常见的线损异常情况及对策分析
DNA甲基转移酶在胚胎停育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仪常见异常情况排除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与21三体综合征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