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身份认同与系统性话语重构

2021-07-07 15:00温露
电影评介 2021年6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跨文化动画

温露

动画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传递民族文化、展现地域文化的影视化表达方式,也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建构国家形象与文化形态的重要媒介。动画电影在自我建构的同时,需要从“他者”视角进行创作反思与内容借鉴,避免因陷入“自言自语”的文化场景而产生文化碰撞、文化误读。[1]因此,在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通过自我身份的再确认,“他者”需求的再融合,以文化包容实现不同文化状态下的他者建构,促进动画电影作品实现上佳传播成效。

动画电影以非真实的叙事方式讲述故事,虽然其取材于现实,但相对灵活、自由的表达空间,使动画所描述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更能体现创作者的思维深度。因此,动画电影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天然优势。面对当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话与碰撞,动画电影需要坚守个性,立足客观的“他者”叙事角度,以推动自身创作素材与叙事主题、受众群体实现一体融合。[2]

一、对话与碰撞:跨文化传播中动画电影的文化差异

(一)碰撞视角:坚持本质叙事

呈现民族主体身份是影视化创作的一贯手法,客观存在的主体身份不仅决定了影片的整体风格,也影响了其中塑造的文化意境。基于动画电影特殊的创作背景与叙事逻辑,优秀动画电影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从本民族文化中汲取创作元素,使影片呈现出基于本土文化的审美理念与人文思维,这大大强化了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份指认,不仅是解读动画电影符号中呈现的文化形态,还包括想象与重构中的文化符号。[3]以我国动画电影为例,从1942年创作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61年上映的《大闹天宫》到1978年上映的《哪吒闹海》,早期国产动画题材多以“西游记”故事为核心创作逻辑,即国产早期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多使用民族语言来进行叙事,这与国际受众群体之间便存在必然的碰撞与冲突。

(二)对话视角:收集“他者”想象

相对于国产动画电影来说,作为“他者”的日本动画电影在构建影像时,善于从观众视角寻找适合国际化传播的表达符号,并以对话的方式进行传播,以此提升和扩大日本动画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日本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借势传播,采用更加灵活、多元的国际化传播策略。美国影片《星球大战》系列在全球引发科幻太空热潮时,日本动画为满足观众类型化需求,推出以外太空探险为创作题材的《宇宙战舰大和号》,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成效,而日本动画在借势的同时,也善于学习、融合其他文化形态。日本不仅与欧洲长期保持艺术交流,还通过发掘欧美文化内涵,实现了动画作品的持续渗透。日本动画电影在构建影像符号时,通过对接跨文化语境下的互动、包容等内涵,有效消除了文化隔阂与思维差异,使其在欧美相关国家获得了独立的传播与流动空间,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成效。

(三)融合视角:构建集体符号

面对跨文化传播的流动属性,我国动画电影在坚定自我身份认知过程中,通过融入“他者”想象,以合理的阐释方式实现了跨文化形态叙事的超越与完善。进入21世纪,国产动画电影开始尝试探索海外题材的叙事表达,1999年,《白雪公主与青蛙王子》的上映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创作者开始将目光、灵感对准海外题材;2015年以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东方经典神话故事和动画3D特效等为创作元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來》更是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

二、跨文化传播中动画电影的文化认同与一体超越

(一)“他者”不可缺位,丰富影片想象

面对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国产动画电影应以合理的“他者”想象,规避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客观“偏见”,在文化分歧中,通过多元表达与深层互动,搭建影片与文化认同的桥梁,实现动画电影的身份指认与“他者”建构。[4]日本动画电影在叙事过程中,更倾向于站在国际观影需求角度来创作,通过深入了解目的地文化的创作心态,以“他者”视角来表述影片主题,成功建构了跨文化传播的现代影像。但也应看到日本动画电影在欧美国家传播过程中,观众对日本文化形象的理解与认知相对有限,仍然与影片背后所传递的文化价值保持着一定距离。[5]

(二)“他者”不可越位,凸出影片导向

在动画电影制作、传播过程中,正是“他者”的出现、映射,使影片故事及内容呈现出更完整的艺术形态。但创作者应正视“他者”,凸出动画影片的创作导向,才能赋予影片独立的灵魂。对比中美动画电影中“英雄”人物的风格特点,可以看到,我国动画电影所构建的英雄形象,是一种超越凡人的“神”,通过赋予其浓厚的玄幻特征与浪漫色彩,实现对英雄人物的致敬;而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更多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普通人,通过赋予人物平民化与鲜活的特征,为观众提供了趣味、形象的审美体验。以美国动画影片《功夫熊猫》为例,其中使用了大量中国元素,乃至主要角色“熊猫阿宝”也是我国文化符号的重要象征。作为“他者”的马克·奥斯本在精准捕捉中国文化内核的同时,将个人力量、个体奋争融入角色塑造,通过赋予熊猫阿宝浓厚的生活属性,使其更易为其他文化环境下的受众群体所接受。作为中国文化的“他者”,导演马克·奥斯本以“他者”视角下的文化融合优势,文化融合并存的创作理念,实现了从“他者”到“自我”的一体建构。

