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雷达和视频智能分析平台承担海港口岸锚地监管可行性探究

2021-07-12 07:45刘用峰唐骏敏
科技视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锚地雷达船舶

刘用峰 翁 文 唐骏敏

(中华人民共和国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福建 莆田 351100)

1 锚地船舶管控形势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海洋经济全球布局观,主动适应并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力,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1.1 当前海港口岸锚地管控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政治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台海、南海局势更加复杂严峻, 随着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新征程, 境内外敌对势力捣乱和破坏活动势必加剧。 锚地由于远离口岸前沿,监管有一定困难,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近年来,全国查获海上非法搭靠、非法过驳、船舶非法使用多个AIS 设备等锚地违法违规案件,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投机钻营,不择手段,利用锚地进行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疫情防控和社会面管控带来风险,锚地管控仍需引起重视。

1.2 常见锚地管控手段分析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仍然处于高压态势,如对停泊锚地的可疑船舶进行登轮检查等勤务,必然增加我检查人员的受染风险, 且由于受锚地地理位置特殊、现有装备资源相对落后、警力不足、技术手段缺乏等因素影响,加之现阶段疫情防控时间长,锚地船舶监管难度较大,成为边检机关监管的盲区。

(1)视频监控存在盲区。 现阶段对锚地船舶主要依托船舶代理向我边检机关报告船舶相关动态,除在极少有条件的海上岛屿建设高清监控外,无法实现对船舶进行实时视频监控。 如遇船舶发生紧急情况或者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 将难以第一时间获悉和掌握,视频监控手段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常见信息化核查手段孤立缺失。 日常工作中,边检机关核查船舶航行轨迹,主要依托船讯网、船队在线、海事部门VTS 系统等平台,辅助船舶航行日志查询等方式进行调查。 该调查方式的前提是船舶的AIS 信号正常。但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船舶在从事违法犯罪的过程中都会暂时关闭AIS 或是更换AIS,导致无法监控到船舶的航行轨迹,存在证据链不够完整的问题。

(3)锚地巡查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非法入境人员多为入海口或外锚地离船乘小艇避开边防检查私自登陆,如果出现船舶非法搭靠外轮、进入锚地的外轮未按规定申报等违法违规问题,我边检机关现阶段依托海事巡逻艇等船艇,开展锚地巡查勤务,勤务过程较为缓慢, 较难以实现对锚地船舶的全时段监管,可能存在漏管失控现象。

2 海上雷达和视频智能分析平台承担海港口岸锚地监管的优势

海上雷达和视频智能分析平台是由中国铁塔公司搭建的,该平台以雷达、光电、AIS 为主要传感器,主动探测水面各种移动和固定的中、 小型目标, 融合AIS信号形成海上目标分布态势,通过目标筛选、跟踪、区域警戒、光电联动等方式,对特定区域和特定类型的海上船舶进行24 小时实时监控、报警、记录。

2.1 海洋环境全目标探测

该平台在福建沿海建有39 座小目标雷达+超远红外摄像站, 雷达设备可对近海55.56~92.6 km 海面目标覆盖,超远红外摄像可探测距离为8~15 km,实现对覆盖范围内目标的探测、跟踪、识别、处理,形成了以雷达数据为基础的海洋目标大数据;雷达探测不依赖于AIS、北斗等被动探测手段,通过雷达站信号处理系统能够得到目标的位置、速度、航向等信息,多个站点联网能够现实海面目标实时态势。

2.2 多信息融合分析目标轨迹

系统可对雷达、 光电、AIS、GPS 等多类型主动和被动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和分析,其结果使目标具备了统一的航迹标识,能区分目标的探测、识别来源,将融合后的信息显示在电子海图上。 同时通过目标的运行轨迹、所处位置、航向航速等系统能够判断其作业类型和当前状态,能主动识别渔船单拖、双拖、航行、抛锚、非法采砂、机动小渔船等目标。

