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文化体验式纪录片的题材与叙事

2021-07-14 12:20马臻宇张薇
电影评介 2021年1期
关键词:浪潮滑板潮流

马臻宇 张薇

2019年11月28日,由腾讯视频出品,企鹅影视和异视异色联合制作的潮流文化体验式纪录片《我们的浪潮》在腾讯视频播出。该片通过《来自街头》《美妆美幻》《从头开始》《愈夜愈潮》四个板块的潮流记录,滑板球鞋、潮牌服饰、美妆美发、偶像市场、狂欢派对等或许日常或许神秘的领域散发出别样光彩,而马伯骞、胡天祐、吴佳烨、刘柏辛、朱婧汐等潮流体验者的加入,更推动着作品并激发着观众对于新兴潮流范式及其间种种的探寻追问与理性思考。与此同时,街头文化、Grime音乐、雷鬼音乐、RASTA哲学、哥特妆容、拉瓦尼舞等极富地域特性、蕴含历史渊源的内容呈现,亦使得年轻的前线潮流与深度的文化逻辑紧密结合。至此,《我们的浪潮》中各种夺人眼球的、景观式的潮流风向不再仅是隶属于消费社会的货物与商品,更是驻守于特定圈层甚至是正在延续、拓展着圈层的核心与灵魂。因而,《我们的浪潮》虽以颇具惊奇效果的年轻潮流为表现题材,但并未停滞于此,借以“向前一步”的探本穷源以及“介入性”的叙事方法,个人与群体、浪潮与时代、圈子与文化之间命运般的关系和前所未有的包容在“潮流符号”的更迭变幻中生动浮现,从而印证着潮流的本真魅力。

一、以“潮流”为题材:审美新奇与多面景观狂欢

纵览近几年腾讯视频出品、参与制作的纪录片作品,强烈的用户思维、标志性的网感、精品化的制作使得一个个极富创新性的垂直题材牢牢地贴合了年轻人的审美主张,把握住了网络阵地的艺术脉搏。《决胜无人机》作为中国首部无人机竞速纪录片,作品将科技理性与人文情怀巧妙糅合,再融入热血与信念、远征与探险等元素,使其俨然成为一部空中版的“速度与激情”。《新国货》驻足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2.0时代,并由此出发,凭借人物、品牌、历史的串联,回溯百年国货的漫长发展与兴衰浮沉。综上,捕捉时代热点,站在社会前沿,从小切口出发,展现熟悉却又陌生的风趣故事并延展表达边界直至历史与人文、社会与时代的区域,是这些作品保障视觉新颖度、内涵深度以及艺术高度的创作方式,而《我们的浪潮》亦是如此。

《我们的浪潮》直接把视点转向“潮流”本身,将流转于中国、美国、英国、印度、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牙买加等国家,活跃于上海、伦敦、洛杉矶、纽约、东京、柏林、基辅、莫斯科、金斯顿等地区的时代潮流囊括在纪录作品的声画经纬之中。无疑,极具张力的地域跨度为该作品附着了跨文化的艺术色彩,使得观众足以享受多元文化纵情碰撞所激发的无限可能。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场景、情境、风情中张扬着年轻本色、本我态度、新鲜活力的潮流取向本身就具备着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性格标签”,当作为题材被运用于艺术作品中时,这一展呈对象所衍生的审美新奇足以释放强大的吸引力量,确保观众时刻怀揣着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借此引领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求贮藏于新事物表征之下的成长规律和文化暗涌。同时,纵然存在于球鞋市场、潮牌生意、滑板运动、变装文化、美妆文化等潮流领域的人、事、物给人以毋庸置疑的强烈新奇感,但这些潮流选择,譬如服饰、鞋履、美妆、发型、音乐、派对等,又因为饱含着几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味而与观众保持了适当的审美距离,摒弃了某些“猎奇”的因子,以确保观众足以接收到潮流信息和应有的观赏体验。

不难看出,《我们的浪潮》中的潮流文化虽然略有异于大众正实践的流行风尚,但其仍离不开人的参与、对文化的依傍和市场的搅弄。在经济飞速发展、地球村梦想渐成现实的今日,贸易交流、消费举措亦使其成为社会中的一道盛大景观,潮流的漫卷与物品的堆积成为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其间渗透的商业操作在作品中亦一览无余。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曾写道:“景观不歌唱人类及其武器的荣耀,它颂扬商品及其激情。每个商品都追随着自身的激情进行盲目的斗争,却不知不觉实现了某些超越他自身的东西”[1]。实际上,《我们的浪潮》虽着力刻画那些潮流内外更为深层、不可多见的内容,但却也丝毫不掩饰潮流本身且在当下尤其无法否认的商品属性,由此申发出的多面景观狂欢亦成为根植于题材且更为独特和大胆的“趣点”所在,而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反而成为潮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裹挟于“商品全球化”与“全球商品化”趋势之下的潮流不能免俗,也正因如此,这些十分多面的景观为来自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基于喜好、成于消费的交流场域和狂欢空间,而这一平时不易察觉或极易忽视的部分在《我们的浪潮》中则清晰可见。显然,当“潮流”与“消费”的关系浮出水面,以此为题所带来的悬浮感也恰到好处地被減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纪录作品应有的真实感。

