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式,培育政治认同

2021-07-07 20:27张成尧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0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

张成尧

[摘要] 政治认同素养是思想政治课四大核心素养的灵魂、导向与根本;创新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方式既是落实国家思政课改革创新意见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要求。具体的路径:坚持“八个统一”,利用新兴媒体、传统文化、乡土资源、研学旅行等方式来增强政治认同浓度,促进政治认同深度,筑实政治认同厚度,提升政治认同温度。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八个统一;政治认同;教学方式

“蒙以养正,圣功也。”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我们如何上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新兴媒体、传统文化以及乡土资源等角度,探寻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利用新兴媒体,增强认同浓度

思想政治课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就是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尊重学生,基于学情、基于时代的变化,因材施教;“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在统一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改革完善实现路径,挖掘新兴资源,在服务“统一”的同时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迅猛崛起。与传统媒体相比,抖音、bilibili、学习强国等新媒体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于一体,具有超越时空界限、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共享性、双向性、互动性等特征。这些主流新媒体对新媒体的主要受众——“90后”“00后”的生活学习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而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科学合理利用这些新兴媒体,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也能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的浓度。

在教学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基于教材理论性强,学生缺乏现实感受,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将班级分为5个小组,每个组选取一首能反映新时代的歌曲并学会手语操,给每个小组录制一个抖音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谈为什么选取这首歌以及录制后的感悟。在录制《我爱你中国》《国家》《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特别高,通过“我爱你中国,心爱的母亲,我为你流泪,为你自豪”“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等歌词及旋律的感染与手语动作的表现,自豪而认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堂小结时,通过播放抖音视频让学生结合所学谈感受,感受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自豪感。

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运用“学习强国”平台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浓度。平台手机客户端有“百灵”“学习”“电視台”“电台”四大板块共61个频道,分门别类整合了可免费听阅的大量时事新闻、原著、公开课、歌曲、时评、电影、图书等资料。在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这些宝贵资源既撷取前沿的时政信息,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打造了高效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欲,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而提升政治认同的浓度。

二、依托传统文化,促进认同深度

思想政治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与“启发”都是思想政治课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割裂式灌输就会变成“填鸭式”,启发就会变成“思而不学则殆”。所以,“灌输性”与“启发性”必须相统一,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传递好背后的“本质声音”。“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既把理论讲得透彻、明白,以理服人,又不能忽视其方向性,坚持教育为国育才。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贵教学资源,科学选择、合理开发与深度利用相结合,使学生在与优秀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传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感受我们的辉煌历史与卓越成就,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政治认同的深度。

在教学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时,恰逢传统节日中秋节,我们以中秋赏月为载体,将教学地点由教室变换到操场,开展了“中秋赏月话古今”“诗歌吟唱品月圆”“赏月扬思畅未来”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一“中秋赏月话古今”中,学生纷纷介绍了中秋节的起源、节日别称、发展、神话传说以及南北方、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等。在学生介绍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就某一方面谈感想。有的学生说:“中秋节起源于上古天象崇拜,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普及于汉代并一直流传至今,这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五千多年连绵不断,源远流长。”有的学生说:“中秋节南北方之间有一些差异,有很多别称,这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说明了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无论多么丰富我们都可以看出,中秋节传递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团圆。”如此,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了解到中秋节的来龙去脉,还能对中秋节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总结、升华,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在活动二“诗歌吟唱品月圆”中,学生在小组吟诗、吟唱诗伴舞、吟诗配乐器、诗歌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不仅感受到了中华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还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真正地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化于心”。

在活动三“赏月扬思畅未来”中,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华传统月文化都是好的吗?如何继承月文化?第二,应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月文化?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对文化继承与发展进行深度分析、思考,最终得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论。这一环节,学生在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形成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基础上,将“心里的认同”转化为“脚下的行动”,实现由内化到外行的过渡,培养了责任与担当。以上三个环节一以贯之,层层深入,各有侧重,有效地依托传统文化,在启发学生的同时实现知识的灌输,在追求学理性的同时传递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增进政治认同的深度。

