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意义与具体策略

2021-07-15 08:10章君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适应性高质量

[摘要]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环节。文章从职业教育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出发,基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个方面的价值功能,提出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策略:一是聚焦重点,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消除痛点,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三是破解难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四是疏通堵点,抓牢文化传承根脉。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适应性;高质量

[作者简介]章君(1983- ),男,河南信阳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重庆  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重庆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GX-483)、2020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校企联动助力高职教育扶贫扶志扶智研究”(项目编号:20SKGH347)和2017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基于国际‘现代学徒制经验本土化的重庆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GX-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2-0013-06

面对经济逆全球化等复杂严峻的世界局势,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对国家发展战略做出重大调整,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即“构建以扩大内需为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又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是“要适应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以促进自身体制机制既制度格局更成型,专业结构更优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贡献率更大”①。适应新时代进而引领新时代是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向,职业教育应积极主动地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基本功能和先天优势,通过适应能力再造,增强职业教育对新发展格局的适应性。

一、职业教育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强化人力资源基础的终南捷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时间表,即由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保障,而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普职分流的教育体制有力提升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现代化建设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多元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规模和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等政策开始落地生根,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高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培养的主要方式,职业教育为人力资源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②,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强力驱动,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做出全面和系统谋划,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③等要求和任务。由此可见,《建议》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摆在“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向“十四五”,要与经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职业教育面临格局性的转变,必须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冲锋的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求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倒逼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和加速现代化进程。在这种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培育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筑牢人力资源梯队根基,建成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全方位、多层面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基础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积极参與国际循环,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低端重复劳动的工作岗位逐渐被取代,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面临“重新洗牌”,党和国家审时度势,科学研判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人力资源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主动密切联系新发展格局,主动求变,积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彰显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基本功能和社会价值,全方位、多层面增强适应性,以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转型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

(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核心路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教育要让人民满意,就需要实现从追求规模扩张到注重内涵发展的转型,把努力方向和着力点转变到提升发展理念和效益上来。同时,随着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广大群众求职谋生、就业创业的可持续发展热情日益高涨;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广大群众的教育和学习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态势。这都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深化人力资源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精准发力,不断增强适应性,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多元需求。

二、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策略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仍存在自身发展质量不高、层次结构不尽合理、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不深等问题。在“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作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直通车”和“推进器”,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基本社会功能。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凸显基本功能,不断增强自身适应性,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中主动有所作为。

(一)聚焦重点,夯实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跨越教育和经济两大领域的跨界教育,服务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是职业教育的历史担当。具体而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点任务。

1.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德技并修,增强培养目标的适应性。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能够有效降低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放缓的可能性,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科学完善的保障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体系和机制。二是将职业道德、职业准则和职业规范融入职业教材和课程体系,实施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贯通工程,建成思政课教师与通识课、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突出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下大力气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强、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对接技术前沿,升级传统专业,增强专业建设的适应性。专业建设是全面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紧跟科技进步,对标国家战略,及时修订专业目录。要密切关注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积极应对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和修订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促进专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④,把适应新发展格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健全政校行企多方协同、共建共创共享的专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职业院校要紧扣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充分调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和资源,积极推进院系融合和专业整合,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充分用好办学自主权,灵活设置新专业,健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随产业发展动态优化调整机制,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

3.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堂革命”,增强教育教学的适应性。课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革命,职业教育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推进“教师革命”,主要从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提高实践技能和水平、强化“双师素质”、推行“教师思政”等层面入手,探索建设校企师资互兼互聘的结构化教学团队。二是推进“教材革命”,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学习且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研究适合学生随处学习的云教材,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材等。三是推进“教法革命”,推动实现数字化教学向智慧教学转型,通过运用智能化教学环境,深度运用智慧技术,促进师生和智能设备之间的“人—机”互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消除痛点,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实现也需要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然而,科学研究水平偏低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十四五”时期,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推进科企融合,强化科技服务,以高质量科技引领教育现代化。新发展格局下,職业院校应强化科学技术服务,重点通过联合企业开展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创建“产—学—研—创—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实现教育强国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制胜法宝,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重要作用。

1.创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增强职业教育助力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适应性。一是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提质增效。围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思维,探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新专业,创新体制机制,建成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创新平台。二是通过校内跨专业跨学院组队,校外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规划同图、计划同步,搭建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打造多层次协同创新团队,共同开创互联双赢的人才培养新局面。三是组建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转化小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纳入教材、毕业论文、实验实训、教学项目等。