在第一期《来自街头》中,音乐人马伯骞与职业滑手胡天祐寻觅了扎根在市井之中的街头文化。滑板球鞋、潮牌服饰等物品,就如同鲍德里亚曾预见的“洗衣机神话”那样,在当下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享乐、炫耀、占有等干扰因素正影响着潮流本身及其走向。毋庸置疑,消费的行为使得原本小众的街头文化范式正加速扩张其生存的版图,而街头智慧亦在此间诞生且疯狂生长,成为街头文化的另类组成部分。如片中所阐述的,在2019年的街头服饰交易中,二手交易已经占据80%。凭借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潮流的喜爱,需求量和供货量极不匹配等问题的出现,服饰、球鞋等潮人必备品的获取渠道、购买价格和价值属性亦发生着改变。同时,联名款、限量款、名人同款等强符号性标识的存在,更助推这些潮流货品超越了其物品性能本身,在售卖者、转卖者与购买者之间孵化出新形式的产业联动,并开拓出了令人咋舌的商业利润空间。其实,商业化的运作使得颇多“小众”正逐步走向“大众”,街头文化如此,作品中所展示的其他潮流亦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与趋势之下,对潮流本质的追溯和文化基因的复归便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是《我们的浪潮》透过浮光掠影最终想要抵达和诠释的部分。

二、凭“文化”而深入:圈层游戏与潮流历史溯源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写道:“艺术家必须保持冷静。他没有权利流露自己的情绪和偏好并将其强加给观众,任何情绪都要升华成奥林匹克选手那般的冷静状态”[2]。但是,这种静默旁观、隐匿情绪的诠释标准和表达方式,在正奔涌激荡着的前沿浪潮中以及其形成的艺术样式里显然并不适用。无疑,《我们的浪潮》中的每一种潮流艺术几乎都与年轻的无畏相勾连,与张扬着的态度相牵绊,与个性化的取向相纠缠,无论其诞生于何时,发展于何地,其所勾勒的样貌皆给人以一种肆意生长、尽情释放的感觉。正因如此,纵然球鞋、潮牌、滑板、美妆、美发以及雷鬼音乐、狂欢派对等已伴随时代大潮渐入大众视野,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或早已“飞人寻常百姓家”的艺术形式相比,其本质仍是“自萌”于某个群体或圈子中的特殊品。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小众化、特殊化的圈子游戏,才使得《我们的浪潮》中所展示的各类潮流有了独家专属的观赏人群,而对于站在圈层之外的人们而言,其也不失为一种尝鲜和了解更多信息的难得机遇。

