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型与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2021-07-06 03:05田仁元黄文良阮世强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标准型髓内远端

田仁元,徐 林,郭 松,黄文良,阮世强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贵州 遵义 56300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患者中最常见的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4%,占股骨骨折的52.77%[1]。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2]。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易并发“Z”字效应,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TAN)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点,特别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优点尤为突出。目前,关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选择标准型还是加长型InterTAN的研究较少见。本研究探讨了标准型与加长型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住院并行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年龄65~94岁,其中男18例,女50例;Tronzo-Evans分型:Ⅰ型6例、Ⅱ型10例、Ⅲ型26例、Ⅳ型20例、Ⅴ型6例。纳入标准:(1)创伤病史明确;(2)年龄大于65岁;(3)单侧股骨粗隆间骨折;(4)2周以内骨折;(5)行InterTAN内固定治疗;(6)病历资料、影像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伤前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功能障碍或疼痛;(2)病理性骨折;(3)陈旧性骨折;(4)开放性骨折;(5)合并2处以上骨折;(6)无完整随访资料;(7)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脏、肾脏等严重内科疾病。根据InterTAN髓内钉长短将研究对象分为标准型组(32例)和加长型组(36例),其中标准型组中,Ⅰ型6例、Ⅱ型10例、Ⅲ型12例;加长型组中,Ⅲ型14例,Ⅳ型16例、Ⅴ型6例。2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术前处理 患者入院后完善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检查,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行患侧胫骨结节骨牵引,72 h内行InterTAN内固定术治疗。

1.2.2手术方法 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牵引复位骨折端;3D-C臂透视机透视位置满意后,在大粗隆近端5 cm范围内做一3~5 cm 切口,沿大粗隆顶点略偏内前中1/3作为进针点插入导针,沿导针开口扩髓,插入相应大小的标准型和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3D-C臂透视下置入拉力钉及加压钉,效果满意后锁紧主钉内稳定螺钉;瞄准架引导下锁紧远端交锁螺钉,安装尾帽;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逐层缝合关闭切口。典型病例图见图1、2。

1.2.3术后处理 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钠预防感染1~3 d,术后无痛病房康复治疗。麻醉清醒后调整为半坐位或坐位,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双下肢使用静脉循环泵预防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主动伸屈踝关节锻炼,术后3 d鼓励患者扶助行器下床活动,每月复查1次X线片。有部分骨架生长时开始部分负重,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

1.2.4观察指标及术后随访 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隐性失血量。术后随访,观察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等。术后6、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3]标准对患者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

a、b为术前CT三维重建;c、d、e、f为行加长型InterTAN内固定术后。

a为术前CT三维重建;b、c、d、e为行标准型InterTAN内固定术后4个月并发假体周围骨折;f、g为再次行内固定术后。

2 结 果

2.1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比较 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比较

2.2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髋内翻、股骨干骨折、大腿疼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瞻望、股骨颈短缩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n(%)]

2.32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病死率比较 2组术后6、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12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死亡情况比较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股骨粗隆间骨折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其治疗方式主要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并发症多、病死率及致残率高[4-5];而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髓内固定、髓外固定及关节置换,其中髓内钉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6-8]。GOTFRIED[9]在2004年首先提出外侧壁完整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已成为共识。RUSSELL在2005年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设计了一种新型内固定装置——InterTan髓内钉[10-11]。InterTan髓内钉独特的两钉联合交锁避免了“Z”字效应的产生,增强了拉力钉的抗切出力,通过线性加压减少了股骨颈短缩,保证了抗旋转的稳定性;近端主钉横截面采用梯形设计,增加了抗旋转的稳定性和外侧应力的对抗,增加了对外侧壁的支持,使其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

本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均优于加长型组。其原因可能与标准型组以Ⅰ、Ⅱ、Ⅲ型骨折为主有关。这类骨折移位较小,术中不需要过多地进行骨折复位,节省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加长型组InterTAN髓内钉主要用于Ⅲ、Ⅳ、Ⅴ型为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而髓内钉主钉置入前常常需要扩髓,且锁定远端锁钉时也需要安装定位架定位,因此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在隐性失血方面,加长型组由于扩髓较多,骨髓破坏增加,且加长髓内钉占用髓腔多,髓内钉植入会导致髓腔内压增高,骨碎屑进入血液循环致毛细血管异常开放或溶血,从而导致隐性失血量增加。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髋内翻、股骨干骨折、大腿疼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是短钉远端虽然进行了音叉样设计,但在跌倒时远端力量致假体周围应力集中发生骨折。加长型组可能由于InterTAN髓内钉前弓弧与股骨远端前弓不完全相符,导致髓内钉远端触及大腿远端股骨皮质,发生大腿远端疼痛。在髓内钉主钉的长度选择上,本研究将加长型主钉用于Ⅲ、Ⅳ、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这类型骨折均为不稳定型骨折,骨折复位困难,复位后骨折端的稳定性差。因此,应尽可能使用加长型主钉,但需要考虑具体骨折位置、患者股骨解剖结构是否有变异,以及是否已有内固定的器械植入。股骨的前弓弧度与InterTan髓内钉主钉吻合,可减少应力集中,从而减少大腿疼痛的发生[12]。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术后6、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与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有更好的稳定性有关。髓内钉稳定性越好,患者可尽早下地进行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稳定性更好,患者可尽早下地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

猜你喜欢
标准型髓内远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幂级数收敛半径和收敛域的求解探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以代数思想为主线—线性代数和高等代数课程教学的相通与兼容
“翻棋”
标准型不高于五阶若当块矩阵群的幂单性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