2.创建产教融合平台,增强职业教育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重点,主动适应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一是加强科研攻关,助推产业科技转型升级。打造由政府专家、行业专家、跨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通过项目任务载体不断提升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联合行业领先企业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与横向合作;申报并实施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寻求纵向突破;将优秀成果对接进入合作单位,推动成果落地转化。鼓励专业教师进行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组建以学院为主体、多元投资并存的独立法人科技成果转化公司,确立多方共赢的“产—学—研—创—用”耦合机制,形成从科技研发、产品孵化到产业推广的服务链条。二是加强英才培养,助推产业人才转型升级。强化职教集团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将职教集团建设成为深化产教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典范。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鼓励职业教育毕业生多渠道接受职业继续教育,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加快产教融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合建立校际公开课、选修课、公共课等联合授课平台,合作共建专业群课程,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开发技术应用性教学案例或实训项目,联合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设立校内企业生产线或在企业开辟实训课堂;联合开展教师互聘互认改革,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实训制度,建立企业专家赴学校讲学的常态化制度。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助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主动与企业共同规划前瞻性职业,共同开发专业标准,共同创新岗位标准。依托专业孵化技术技能创新项目,塑造学生学徒创业典型。通过学生承担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参与科技社团、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空间、环境和资源,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创业团队培育和创新项目孵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3.创建职业教育智库平台,增强职业教育助力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加大对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的投入,提升职业教育智库的平台定位,通过健全媒体合作机制、学术交流机制、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智库与党政部门对接机制等,建立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制度完备的智库管理运行机制,有效发挥咨政建言、舆论引导等关键作用;通过组织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等集思广益、总结经验,把职业教育好模式、好做法、好故事、好声音通过媒体传播好,形成示范效应,真正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通过职业教育网站、职教新媒体等交流平台,搭建多渠道多类型的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宣传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引导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形成正确认识,切实提高技能工人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通过建立对话反馈机制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办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密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形成一批特色高水平院校,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通过提供专家咨询和专家服务,制定职业标准,发挥好战略引领作用;通过横向课题合作、专题调研等方式在重点领域为行业企业提供战略性发展规划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协助相关企业在特定领域开展业务。

(三)破解难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由此决定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院校的一项核心职能。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囿于市场导向原则的束缚,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在理念、结构和结果上问题突出,存在因循守旧、重离轻合、量小力微等实然困境”⑤,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难点。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面临新的背景和使命,在发展定位上要从单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转变为全面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1.靶向输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职业教育应当密切联系新发展格局,多维度增强适应性,在服务和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重点发力。一是主动优化专业结构,面向新兴产业对人才素质模块做加法,铸强综合素质人才供应链,覆盖整合原有的零散式服务模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培训对象需求等因素,将技能培训服务环节进行再造,提供“定制化培训”,完善技能培训学分制度,建立“以证代考、以训代课”制度体系。职业院校要同社会企业共建稳固的、长期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基地,构建灵活的“互联网+社会培训”模式,为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2.精准施策,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化国家建设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的适应性。职业教育要紧密对接“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一是要主动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融入产业发展和产业体系,培养先进技术领域的大国工匠和优秀工程师,发挥职业教育在国家整体工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关键性作用。二是要主动适应重点领域技术变革,重视量子技术、纳米技术、颠覆性技术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从需求结合、资源整合、前沿竞合等层面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适应性。

(四)疏通堵点,抓牢文化传承根脉

文化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之一,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具备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从古到今,职业技艺传授所承载的文化涵盖方方面面,这些文化的传递和承接都是以某种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为载体进行的。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更多地体现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管理层面,主要包括职业院校的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等。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抓牢文化传承根脉,进一步加强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

1.注重制度集成、制度引領、制度落地,增强职业教育制度文化的适应性。一是注重制度集成,确保职业教育文化领域制度建设系统完善、科学有效。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二是注重制度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职业教育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全过程。要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中国梦宣传教育、向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等,着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文化传承路径。三是注重制度落地,确保夯实职业教育文化领域制度建设载体平台。充分利用“学习强国”“青马工程”“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平台载体,做好制度宣传,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引入特色地方文化、先进产业文化等,增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适应性。“校园文化是院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战略性神圣使命。”⑥一是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契机,助推乡村文化转型和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开发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实施“特色地方文化进校园”。二是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依托,锻造专业文化,涵养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深化产教融合,弘扬优秀产业文化,实施“先进产业文化进校园”。三是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抓手,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树立民族情怀,实现多元文化融合。

[注释]

①邢晖.放眼职教“十四五”,聚智汇见新格局.[J].职教通讯,2021(1):1.

②张志军,张蕴启.试论新时代职业教育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11.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1-03-31].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

56991.htm.

④中新网.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布会[EB/OL].(2021-03-31)[2021-03-31].https://www.chinanews.com/shipin/spfts/20210330/3342.shtml.

⑤冯丹,朱德全.从适应到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战略转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1):33-34.

⑥平和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蓝图是如何描绘的——基于10所A档高水平建设学校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J].职教发展研究,2020(1):84.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适应性高质量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