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前后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Meta分析*

2021-07-15 02:02杨燕群代水姣吕润霖朱胜金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3期
关键词:脂联素亚组异质性

杨燕群,代水姣,吕润霖,朱胜金,杨 鹏

1.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8003;2.铜仁市万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

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发病年龄较晚,严重地影响着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目前,二甲双胍是临床上治疗Ⅱ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可有效地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不仅可控制血糖水平,还可促进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DP)的产生[1],但是这一作用尚缺乏高质量的大样本研究。本研究拟收集有关二甲双胍治疗对ADP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阐明二甲双胍在降低血糖过程中是否可促进ADP的产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以“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脂联素”等为中文关键词,分别在维普网、中国知网及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以“metformin”“Type 2 diabetes”“Adiponectin”等为外文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2月。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试验对象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年龄≥17岁;(3)干预措施必须含有二甲双胍治疗组;(4)干预持续时间不少于8 w;(5)文献包含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脂联素检测指标,且HbA1c水平在药物干预后要明显减少(P<0.05)。排除标准:(1)无二甲双胍治疗前后血清ADP完整记录;(2)同作者重复发表的文章,只选择初期发表的文章1篇;(3)综述、病例报道或动物实验;(4)作者单位为县级及以下单位。

1.3 数据处理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两位研究者各自参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检索、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再交叉核对,如遇分歧二者讨论解决。整理记录的资料包括论文作者、发表时间、患者性别及数量、年龄、样本量、二甲双胍用量、疗程、干预前后脂联素含量,干预前后HbA1c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评价指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s,WMD)和95%置信区间(95%CI)表示,以漏斗图提供粗略直观地评价发表偏倚。采用χ2检验及相应P值对纳入的研究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若I2<50%,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以二甲双胍的用药疗程进行亚组分析,即≤12w和24w组,以判断二甲双胍对ADP的影响是否存在时间依赖性。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通过中文数据库检索获得相关文献15篇,其中7篇未纳入(4篇文献为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篇文献第一作者为县级医院,1篇文献二甲双胍治疗后HbA1c含量无明显变化);通过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到5篇文献,其中4篇未纳入(3篇文献为二甲双胍联合治疗,1篇文献二甲双胍治疗后HbA1c含量无明显变化)。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文献为9项[2-10],基本特征如下,见表1。

表1 纳入本次8项研究糖尿病患者基本资料

2.2 脂联素含量变化分析

纳入的9项研究中,共480名患者,通过对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后的ADP水平进行Meta分析发现,I2=86%,>50%,提示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一步分析显示,WMD=2.63,95%CI(2.04,3.21),P<0.05,提示二甲双胍治疗后的患者ADP水平显著上升,见图1。

图1 9项研究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后血清ADP变化meta分析(森林图)

2.3 脂联素含量变化亚组分析

二甲双胍用药疗程小于或等于12w亚组结果显示,WMD=2.12,95%CI(1.94,2.31),P>0.05,I2<50%,提示ADP水平未显著上升。当疗程为24w时,结果显示WMD=3.69,95%CI(3.26,4.131),P<0.05,I2<50%,提示随着疗程延长,二甲双胍可显著上调ADP水平,存在时间延依赖性,见图2。2.4 偏倚分析

图2 二甲双胍治疗疗程的亚组分析(森林图)

对纳入的所有文献用Revman5.3绘制漏斗图,结果显示,I2=86%,提示9篇文献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将文献以二甲双胍干预时间进行分组统计分析,干预12周I2=21%,干预24周,I2=43%,两亚组I2均小于50%,提示纳入研究的亚组文献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小,见图3。

图3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后ADP变化meta分析(漏斗图)

3 讨论

AD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由24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调节糖类代谢、脂类代谢的作用[11]。此外,ADP还可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性,血清ADP的减少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12]。二甲双胍是临床上治疗Ⅱ型糖尿病最理想的药物之一,其降糖作用机制包括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无氧酵解,抑制肝脏糖异生,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及减轻患者体重等。然而,二甲双胍的治疗效应是否与ADP的表达变化有关,目前尚不清楚。因此,通过收集高质量大样本文献,系统评价二甲双胍对ADP调节作用的影响,不仅可为二甲双胍对ADP的调节作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而且还可为二甲双胍降糖作用靶点的研究及其ADP减少引起的相关疾病研究提供科学证据。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服用二甲双胍不仅可降低血糖,还可促进ADP的产生[1],但缺乏高质量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本研究按照入标准筛选出的文献具有用药时间长,且HbA1c的水平要显著低于治疗前,以保证研究对象在二甲双胍治疗下能长期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本研究通过对9篇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后的ADP水平进行Meta分析发现,WMD=2.63,95%CI(2.04,3.21),P<0.05,提示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后,患者血清ADP水平显著上升。由于I2=86%,>50%,提示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我们以二甲双胍干预时间对文献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用药疗程≤12 w亚组,WMD=2.12,95%CI(1.94,2.31),P>0.05,I2<50%,提示药物在治疗12周后ADP无显著变化。但随着疗程的延长,对24 w亚组分析 结 果 为,WMD=3.69,95%CI(3.26,4.131),P<0.05,I2<50%,提示药物在治疗24周后可显著提高ADP含量,且存在时间依赖性。由于ADP可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性,我们推测,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上调ADP而发挥降糖作用。

纳入研究的9篇文献虽然I2>50%,Meta分析存在偏倚风险,但本研究均为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对照,发生偏倚风险应该较低。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亚组分析,I2均小于50%,故所得结论应该可靠。但纳入统计分析文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糖尿病分型尚未纳入标准、二甲双胍的质量及生产厂家、纳入文献的数量及纳入文献的质量等都有可能影响分析结果,故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尚需要更多的实验加以验证。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在降糖作用的同时可上调ADP的表达,但存在时间依赖性。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而且在ADP减少引起的相关疾病治疗中可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脂联素亚组异质性
脂联素与牙周炎的研究进展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不同煎煮方法及时间对炮附子配伍大黄治疗阳虚型便秘的效果及对心脏的影响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脂联素在骨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miRNA 和脂联素在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亚组Ⅰ分离物生物学特性
壮族PCOS患者及其亚组的临床特征分析和血清LHCGR的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