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早期流行音乐
——以周璇为例

2021-07-12 22:30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周璇流行歌曲唱法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金嗓子”周璇,其名字已经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歌坛盛景的独特符号,她的作品《四季歌》《天涯歌女》等曾经轰动一时,时至今日仍然广为流传,历久弥新,其温柔细小的歌唱风格,演绎出老上海的风情与声色,她短暂却灿烂的一生,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周璇为例,结合社会语境中的文化分析,从演唱特点、歌曲的艺术特色方面,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力求进一步挖掘中国早期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相影响、互动发展的历史规律。

一、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多元文化背景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正是周璇在乐坛的黄金时期。由于租界的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聚集租界,复杂而又丰富的外来文化充斥在这里。作为一个地理和文化空间,租界对近代上海城市的影响至深,无论政治、经济、社会还是文化,无论城市结构还是功能,无论行为方式还是社会心理,租界的影响都渗透其中,租界文化也具有了鲜明的殖民性、混合性、近代性。

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开始改变传统封建思想,逐渐接纳外来文化。再随舞厅、电影院、唱片等文化产品的兴起,上海都市娱乐业迎来了鼎盛的时代,洋人乐队和菲律宾乐手活跃在百乐门及各大舞厅,多元化的音乐背景成了早期中国流行音乐的重要特点。

作为这一时期中国流行乐坛的代表人物,周璇的歌曲较传统音乐大有不同,无论是唱法,还是歌曲的写作特点,都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她的流行歌曲如同一面时代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反映了外来殖民文化疯狂入侵下中国流行乐坛的多元化,也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下中国各个阶层人民的真实面貌。

二、流行歌曲演唱特点

“金嗓子”周璇之所以能被冠以美名、风靡中国早期流行乐坛,与其独特的轻声唱法不无关系。据百代公司的老编辑朱钟华曾说,周璇本身的声音是在音量有一定的不足的,所以为了不影响效果,必须借助扩音设备,否则观众将无法进行欣赏,且经过了话筒的处理,她的声音得到了很好的加持。同行演员舒适也曾给出同样的评价。

其实这种唱法是气声唱法,最早是美国著名歌星平·克劳斯贝于四十年代率先把话筒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加以运用到通俗歌曲的演唱中,进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轻声唱腔。正好当时麦克风技术在中国刚刚兴起,周璇便充分利用了麦克风的扩音,成为中国气声唱法的鼻祖。扩音设备的好处在于,歌手不必在演唱的时候特殊对音量进行控制,可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细节部分的处理上,甚至可以在话筒前仅仅发出微弱的声音,借此将自己内心与歌曲中蕴含的细腻情感进行表达,能够出现娓娓道来,缓缓叙说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帮助观众捕捉歌手给出的细节处理,例如一声叹息一个停顿等。周璇在话筒设备的帮助下,能够将声音进行气声处理,为观众营造温馨甜美的聆听环境。著名作曲家陈钢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周璇,评价她的声音很特别,像是有人在耳边细语,尽管听起来并不惊艳,但细细品味,能够发现她歌曲中蕴含的深深的情感,那是一份朴实而深沉的情感。周璇利用这种会话式的演唱技巧,再结合传统民族声乐的韵味,使她的歌声,初闻倍感甜美,让人心头一颤,再次回味,能发现其中感情流畅,温柔细腻,仿佛友人在旁。这种“轻柔甜”演唱风格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风靡一时,日后又被邓丽君、林忆莲以及当代歌手周深等继承发扬,在中国流行音乐作品中广泛应用。

三、流行歌曲的艺术特色

(一)歌词内容方面

上海开埠后,来沪的外侨常举办舞会作为社交活动,歌舞厅在上海掀起热潮。同时期,美国的爵士音乐以及在各大影片中的配乐逐渐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土地上进行酝酿,又与买办资产阶级等进行不断磨合交融,发展方向逐渐出现了偏离,呈现出不健康的发展趋势。由于这些音乐的歌词内容里宣扬着“今朝有酒今朝醉”“天翻地覆君莫管”的颓靡思想,因此,这类音乐皆被冠以“黄色音乐”的低俗称号,与革命的“红色歌曲”相对峙。然而,由于唱片、影片等方式将这些歌曲广泛传播,这类思想颓废、逃避现实、宣扬爱情的歌曲很快便流行起来,并在当时风靡一时。

