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7-12 03:29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476400周慧琴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附表菌群杆菌

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476400)周慧琴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为消化内科常见病,具有病情凶险、病变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流行病学显示,其病死率约为20%~30%,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营养支持为改善SAP患者代谢状态的重要手段,但以何种方式实施营养支持仍是目前重点探讨问题。生态免疫营养学概念是由外国学者提出,动物试验表明,其可显著增强SAP动物模型免疫功能[2]。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干预对机体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我院SAP患者94例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我院94例SAP患者,其中47例接受常规肠内营养(常规组),47例采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干预(实验组)。常规组女20例,男27例,年龄24~63岁,平均(43.28±9.54)岁;实验组女18例,男29例,年龄25~64岁,平均(44.35±9.46)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①纳入标准:经腹部CT、尿淀粉酶、血常规检查证实为SAP,符合《浙江省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专家共识》[3]标准;存在恶心呕吐、上腹痛、肠鸣音减弱现象;发病至入院时间≤48h。②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其他胰腺疾病、慢性炎症性病、恶性肿瘤;合并胃肠道动力障碍、肠内营养禁忌证;合并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胃肠减压、禁食、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抗休克、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等基础治疗;胃镜下置入鼻空肠喂养管,发病3d内开始肠内营养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胃肠功能恢复后,短肽型营养制剂经鼻空肠管持续滴注,至正常经口进食恢复。实验组采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干预,水溶性膳食纤维、微生态制剂加入常规营养液,微生态制剂含有益生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谷氨酰胺粉剂、三联活菌制剂(双歧杆菌、肠球菌、嗜酸乳杆菌),100ml/次,3次/d。两组均持续干预7d。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体征、症状消失,肝功能、尿淀粉酶、血等指标正常为显效;临床体征、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尿淀粉酶、血等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为无效。有效、显效计入总有效。

1.5 观察指标 ①疗效。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取粪便1g,稀释8~10倍,接种至培养基,37℃恒温培养1~3d,以平板菌落数计数粪便细菌数。③取2ml外周血,离心处理,取上清液,以免疫检测仪(美国,Array 360)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9 3.6 2%(44/47)较常规组的76.60%(36/44)高,差异显著(P<0.05)。

2.2 肠道菌群 治疗后实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常规组多,肠杆菌数量较常规组少,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s,ln/g)

附表1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s,ln/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n 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 肠杆菌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7 3.02±0.43 4.37±0.85a 5.23±0.96 7.48±1.03a 8.57±0.76 6.15±0.47a常规组 47 3.15±0.56 3.52±0.64a 5.08±0.89 6.12±0.95a 8.49±0.82 7.23±0.64a t 1.262 5.477 0.786 6.654 0.491 9.325 P 0.210 <0.001 0.434 <0.001 0.625 <0.001

2.3 免疫功能 治疗后实验组IgA、IgM、IgG水平较常规组高(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s,g/L)

附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s,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n IgA IgM Ig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7 2.61±0.53 3.24±0.76a 1.30±0.11 2.25±0.31a 9.37±0.95 21.38±2.54a常规组 47 2.52±0.48 2.89±0.58a 1.32±0.15 1.75±0.23a 9.69±1.02 13.59±1.67a t 0.863 2.510 0.737 8.880 1.574 17.569 P 0.390 0.014 0.463 <0.001 0.119 <0.001

3 讨论

SAP患者分解代谢较高,对体内热量、蛋白质需求量较正常人多,若无合理、科学的营养支持,可导致免疫功能、肠道黏膜屏障进一步损害,造成细菌移位,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增强病死率。因此临床应及时选择科学营养支持方案,以调节机体营养状态,增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

营养支持SAP治疗重要环节,其中肠内营养有利于化解高代谢状态,改善营养状况,且能减少炎症介质释放,调节肠道菌群移位、失衡,继而可促进肠道动力功能、吸收功能恢复,控制病情进展。路建荣等[4]研究指出,SAP患者接受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可有效调节营养状况,改善免疫水平,减少不良预后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93.62%高于常规组的76.60%,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血清IgA、IgM、IgG水平高于常规组,肠杆菌数量低于常规组(P<0.05),可见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干预可调节SAP患者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治疗效果。分析原因在于本研究所用免疫微生态制剂含有益生菌、精氨酸、谷氨酰胺等特殊营养素,其中谷氨酰胺可提供充足营养物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而益生菌可补充肠道菌群,拮抗致病菌增殖,刺激免疫反应,降低毒素含量,减轻脏器损伤。此外临床实验表明,应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经不同机制共同保护肠黏膜屏障,防治肠道菌群失衡,增强机体免疫,减轻炎症反应,降低SAP感染风险[5]。因此,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干预应用于SAP患者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改善免疫功能,增强疗效。

综上所述,SAP患者接受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干预效果确切,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功能。

猜你喜欢
附表菌群杆菌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从痰、虚、郁角度调节肥胖患者的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附表6 2021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2021 年1 月1 日—2021 年2 月28 日)
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作用及其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