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之结尾

2021-07-08 10:54李新地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黄叶秋风作文

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到秋天,树叶飘落,随风起舞。这是自然规律,可是却给人类社会以启迪:盲目跟风者,即使有时候也是时代光鲜的舞者,可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主见,也就少了灵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和周围的人是否有过跟风的人和事?

请将你的感悟和思考写成一篇论述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文题自拟;不得宿构抄袭。

技法指导

关于文章结构有一个童叟皆知的精彩比喻——凤头、猪肚、豹尾。所谓结尾像豹尾,不少人误解为短促有力。其实远不止如此。论述文结尾如豹尾,可概括为:短促有力,有立体感,有平衡性,有观赏性。短促有力就是止于当止,不拖泥带水;有立体感就是观点要竖立起来,有建设性,而不是平面滑行;有平衡型性是指和文章的总体结构相得益彰,不卖弄不哗众取宠;有观赏性就是文辞华丽,见之忘俗。结尾强调升华观点、提纲挈领总结、结构呼应前文、提出希望展望。因此,可以这样结尾:

一、直陈阔论,凝练升华

大家先看两个优秀作文的结尾:

例1:追求完美,但绝非苛求完美;接受不完美也并非止步不前。唯有悦纳自己的不完美,不断追求,人生才会更加灿然生辉。(作文《苛求完美,莫若日臻完善》)

例2:纽带,小可潜于无形,大可力拔千钧,若能善其利,必当裨益无穷,惠及后世,福泽千秋。(作文《说纽带》)例1式结尾简短而充满辩证色彩,能够巧妙修复前文所论之偏颇,进而重申自己的观点——悦纳不完美。于精深中凝练,于凝练处见高远,堪称学习的典范。例2式结尾以纽带的大小之辩收笔,自然牵出“善其利”之推论,简短有力,又上升到一个可展望的高度。

二、结合引用,推陈出新

先学习两篇优秀作文的结尾:

例1:托马斯·彼得斯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千人一面不如一人一面,“撞脸”何如“创脸”?(作文《“撞脸”何如“创脸”》)

例2:三毛在《梦田》中写道:“种李种田种春风。”愿父母种下的种子,在春风中,破土而出,抽枝发芽,茁壮成树。(作文《让教育如春风拂面》)

这两个结尾的共性是都运用了引证法,并因势利导地完成了推陈出新。引用作结是论述文常用的收尾技法,但如果只是单纯引用,就难免落入俗套,人云亦云,不会有新意,就不能称其为“豹尾”了。

三、借力修辞,形质兼美

结尾处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例1:现实世界中有明月陪伴着我,有微风轻抚着我;有无涯的大海让我观望,有无数的回忆尽我思量。(作文《虚拟吃灵魂》)

例2:树的方向由风决定,我们的人生由自己决定。敢于对未来进行预测,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作文《凡事预则立》)

上述两个结尾分别使用了排比和类比的修辞,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文采,还将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四、运用呼告,振聋发聩

呼告的手法常常被广泛运用于抒情性文章中,论述文其实也可以适当借用,例如:

例1:不论别人的预测是什么,只要你坚信希望还在,并为之奋斗,希望之光就会洒向你。做自己命运的书写者,挥毫泼墨,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由此展开,而你正是这幅画的唯一创作者。(作文《书写自己的命运》)

例2:记住吧,你执行规范,就敲开了21世纪的财富之窗;你制定规范,就成了21世纪的业界翘楚。(作文《规范,为市场保驾护航》)

上述两个结尾都运用了呼告的方法,读起来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让人觉得恰到好处。呼告就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吁,是主观情感和说理巧妙融合的艺术。简短而有力的呼告可以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发出号召,提出建议,是竖立豹尾的首选技法。

五、闲笔不闲,余味无穷

大方之家写文章总是不拘一格,于无声处藏惊雷,例如:

例1: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欧阳修《秋声赋》)

例2: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傳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这两个结尾都隐藏了作者的真实情绪和想法,用看似闲笔的手法,轻描淡写地结尾。这样结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高明之至,让人读后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今名家常说的“藏”的艺术。

优秀作文

不随黄叶舞秋风

◎冯晨晟

秋风呼啸,枫叶飘落,仿佛一瞬间,枫林中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枝。不,那儿还有一簇,闪着微光。

即使天气寒冷,风萧瑟,大雁依旧会飞向目的地;即使水流再大、再急,逆流而上的小舟依旧会到达上游的终点;即使沙漠再干旱、再炎热,骆驼依旧会穿越沙海……只因它们眼中有光芒、心中有目标。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我仿佛看见屈原驻足江边,凝望江水。即使心中无数次想起渔夫对他说的话,他依旧放弃了原本繁华的人生,我行我素。他从未因外界的负面声音而放弃去争取向楚王提议的机会。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他宁愿“葬于江鱼之腹”,也不愿“受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尘埃”。但他的提议却不被认可,他甚至遭受陷害,最后投身江中,以示清白。他并没有像黄叶一般,随着秋风舞动。

这样“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品质,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或许是腐朽的,不明智的。然而屈原就这样坚持自我,即便就此牺牲,也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气节与豪情。

外界的声音无法撼动你。爱迪生花费十年时间去研制蓄电池。外界的质疑与现实的失败,无疑对他是致命的打击。但他依然无视外界的“反对”,坦然接受失败,继续探寻“蓄电池之路”,最后被人们授予“发明大王”的美誉,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坚定。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勿忘在莒、坚忍不拔的“恐龙达人”邢立达。他不停地在恐龙时代的缝隙中穿梭。即便自己从未选择古生物学依旧不放弃研究恐龙的初心。还有“声入人心”的边江。因为他最初的单薄稚嫩的声音,他不知道遭受了多少质疑,但他不曾畏惧。他屏蔽一切声音,在日夜的揣摩与练习中,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狠狠打击了质疑的声音。他们从未在外界的喧闹中迷失自我,从未在世事的长河中随波逐流,从未在秋风来临之际,飘落地面。

秋风依旧呼啸着,不随黄叶舞秋风,眼里有目标,心中有方向。

【作者系浙江省义乌市第六中学高二4班学生,指导老师:李新地】

点评

文章标题新颖,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严密而富有文采。开头两段由自然现象入手,自然亲切。在使用屈原的例证时作者变换了角度,称赞屈原“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品质,让人耳目一新。爱迪生和恐龙达人的例证也恰到好处。尤其是结尾,描述性文字,感性十足;点题之笔,升华观点;最后17个字,有力度,有高度。

猜你喜欢
黄叶秋风作文
黄叶奇遇记
《飞鸟集》节选
秋风
绿叶与黄叶
秋风吹
叶落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