1946年,《长相思》上映,周璇在其中尽展歌喉,其中《夜上海》这首歌曲在其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一段,“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尽管歌曲充满着迷幻色彩,但歌词却是当时上海景色的真实描绘,夜里的上海,确是一番迷人景象,色彩与歌声交相辉映,人们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受到刺激,只愿沉醉在其中,不醉不归。这是当时的人们对于旧世界不满情绪的宣泄,而另一方面,歌曲积极欢快的一面又表现了对新生活、新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周璇十余年来的众多作品中,除了这类歌曲之外,还有一大部分反映动乱时代人们生活状态的歌曲。

1941年,在电影《恼人春色》中,周璇演唱的《钟山春》中唱到,“大家努力向前程,看草色青青,听江涛声声,起来共燃起大地的光明”,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以及对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念。

1943年上映的电影《渔家女》中周璇演唱的《渔家女》《何处是尽头》等歌曲,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斥责了日本侵略者,正如《疯狂世界》的歌词,“鸟儿此次不许唱,花儿从此不许开,我不要这疯狂的世界”,表达了贫苦百姓对战争的厌恶与渴望战争结束的愿望。

(二)歌曲风格方面

周璇所唱的歌曲,大多来自民间小调,却融入了大量的西方音乐元素,别有一番风味。实际上,早些年以前的艺术界并没有为民歌小调没留有较多的发展空间,很多类似歌曲并不曾在正式场合进行大规模展示,人们只会在街头小巷等不起眼的地方偶然撞到。不过之后作曲家创作出了大量的民歌题材的流行歌曲,这些歌曲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间小调和曲艺风格,同时在编曲中加入流行音乐元素或用爵士乐队进行伴奏,使得当时的流行音乐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来》,出自作曲家刘雪庵的一首即兴歌曲,运用了探戈舞曲的节奏,速度缓慢但流动感强,一经发行,便成了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再如1940年周璇演唱的电影《西厢记》的插曲《月圆花好》,配器上以西方乐队的形式呈现,节奏和伴奏乐器声部的旋律线上,颇有美国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的味道。同时,周璇的唱腔还具有民间小调的特色。这首作品是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汇后的良好产物,是文化多样性的极佳表现。

四、周璇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

中国早期流行音乐是社会文化特殊时期的产物,更是一种深入大众心灵的艺术。周璇的作品传唱度高,艺术性强,从内容到形式上无疑对流行音乐作出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她开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歌唱风格。周璇受到人们的关注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声音设备的重要性。很多同时代的歌手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同时这样的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传扬,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的歌曲是一个划时代的存在。后来的邓丽君也受周璇歌声的启发,她曾多次对周璇的歌曲进行翻唱,也收到了良好的反响。她的整体风格与周璇也十分相似,歌声婉转轻盈,同时结合了自己固有的特点,呈现了具有自己风格的新歌曲,再次创造了不同的经典。费玉清也是这样风格的代表人物,他虽为男声,但清新脱俗,是这一风格的进一步创新,他也在发展过程中多次翻唱了周璇的作品。周璇曾演绎了二百余首流行歌曲,其中《何日君再来》《夜上海》《四季歌》《天涯歌女》等至今仍被人们传唱,是不朽的经典。这些流行歌曲继承发展了传统音乐,流露出了中国文化的情调,同时也结合了西方流行音乐的特色,余音袅袅,广为传唱。

五、结语

尽管艺术家不能永久停留于世上,但艺术永远年轻。周璇细润甜美的歌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回音,其作品真实的歌词内容、中西融合的歌曲风格,以及她本人轻声唱法、民族音调的精彩演绎,不仅折射出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和独特境遇,也揭示了流行音乐更加深层的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在新的时代她的作品同样给予人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周璇流行歌曲唱法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敬德出山
左手右手一起抓
“金嗓子”周璇:绚烂中的凄凉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民国四大美女之“金嗓子”周璇
一生周旋于爱与悲伤之间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