(三)“他者”精准定位,增强影片认知

当前我国动画产业正通过“走出去”来扩大影片与文化的整体影响力,面对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读、狭隘认知和立场偏见等问题,创作者应重视做好影片细节内容的选择与合理利用,通过引入海外创作力量,融入“他者”视角,加大文化的渗透力度,正确挖掘和解读我国传统文化素材,真正实现动画电影的跨文化有效传播。近年来,以《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姜子牙》等为代表的国产动画电影通过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融合丰富的创作情感,特别是将凡人、普通人的特征融入影片人物创作,实现了影片艺术价值与票房口碑的双丰收,并通过海外上映,推动我国动画电影融入世界,以时代化、创新化的方式来展现我国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三、现象与本质: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想象空间与解读

动画电影覆盖了观众的各个年龄层,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蕴含了创作者源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是对个人创作初心的真实流露,通过传递共通、共知、共信的情感内核,动画电影作品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可能。为实现动画电影的全球化传播,创作者需要跨越其中存在的文化障碍和语言差异。

(一)强化体验:文化差异与身份表达

动画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当前呈现本国文化特征、展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影视表现手法,对构建国家形象、传递文化差异性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动画电影拥有的庞大受众群体,使其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媒介。受文化结构的客观差异影响,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文化误读、理解差异等情况。对于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而言,只有通过“他者”与“自我”的身份指认,消除文化隔阂,重新建构动画电影内容的完整性与一体化,才能建立身份认同。因此,在动画电影创作表达过程中,创作者当以遵循文化底色的方式进行自我身份表达,增强受众的文化体验。

(二)语态重塑:内容重构与主旨表达

动画电影凭借自身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创作优势,传递了深厚的故事主题,在其创作表达过程中,创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蕴含的符码意象,建构了超越文化地域性的表达特征。面对跨文化加速融合进程,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逐渐弥合,地域界限日益模糊,尤其是中西方跨地域协作,相互借鉴创作素材、叙事手法与技巧,将动画电影打造为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文化集成空间。此外,在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创作者通过对其中表述的故事、主题等要素进行合理编码,使其他有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的观众群体解码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获得具有独特情感刺激的观赏体验。仍以日本动画电影在为例,其采用了迎合国际受众的创作逻辑与手法,在内容上,通常从展现人类共同观念的视角出发,兼顾各种文化形态的传播习惯;在创作形式方面,日本动画电影高度贴近欧美市场的观影需求,满足了不同文化状态下受众群体的观影习惯,实现了基于跨文化形态的语态重塑。

(三)体系架构:想象重构与文化表达

面对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他者”叙事困境,动画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应该规避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比如,通过减少或不使用对白,弱化影片语言隔阂,使观众更能体会影片蕴含的情感张力;或从音乐艺术、文化审美等多个层面来选择创作元素,使大众进一步消除文化壁垒。比如迪士尼动画影片擅长用音乐作为叙事表达工具,不仅传承和借鉴了欧美歌剧文化的基因,更成为影片情感表达和主旨叙事的重要素材。[6]在音乐的渲染下,迪士尼动画电影超越了文化、地域的界限,成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如《疯狂动物城》的主题曲Try Everything、《狮子王》的主题曲Circle of Life,这些节奏感强的音乐曲目成为其动画作品跨越文化界限的重要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的主题曲Let It Go,不仅推出了“25语版本”,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42种语言的精彩演绎。[7]

结语

“他者”逻辑对当前研究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创作者对异域文化的映射与融合,正是动画电影身份建构过程中“他者”因素的生动体现。对照中西方动画影片的呈现特征与艺术效果,可以看到,好莱坞动画电影更加重视“童真”的创作定位与追求,通过映射多元文化、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其动画电影创作的成熟与独特经验。不同国家之间截然不同的动画叙事方式,传递了对“自我身份”与“他者建构”的差异化理解,也展示了动画电影创作的不同水平。因此,在我国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要塑造有助于全世界认同的身份,综合“他者”视角,为不同文化形态下的大众,提供有共同启发意义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周剑平.动画虚拟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评《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 J ].新闻与写作,2016(05):115.

[2]马隽.跨文化视域下美国电影在全球的传播及其启示[ 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9-23.

[3]李宝玉.视域融合:差异文化个体日常交往的一种取向——兼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现象[ J ].西部学刊,2017(05):40-42.

[4]王婷.从“编码/解码”理论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J ].当代电影,2017(07):154-157.

[5]孙芊芊.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化认知与选择性接受——以日本熱血动漫为例[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94-103.

[6]李月寒.跨文化传播背景下迪士尼动画电影创作研究[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1):80-83.

[7]宗伟刚,段晓昀.景观消费与媒介凝视:美国动画电影的他者文化演绎[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3):107-111.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跨文化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