其实,窄化接受圈层,精准铺设并深度挖掘垂直内容已逐步成为时下影视艺术吸引观众眼球、實现创新突围的不二法宝。纵览时下正热的综艺节目《中国新说唱》《潮流合伙人》《这!就是街舞》《这!就是铁甲》《青春有你》《乐队的夏天》《明日之子·乐团季》等极大地开拓了综艺娱乐的产业蓝海,这些将看点锁定在嘻哈、潮牌、机器人、选秀、摇滚乐队、流行乐团等新鲜事物上的网络综艺,其所收获的关注度和接踵而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证实了圈层文化以及其中伴有的未知与新奇所积聚的吸睛潜力,这些纷纷成为网络年轻受众甚至是大多数“Z世代”①用户乐于且急于接受的部分。同样,作为网络视频平台推出的纪录作品,《我们的浪潮》亦深谙创新制作思路,以潮流入题增加新颖感。《我们的浪潮》从潮流的视觉表征切入,虽并不遮掩其中消费行为的存在,但将重点放置于潮流艺术的先锋性所激起的波澜并旨在触及潮流深处文化性的部分,凭借着对文化根源和文化身份的探讨,再继续追溯和回顾起起伏伏的潮流历史脉络,以此解答潮流之所以成为潮流且永葆蓬勃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在《来自街头》一期中,滑板爱好者聚集在位于英国伦敦的著名滑板地标SOUTHBANK。在这里,无数滑板人拥有了释放自己的专属空间,滑板的爱好亦有了实践的领域,同时,与志同道合的人从陌生走向熟悉,以此汇聚成更为庞大的群体力量亦成为滑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面临场地缩小甚至推倒另建的危机,滑板人的积极协调和对滑板未来的希望,则有效凸显了“街头”这个没有屋顶的家对于滑板这类街头文化及滑板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此外,“街头就是生活,街头就是根”的中心阐释使得活跃于街头的潮流文化不再停滞于炫富式的购买潮牌服饰与名品球鞋,亦不局限于玩票式的街头摆拍,街头对于一种文化和一类群体的延续和生存所承载的意义才是终极指向。同样,第二期《美妆美幻》对于美妆事业的呈现,早已超越大众日常所理解的“变美”含义。借以精妙的化妆术,有一类群体挣脱了千人一面的束缚和必须恪守的规则,并拥有了让自我更为洒脱的保护面具,也因此,“做自己”不再成为一种空想或一句口号,夸张的妆容与急切表达的内心相呼应。通过体验者吴佳烨与Midnight Nightmare乐队成员Angel及其同伴的交流与相处,由一种妆容而引申出的相处模式推动着新的文化形式的产生。因为喜欢同样的东西或懂得接纳某些不同而聚集在一起的人,顺时顺势刺激了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以互联社区为平台的“趣缘文化”的出现。这些所谓的世界异类极度挑剔也急需理解,希望以“不同”证明自我价值更渴望因“相同”而获得群体保护,而变装、涂鸦、派对、夜店等略显极致的潮流则为长久被压抑、被禁锢、被忽视的荷尔蒙提供了一次尽情宣泄的机会和一个足够安全的场域,并推动建构着一个焕然一新的另一个“我”。

除却对潮流文化的探寻,对潮流历史的回溯亦是《我们的浪潮》最感染人心的部分。在《从头开始》这一期中,体验者刘柏辛带领观众了解了脏辫所氤氲的文化内涵及其辗转的发展历程。如作品中所解说的那般,从牙买加出发,经由美国流行文化市场发酵,牙买加独特的RASTA哲学和雷鬼音乐得以输出到世界各地,而脏辫便成为其中最重要的识别符号。发展至今,脏辫对于其植根的地域而言,早已脱离了“头发”或“发型”的简单定义,而转化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当然,消费市场的日渐繁盛,又促使脏辫更成为一种人人可以尝试的流行,更由此滋生出“文化挪用”的争议与误解。面对以上种种,了解历史、牢记历史的重要性随即涌现且毋需多言,而这也是编导透过一个个与脏辫有关的故事想要诉诸于观众的核心内容。即是说,知来处才懂归处的道理在看似轻狂和随意的潮流圈子中同样适用。因为文化范畴的参与,《我们的浪潮》中圈层游戏的规律和潮流历史被逐一挖掘,而“如何理解和定义潮流”“什么才是真正的潮流”“潮流的意义何在”等问题也被一一解答。潮流并非让人与众不同的附加品和装饰物,更不是昙花一现的卖点和噱头,其可以出于永不放弃的热爱,源自孤注一掷的勇敢,基于独树一帜的风格,生于不容折损的骄傲,当这些做到并坚持到极致,才能领略潮流的真谛和价值。

三、通过“介入”叙事:参与式记录与故事化表达

作为全球首部潮流文化体验式纪录片,除却“潮流”本身所持有的极佳看点和先天引力,“体验”亦成为《我们的浪潮》吸引、帮助观众解读潮流、深入潮流以至懂得潮流、尊重潮流的关键手段。有赖于“人”的“在场”以及“在场”[3]拍摄方法的运用,使得《我们的浪潮》极自然地走向了“介入”叙事的道路,与此而来的参与式记录与故事化表达更让这场潮流之旅新颖异常且感动常在。跟随着马伯骞、胡天祐、吴佳烨、刘柏辛、朱婧汐等几个在各领域和各行业有所经历、有所成就、有所感触的年轻体验者的目光与身影,观众游走在各个国家、多个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切身经历着一场忘我狂欢、一次彻夜派对、一种奇异妆容,与某些群体对话甚至彻夜谈心、感知多样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知晓潮流背后的信仰与坚持。正因此,《我们的浪潮》使得观众不再只是站立在潮流门外的旁观者,而间接成为各种潮流记录的参与者。此外,正是因为有“人”的“介入”,使得这场潮流的盛宴注定不再仅限于“画面+声音”的简单糅合,体验者生成风格迥异的体验画像,围绕着四个熟悉又陌生的主题,不同潮流、地域、场景以及人、事、物的切换与转变衍生出不同的人生故事。同时,体验者的到来和探访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百变身份,又使得深埋在故事背后的理智与情感,文化与历史不断涌出,以此助力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转身成为故事的真诚聆听者。

