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人才培养体制探究

2021-07-15 13:13荆郭霞
锦绣·上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济法人才培养

荆郭霞

摘要:经济法作为管理类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水平有限、学生不重视等原因,经济法课程人才培养体制出现一些问题,这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符。本文基于职业竞争力视角,分析xx学院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提出经济法课程人才培养的完善路径,为经济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职业竞争力;管理类专业;经济法;人才培养

一、职业竞争力概述

(一)职业竞争力的概念

职业竞争力一词目前没有确定的定义,一般指个人在职场具有的有竞争力的知识、技能等各种能力的总和,通俗说就是职场竞争力。

(二)职业竞争力的能力内容

一个人的竞争力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其他能力。在人才管理领域,用的比较普遍的是“冰山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的竞争力取决于三大要素:知识和技能、通用能力、天赋。其中知识和技能是显性的,位于冰山之上,指的是个人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通用能力和天赋位于冰上之下,比较难以获得,需要长久的训练。通用能力与专业无关,是各个专业领域都拥有的能力,比如社交能力。天赋主要包括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冰山模型”是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可以把“冰山模型”应用到个人职业竞争力。

(三)职业竞争力的应用

从营销学角度看,一个产品想要脱颖而出要具备核心竞争力。个人也是如此,市场需要的是具有职业竞争力的人才。经济法课程培养的是职业竞争力中的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

二、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人才培养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作为一所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xx学院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才培养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管理类专业与法学类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法学专业培养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法律人才,比如律师、法官、检察官,而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不是法律人,而是管理者,懂法律的管理者。学校办学定位虽明确,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是模糊的,而且全校不同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明确。这样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包括课程性质、学时、先修课程等的设置。

(二)经济法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有限

xx学院经济法教师人数少,职称低,学科背景单一。目前主要有四人。从职称分布看,只有一名副教授,其余是讲师。从专业背景看,两名法学专业,两名管理类专业,不同专业背景教师讲授内容思维单一。从授课经验看,一名讲过经济法、职业发展规划、营销、品牌策划管理等,两名讲过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一名讲过经济法和管理学课程,可以看出学校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法律和管理的专业知识都掌握,但事实并不如意。从实践经验看,没有在企业工作经历,培养学生能力有限。

(三)管理类专业学生不重视经济法课程学习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本专业学习经济法的原因和意义,而会计专业学生的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狭隘的,他们大多只知道经济法是会计专业证书考试的重要一门,然而经过学习之后发现很多内容与专业证书考试不一样后就不再有兴趣。由于不了解经济法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清楚未来就业岗位职责,再加上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对于经济法课程不重视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人才培养体制的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相应方案

xx学院商学院和经管院设置管理类专业,主要有财务管理、会计、营销、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按照该校办学定位,培养的是交叉型复合型商业管理人才。即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经济法课程,掌握法律知识,将来要成为相应管理领域懂法律的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交叉复合型的,只有在此目标下培养的管理人才才具有职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修订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实质区分选修课和必修课。几年前课程面向大三学生,是必修课。近两年调整了,大一经济法是必修课,大三经济法是选修课。可见学校对于不同年级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相对重视大一经济法学习。但是目前只是形式的区分,对于不同年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并无区别。大一经济法应侧重法律专业知识学习和价值观的塑造,大三经济法应倾向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增加先修课程。该课程没有先修课程,学生没有法学基础,课堂上认为经济法学习困难,专业术语不懂,案例不会分析。未来xx学院应当增加法学基础理论为先修课程。

第三,增加学时为48课时,其中讨论课和实践课占一定比例。经济法课时目前为一学期32课时,刚够讲授和少量讨论,实践课时没有。这不符合经济法实践性的特点。通过了解xx学院所在省份的高校,法学专业经济法课时多是48、64学时,其中64学时包含实践课。建议xx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为48学时,并包含讨论和实践在内。

在此方案下,赋予教师一定的权力,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在教学路径上寻求突破,比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

(二)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引进多学科背景人才

xx学院目前大力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尤其是通识课程教师很多都是有多学科背景。有的专業引进双师型教师,有的专业高薪聘请教授。这些举措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学生的引领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就经济法课程而言,建议“走出去,引进来”。对于现任教师,学校应当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训交流机会,甚至增加企业实践环节。同时学校引进优先的企业管理人才,为经济法教师开展教师座谈会等交流机会,甚至每学期在学校承担一定的课时工作量,一个班同一门课由两个以上不同专业背景教师担任。

(三)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教师要讲好第一堂课。教师在每一学期经济法课程的第一节课就要明确告知学生经济法课程介绍、学习经济法的原因、学习经济法的意义等。笔者通过反复实践,发现这样做的好处是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凝聚了共识。

学生在假期应多去实习。建议学生在高三、大一暑假就开始去企业实习。实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工作岗位职责,帮助学生清楚未来的职业规划,合理安排大学学习生活。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了企业法律法规知识,为大一和大三学习经济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晋中信息学院  山西  晋中  030800)

猜你喜欢
经济法人才培养
浅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路径探讨
经济法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策略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升级路径分析
经济法理论的反思与完善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