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路径研究

2021-07-13 02:38
大众文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乡愁农民农村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绍兴 311800)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们在平常衣食住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反映物质层面的文化,也可以包括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制度层面的文化,同时,文化也包括渗透在物质和制度文化中的较高层次的文化。文化实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文化作为发源于耕种劳作的文化,也是通过三个层次的文化凸显出来的,尤其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农村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的,如何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一、以“五位一体”布局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重视农村政治、经济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

农村文化渗透于农村政治、经济建设之中。

从农村政治层面而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的领导集体。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去带动乡风文明建设。在农村搞文化建设更加需要关注方式方法,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主体就是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实事求是,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从而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从农村经济层面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联系而言,重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民的精神建设,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脱贫致富的重大内容之一。“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教育问题”。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要重视教育对于提升农民精神面貌的问题,使农民自身有志气,脱贫攻坚工作也更能从农民的骨子里打赢。

(二)重视农村社会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

文化同时也是渗透在社会建设之中。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标志。文明乡风能够培育农民良好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民,也会将其转化成内在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式,融入农村社会建设中。

乡贤文化在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新的历史时期,乡贤的内涵可能改变,但是其发挥的道德引领作用是值得借鉴的。“新乡贤文化”内在的积极意义和传统价值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及。新时期乡贤文化已经蕴藏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新农村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新乡贤作为农村中受村民尊敬群体,是可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力量。新乡贤可以依托其文化根底,发挥道德的软力量,从而解决村内问题,为修复乡村记忆,聚拢乡愁文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家风是家庭文化在家族成员身上体现出来的具有家族特征的文化,良好的家风能够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乡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的发源地,一贯是耕读传家,重视家风建设。而良好的家风相汇成优质民风,优质的民风培育优质国民,在农村重视家风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注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统一

农村文化与农村生态是一种高度统一的关系。乡愁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意境与精神内涵,也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蕴。乡愁与山山水水是密不可分的。美丽乡村不仅是农村环境美,更是农民文化美。

乡村振兴要注意农民精神风貌,不能只强调农民的口袋里有多少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现代人乡愁的承载地,农村恰好寄托了这种思绪。近年来,浙江持续实施“千万工程”,“千万工程”是一项旨在农村居住环境的大行动,打造一种新形式的美丽乡村,与时俱进的推动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风貌。

二、以人文情怀引导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要强调人文情怀。在农村内部,以文化人,从而增强农民自信心;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以乡情凝聚人,从让城市理解农村。

(一)以文化人,增强农民自信

把好人才关,念好人才经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农村发展的核心和归宿都是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是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人自身价值提高的过程。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农民自身价值与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乡村振兴如果只是简单改变了农村外在却忽视了农民内在,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农村文化建设只能在一个较低层次进行。农村发展过程中,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才能够建设新农村新农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用现代的文明与理念与武装农民、提高农民,努力使农民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从而发挥新型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这样的农村建设才能够激发新的活力,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够达到应有期待值。

农村文化建设最突出的展现就是人,主要表现为农民精神风貌。现下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处于一种较为落后的状态。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公民意识较为淡薄,不良嗜好和习俗一时难以改观,农民精神匮乏难免造成农村发展的阻力。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向上的风貌会为“三农”建设注入强大的力量元素,因此要注意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扬,以家庭为单位强化农民的道德意识,使农民焕发崭新的精神风貌。

培育新型“三农”工作队伍带领农村进行文化建设。“三农”问题关乎国本,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解决“三农”问题时,要注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农村发展里面,农民是农村主体,农民智慧的发挥是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形成一支结合农村实际,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去带领农民进行文化建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乡情凝聚人,让城市理解农村

城市和农村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工业革命之后,承载不同功能的城乡开始产生贫富分化,乡村价值以一种狭隘的经济主义价值被评判,就算是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农民也难免陷入“乡巴佬”的尴尬境地。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2月28日在《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8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我国农村还有常住人口5.64亿人,农村户籍人口大约7.9亿左右。这将近8亿农民赖以生存的农村依然需要城市的理解与帮助,从而实现“人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如何让城市更好地理解农村,用乡情凝聚人心,留住乡愁是最好回答。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批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的居民离开农村,乡愁开始变得越来越淡。“乡愁”不单单是一种游子思乡的情感,还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城市中找不到归属感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精神意涵和文化意境。“乡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的情感积淀,是一种精神追求与文化情感,是城市反哺农村不可忽视的方面。乡愁的背后是传承乡土文明建设,实现乡村乡土文化美。“新型城镇化”实际上更是强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国城市文明和文化发展,绝对不能离开乡村。现今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追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愈发重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愁”的根,是农村文化建设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三、以民族传统维系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农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中华民族灿烂的农耕文明创造了古代中国一次次繁盛,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保留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它们大多散落在各地的农村,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化建设又会对其存在造成威胁,如何继承这些延续下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又一关键。

(一)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

耕读文明是中国农村文化的本质展现,传递着大量的人文、历史知识。城镇化的发展对农耕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但农耕文明一直影响国人的观念和习俗。

农村固有的旧习陋习以及封建迷信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提就是要改变农村落后的风俗。现今农村依然存在诸多不合时宜的消极落后因素。移风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切不可让农民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

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传承村落文化也承载了一份新的历史责任的使命感。保护和建设村落文化为乡愁寻求了一个栖息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乡土文明是在农耕社会中积淀和诞生的村落文化的综合体。传承村落文化是保持乡土文明、增强村落文化自觉的重要方式。村落文化是一个村庄在长期历史和地域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情感的文化,承载着家族和氏族的变迁史,还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很大程度上根植于村落文化。

(二)振兴传统文化的生命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的根脉所在,蕴含着华夏儿女最深厚的精神追寻,饱含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发源地。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对传统文化最精准的概括,这六个方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公民道德应当继承发扬的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提升现代农民道德素质的内在力量。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就是一张向外界宣传的明信片,把握地方文化闪光点从而推动地方“走出去”是振兴传统文化生命家园的活力源泉。乡村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发挥地方文化闪光点,挖掘地方文化内生动力是关键。

人在文化的守正创新中地位重要,农村传统文化的延续要依靠一代一代人的传播,这也是工匠精神在现代被提出的意义所在。但是在许多地区,民间传统逐渐消失,许多传统艺术和风俗习惯已经被遗弃或者渐渐被同化,还有一些村落建筑和文化遗产由于没有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一直被破坏。农民对自己的文化有认同,外界对农民的文化有尊崇,农民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承担文化传承的重担,内外双重作用下才能够真正提升农村传统文化软实力。

农村文化建设立足“三农”又跳出“三农”,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与农村社会相互促进,与农村生态高度统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必须重视人文情怀,强调以文化人,以乡情凝聚人,重视农民的自由全面解放,尤其是作为“文化的人”的精神层面的解放,

注释:

①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②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

③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⑥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12月31日,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8_1623595.html,2019年3月14日.

⑦《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1月20日,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4/zywj/,2019年3月1日.

⑧《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2014年7月29,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29/c40531-25360483.html,2019年3月17日.

猜你喜欢
乡愁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农民
回头一望是乡愁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