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洛尔与胺碘酮在治疗重症患者快速心律失常时对血流动力学的调节作用

2021-07-12 03:29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410004周葵花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艾司胺碘酮洛尔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410004)周葵花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内科中属于比较常见一类疾病,心率起源部位、心博频率表和节律以及冲动传导中的任何一项出现异常都可称之为心律失常。通常心脏在正常情况下,会按照一定的节律、频率进行规律性的运动;若是心脏跳动失去原有规律,那么便被称为心律失常[1]。目前,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发作频率,将心律失常分为2种类型:①快速性心律失常;②患慢性心律失常。可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将心律失常分为3种类型:①良性心律失常;②潜在恶性心律失常;③恶性心律失常。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比较多,例如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病、药物中毒、酸碱平衡失调等。对于重症心律失常患者来讲,疾病发生后,若未及时采取有效且正确的治疗措施,不仅会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还可诱发心源性猝死,从而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本文主要将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80例重症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艾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后,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析,为临床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段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研究对象为重症快速心律失常患者(n=80),根据不同的治疗药物进行分组,对照组(n=40,采用胺碘酮治疗),男女占比分别为57.50%(23/40)、42.50%(17/40);年龄范围在35岁~80岁,平均(48.32±2.67)岁。观察组(n=40,采用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治疗),男女占比分别为62.50%(25/40)、37.50%(15/40);年龄范围在37岁~81岁,平均(48.34±2.6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占比、平均年龄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均对本研究周期签订同意书;②均符合重症心律失常相关诊断标准[3];③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④临床资料完整者;⑤无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沟通障碍者。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②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障碍者;③合并心动过缓者;④合并室性传导阻滞者;⑤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⑥合并窦性心动过缓者;⑦妊娠期女性或哺乳期女性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每次服用200mg,1日3次;持续治疗7天;然后将药物剂量调整为每次服用0.4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艾司洛尔治疗:静脉注射负荷量为0.5mg/kg/min,约1min注射完毕;随后静脉点滴维持量,从0.05mg/kg/min开始,4min后若疗效理想则继续维持;若疗效不佳可重复给予负荷量,并将维持量以0.05mg/kg/min的幅度递增;维持量最大可加至0.3mg/mg/kg/min。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估:①经治疗后,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与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均消失,且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心率<90次/min,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为正常,为显效;②经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与治疗前比较,减少幅度≥80%,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与治疗前比较,减少幅度<90%,且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减缓>20%,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为显著缓解,为有效;③经治疗后,患者病情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2)统计两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乏力的例数。(3)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采用颅多普勒TC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含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录入至Excel 2010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卡方(x2)检验。P评定检验结果,P>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 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36/40),对照组为72.50%(2 9/4 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00%(14/40),差异显著(P<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附表。

附表 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s)

附表 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s)

指标 时间 观察组(n=40)对照组(n=40) t P高切全血黏度(mPa.s)治疗前 8.68±1.69 8.69±1.70 0.026 0.979治疗后 6.24±1.28 7.35±1.43 3.658 0.001 t 7.279 3.815 P 0.000 0.003低切全血黏度(mPa.s)治疗前 11.62±2.57 11.63±2.55 0.017 0.986治疗后 7.30±1.39 8.69±1.67 4.046 0.000 t 9.351 6.100 P 0.000 0.000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5.82±1.14 5.80±1.12 0.079 0.937治疗后 3.07±0.65 3.87±0.74 4.835 0.000 t 13.254 9.093 P 0.000 0.000

3 讨论

心律失常主要是因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是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从而使激动传导缓慢、阻滞或是经异常通道传导所引起的病症,属于一种由心脏活动起源、传导障碍造成的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异常的一类疾病。心律失常可以单独发病,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并发,若是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持续性的累及患者的心脏,引发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直接死亡。目前,临床上在治疗心律失常患者时,以迅速控制心律失常、减轻症状与改善心功能,以及降低不良反应事件为主。

本研究结果2.1中,观察组采用艾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张佰亿[4]学者的研究中,选取了96例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发分为对照组(n=48,采用胺碘酮治疗)与观察组(n=48,采用艾司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80%,对照组为77.1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与本研究结果一致(P<0.05)。其原因分析为:胺碘酮属于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就是用于各种心律失常,主要是对不同时间段不同的动作电位进行作用,从而起到抑制心肌纤维快速通道中的钠离子流动,进而降低心肌纤维的传导速度,抑制钾通道,以此来实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艾司洛尔属于一种β1受体阻滞剂,患者应用后可通过利用肾上腺素来降低患者的交感神经,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产生。若是将二者联合应用则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本研究结果2.2中,观察组采用艾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于胺碘酮存在的潜在毒性比半衰期药物更为严重,可能会对患者的肝功能等造成一定的影响,艾司洛尔具有起效速度快、半衰期短等特点,由此表明二者联合应用治疗重症心律患者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2.3中,观察组采用艾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原因分析为:患者服用胺碘酮后,可以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从而快速地控制患者的病症,同时还能稳定心室结构,可有效的降低死亡率;艾司洛尔可以通过抗儿茶酚胺的作用,来提高患者心律失常的阈值,从而降低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若是二者联合应用则能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5]。

综上所述,重症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艾司洛尔与胺碘酮进行治疗,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但二者联合治疗效果更佳,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且不良反应小,安全系数高,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艾司胺碘酮洛尔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临床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拉贝洛尔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普萘洛尔修复即刻消退产生的二次创伤*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不同剂量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