2.3 雷达光电一体化综合识别

平台配备了高精度红外光电跟踪设备,对于特定关注目标可通过雷达联动光电进行实时跟踪识别,对目标作业类型和行为进行二次判断。 光电视频能够测量并显示目标长度等信息(误差10%以内);雷达引导光电全自动录取、全目标融合显示、分屏显示、自动值班等功能。

3 海上雷达和视频智能分析平台承担海港口岸锚地监管可行性探究

边检机关利用海上雷达和视频智能分析平台,通过对重点区域自动值班、光电拍照取证、回放运动轨迹等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处理,实现对海上船舶和海上目标的主动监控,为海上疫情防控、违法行为分析、现场执法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1 可对在港船舶全方位监管

目前,海上雷达和视频智能分析平台已在福建海域建设完成39 座雷达站, 可实现对覆盖范围内目标的探测、跟踪、识别、处理,初步形成了覆盖近海的雷达观测网,对在港船舶的外舷监控,采用对岸雷达基站反推探测的原理,从而弥补边检机关对在港船舶外舷监管死角的不足。

3.2 可有效解决海上非法搭靠、非法过驳等难点问题

近年来,我省沿海口岸发现多起海上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行为。 特别是今年以来,许多疫情严重的国家航班停运,海外华人归国心切,犯罪分子利用海上监控不全面的缺陷,采用在锚地海上过驳等方式进行偷渡等违法犯罪活动。 针对此类问题,海上雷达和视频智能分析系统运用雷达自动跟踪探测技术,可以实现对近海进行全面管控, 利用先跟踪后探测算法(TBD)、海波分析与统计模型、目标特征匹配等技术手段,自动分析近海海域内商渔船距离,是否存在非法搭靠、非法过驳的现象。 一旦发现可疑问题,系统自动触发报警并利用远程监控捕捉画面,固定证据,从而实现口岸、海域零死角、全方位覆盖。

3.3 有效发现船舶故意关闭、 非法使用多个AIS 设备问题

海上雷达和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则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采取雷达+雷达、雷达+AIS+其他传感器等方式,对所属海域内所有船舶进行全时段定位跟踪取证,确保在船舶AIS 信号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也能完整的固定证据。 同时,可通过查询船舶历史记录,发现船舶是否存在多个AIS, 是否存在变换AIS 航行等现象,从而发现船舶擅自出入境、未按规定路线行驶等违法线索。

3.4 可实现出入境(港)船舶自动甄别报警

通过建设覆盖莆田锚地的综合雷达监控系统,根据申报信息判定我方船舶、黑名单、白名单等类别并划定电子围栏,所有进入锚地的船舶系统自动进行数据分析,涉外船舶未经允许离开锚地,或者其他船舶未经许可进入锚地,均会触发周界报警,实现对所属锚地的有效监管,堵塞监管漏洞。

3.5 可应用于特定区域船舶管控及情报收集

驶入对外开放口岸以外地区的船舶,可在对外开放口岸以外地区划定报警围栏,可对电子围栏报警条件进行设置(如:禁止船舶长度大于30 m 的船舶进入、驶出)。 研判违法犯罪多发海域,可根据已掌握或者提供的海域、区域、时间或者船舶级别(CLASS A/B)进行自动比对筛查。

3.6 可完善对海上违法犯罪全链条打击

海上雷达和视频智能分析系统通过设定相关算法进行大数据碰撞比对,发现可疑线索后可第一时间弹框报警并锁定目标,即时联动远程高清监控进行画面搜索、固定证据,迅速派出无人机精准固定证据并高空喊话, 实现对海上违法行为的 “三层递进式查缉”。 值班民警接到警情快速出警,系统远程实时记录海面现场处置情况,自动存档备查,进一步完善对海上违法行为全过程记录、全链条打击。

猜你喜欢
锚地雷达船舶
有雷达
长江江苏段港口锚地现状及发展建议
天津港船舶定线制与优化锚地规划的思考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六、七、八号锚地启用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六、七、八号锚地启用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雷达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