三、凭借乡土资源,筑实认同厚度

思想政治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明确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就是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学会正确地认识世界、看待问题,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经验等。将乡土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课中以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讲,乡土资源是学生所熟知的、身边的资源,所以学生才会更容易实现“建构”,更容易引起共鸣,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活跃的氛围中学会知识,唤醒乡土情结,进而衍生出对民族、对国家的爱,筑实政治认同的厚度,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另外,用学生可感、可触、可悟的乡土资源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凭借,是培育政治认同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实现了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乡土资源对筑实政治认同厚度可发挥三方面作用:第一,乡土资源丰富了政治认同培育的教学素材。“丹东VS朝鲜”、丹东中朝自由贸易区为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提供了素材;丹东市“东港99”草莓为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课第一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教学提供了素材;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前世今生”为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六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提供了素材;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为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提供了素材。

第二,乡土资源激发了学生的政治认同自觉。在教学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课第一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我们设置了四个议题:“揭开‘东港99草莓的神秘面纱”“‘东港99草莓如何进入寻常百姓家”“‘东港99草莓为何发展停滞不前”“我的草莓我做主——如何破解家乡草莓的发展瓶颈”。在议学前三个议题之后探究第四个议题时,无论是小组议学还是自主探究学生都在真思考、真书写、真议论,甚至为了寻找办法成员之间争论得面红耳赤。学生之所以如此热情高涨,就是因为草莓是“自己的”草莓,乡土资源是“自己的”资源,这种乡土情结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然而,这种自觉更多的是主观上的,教师必须通过设问“作为中学生你能为家乡‘99草莓的发展如何贡献力量”引导学生转化为行动上的政治认同自觉,在实现知识进步的同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并实现二者统一。

第三,乡土资源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能力。乡土资源学生更熟知、更热爱、更容易理解,所以通过乡土资源更容易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能力。在教学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时,选用“丹东VS朝鲜”、丹东中朝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的素材,使学生在比较与分析中增强明辨是非能力。通过创设“改革开放利与弊辩论赛”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批判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新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运用研学旅行,提升认同温度

思想政治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不仅将课堂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更将学生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相统一,引导学生积极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做到思政课程化、课程思政化以及构建“处处思政教育,时时立德树人”的“大思政”格局。研学旅行是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更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力渠道。研学旅行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欣赏大好河山,进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既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知识不是空洞的说教,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进而增强政治认同。

在教学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六课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学生对党支部和居委会、社区概念混淆不清,理论性问题的模糊造成了学生政治认同弱化。于是,我们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一个市级五星级社区进行研学。研学分为三个环节:第一,居委会主任带领学生参观社区建设及设施。学生在参观的时候,不仅明确了党支部、居委会和社区的区别及联系,还深切地感受到了居委会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的自治组织。第二,居委会主任和政治教师“同搭台、共唱戏”。居委会主任讲社区运行机制及日常的大事小情,政治教师讲其中的政治学道理,通过对第一环节的参观,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高大上的理论不再是那么“远在天边”与“高深莫測”。第三,学生现场提问环节。让人欣喜的是,学生不仅问出了之前不太理解的点,更把自己家(或身边)存在的问题拿出来寻求老师的帮助。真正的政治认同不仅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是由思想自信与思想认同转为行为认同。它能够激起学生高阶思维与深度思考,并指导实践、指引成长。第四,研学归来话收获。让学生把居委会研学的感悟记录下来,并召开分享会。学生纷纷表示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及制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并下定决心要努力读书,增长才干,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研学旅行让政治认同培育不再抽象化而是有温度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八个统一”,注重教学方式创新,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不仅要有“如沐春风之感”,实现由“心动”到“行动”的转化;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让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在“浓度”“深度”“厚度”“温度”上均获得提升。

[本文系2020年度辽宁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思想政治课中培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H202038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