在《愈夜愈潮》这一期中,朱婧汐来到德国柏林开始了一整个月探寻欧洲派对的旅行,以试图在“派对之都”了解狂欢背后的那群人。通过与派对狂人Raven等人在旷野夜间有关柏林的对话,以及饮酒谈心、翻越围栏、穿过机场等举动,对柏林的初印象,对繁杂事物的不屑等信息和情绪得以表露与倾泻。在这个记录的过程中,主动“介入”的朱婧汐虽然是整个场面的掌控者,但凭借着强大的感知和共情能力,其与其他人物保持着密切的心理距离和平等的交流地位,在“我爱柏林”的真挚呐喊中,派对文化的身影亦逐渐显露。同样,吴佳烨既亲身体验着哥特妆容的面具般的魔力又感受着偶像市场中的韩妆文化和印度的美妆文化,对于这些新奇事物的认知绝非仅仅停留在“看”的表面,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之下亲身体会、亲自感受;而刘柏辛更凭借着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热爱,与音乐制作人SKUNGA学习并演唱了雷鬼音乐,即便不属于这片水土也未受这里的文化熏陶,但勇敢的参与和尝试使得“到底是哪种音乐”的界定不再重要,意义成为最终所寻。

“介入”叙事不仅使参与记录成为可能,更為潮流背后各种与人相关的故事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正因为故事化的呈现,这部执着于潮流的纪录作品并未因为过于前卫而让观众难以接受,反而使得这些与日常生活和大众审美有所背离的行为都有了几分因果的意味,同时,还有效避免了潮流堆叠所引起的走马观花之感,在共同的主题之下,街头文化、美妆文化、发型文化、派对文化虽然展现为不同的潮流风姿,但因为这些贮存着人类最共通情感的故事而融汇到一起,成为《我们的浪潮》予以观众的最终样貌。譬如,在《从头开始》这一期中,刘柏辛聆听了雷鬼音乐人IKONG的故事,通过“你来自哪里”的日常寒暄而引入,牙买加人对于“生于何处”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属于何处”的判定被娓娓道来,而牙买加人所坚信的蕴藏着独立与反抗精神的RASTA文化,即脏辫、雷鬼舞、雷鬼音乐共同的精神根源亦在故事讲述和对话间被明确传达。事实上,这些潮流也许并不被大多数人喜爱或推崇,但当其以真实的故事呈现并熔铸着一种民族情感和信仰力量时,便拥有了更婉转的接受空间和够感性的接受情绪。

结语

借以四个主题的潮流元素再现,在光影记录的瞬间,《我们的浪潮》对潮流的界定和意义的表述逐步清晰,在普及基本知识,推广圈层文化的同时,其更为一度被误解、被局限甚至被商业化和利益化的潮流正名。就如同第一集《来自街头》中所展现的那般,有人为LV、Supreme、Nike、Off-White、Yeezy等潮人潮品如痴如醉,对这些货品的购买不惜金钱且不遗余力,由此一度开辟了新兴产业和职业。当然,也有人像CUETE YESKA大叔那样,将潮流视作生活本身,将态度熔铸于日常的各个角落。普通的白袜子以及Chucks、Cortez、Dickies、Ben Davis等品牌单品总是搭配得一丝不苟,每天坚持熨烫衣服,保证衣物整洁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可以说,《我们的浪潮》将对潮流不同的理解方式及潮流多面的表现形态皆摆放于观众面前,使得作品以潮流为题材,新鲜但不轻浮,不一味去卖弄圈层文化的未知趣味,深入开掘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在潮流的时代表达与历史追寻之间架起一座情感连接的桥梁,同时,因为介入性的叙事又使得各色潮流充满着烟火气和人情味。因此,助力着《我们的浪潮》将正折返于“小众”与“大众”之间的潮流艺术及其中的文化脉络与历史浮沉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带给观众印象足够深刻的潮流体验。

参考文献:

[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

[2][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M].张晓东,译.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16:81.

[3]聂欣如.纪录片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48.

【作者简介】  马臻宇,男,山西太原人,山西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纪录片研究;

张 薇,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西省哲社课题“山西文旅的影像化建构”(编号:2019B420)、山西省社科联课题“IP背景下山西文旅的影像化建构及路径创新研究”(编号:SSKLZDKT201911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浪潮滑板潮流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快乐滑板
新色彩浪潮
滑板改造记
从2014到2015潮流就是“贪新厌旧”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
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