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1-07-15 17:43崔宇馨石伟平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发展格局中等职业教育

崔宇馨 石伟平

[摘要]新发展格局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刻不容缓。文章基于新发展格局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呼唤,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客观分析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吸引力不足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日益下降、教师结构性矛盾和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教材质量不佳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效、专业设置不合理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等方面。由此,进一步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破除思想偏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观念转变;明确功能定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内涵优化;建立长效机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升级。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崔宇馨(1997- ),女,河南安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石伟平(1957- ),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智库成果培育项目(发展报告项目专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BGP020,项目主持人:石伟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2-0019-08

中等职业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其基础地位在不同的政策文件中屡次被提及。例如,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①;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到要“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②。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甚至出现了“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办”“普职比大体相当是否合理”的争议。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稳定民生,成为职业教育研究者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新发展格局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呼唤

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否有加强的必要,重点在于中等职业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是否能够彰显其独特价值。从宏观层面上看,尽管我国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引领的快速发展阶段,但整体上仍属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仍需要大批量的基层技术技能人员作为发展支撑,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短时间内还难以被替代;从中观层面上看,当前正处于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不可缺少。从微观层面上看,职业教育是大众性、平民化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更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其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制造强国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高度契合,也就是说抓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在抓经济发展。我国现行的农村学生接受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农民工、下岗职工等接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受教育机会,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他们的就业质量,进而改善人口质量。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劳动力的教育质量与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获得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的可能性,由此影响教育消费和潜在支付能力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技术更新,从而助推经济发展。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的提升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纵向上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横向上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互联互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目标。在纵向与横向的衔接与互通中,中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中等职业教育扮演着立交桥的角色。然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当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出现动摇,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阻碍,主要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存量不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以2012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2113.69万在校生为基准点,规划2015年和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要达到2250万人和2350万人。现实情况是,自2012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数量呈现出持续性下降的趋势,2015年和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数量分别为1656.70万人和1576.47万人,与规划中的在校生数量目标相去甚远。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存量不足甚至持续下降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供应链断层、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处于教育体系人才供應链较为前端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缺乏,会影响后续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人才供给。一旦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继续大幅度减少,就会影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搭建的人才供应链,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断层,不利于我国社会形成稳定的人才结构。因此,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三)个体教育公平实现要求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社会公平是现代社会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③当前,围绕“普职比大体相当是否公平”的问题产生众多争论,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分流制度会有损于教育公平。但通过更加理性的分析即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恰恰是“基于人本的教育公平性的实然逻辑归宿”④。第一,中等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公平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提供了可能。面向具有不同智力类型的受教育者,只给他们提供一种类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面向具有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个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需要加强。第二,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在确保教育过程公平的基础上,为接受该教育的个体提供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充足的职业教育资源,实施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平等地对待受教育者。第三,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保障受教育者在教育结果公平维度上获得与其投入相对应的收益。受教育者在结束学习后,在形式结果上,其学习结果的外化表现为“双证”的获得,相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而言更具优势;在素质提升上,其能获得与其投入相对应的个体素质的提升;在生涯发展上,其接受个性化培养,在就业和升学方面均获得长足的发展。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新进展

近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快速增长,经费投入来源结构多元化

2010—2019年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大。根据教育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在近10年中呈现较为快速的增长,2010年我国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仅为1198.87亿元,到2019年已增长至2464.22亿元,增长率为105.55%,年均增幅11.73%(见图1)。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多项政策文件的统领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了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办学经费、社会捐赠、事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经费来源结构。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规模和结构得到改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落地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一,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步优化。针对以往中等职业教育缺少“双师型”教师、专兼职教师不合理的问题,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了一批师资培训基地,推出一系列的师资培训项目,形成了国培—省培的培训体系,还对学校聘请兼职教师给予了政策与实践支持。其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有所提升。首先,确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2013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从业教师做出了基本的要求和规定。其次,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各地方和院校开始重视对中职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如重庆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3个市级以及8个区县级师资培训基地,并成立了三级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搭建了四级培训网络。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数量基本可以满足实际需求,201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生师比为18.94:1,符合基本标准,部分省市“双师型”教师的占比也有大幅度增加。

(三)推进产教融合落地,顶层设计统领试点项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中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关键特征,同时也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水平与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发展方向与保障措施。例如,201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强调,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地方层面上,配套出台了符合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的产教融合法规和条例。例如,青岛市2015年出台《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对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并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此外,各地方还致力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使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深化集团化办学。截至2018年,全国牵头或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占比接近50%。为了提高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我国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试点项目,各省市、行业企业都积极响应,一大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型产业学院等相继涌现,推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四)强调教材的重要性,逐步规范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近10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政策方针,基本确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的基本制度。2019年,教育部出台《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材分级管理机制,不仅强化了中央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的统领地位,还调动了各地方部门、行业、学校等参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积极性。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基本上达到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程度,能够较好地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正式出版7.4万余种职教类教材,其中涉及国家规划类教材、行业规划类教材和其他类教材等,涵盖中职和高职所需的文化基础课教材、大类专业基础课教材、专业技能课教材。不仅能够根据对应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更新与调整教材,同时部分地区的中职学校还能够根据学校自身教学需要开发校本教材。

(五)学生发展卓有成效,兼顾就业与升学

根据2020年8月中国教育报发布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测评报告》,中职学生的就学满意度相较于2016年的第一次调查结果有所提高,从“基本满意”提升到了“比较满意”的水平。对于雇主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于中职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提高到了62.78%,达到“基本满意”的水平。综合各项数据表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所有提升。无论是学生个体的感受,还是从教师、校长以及雇主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评价反馈,都能够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此外,根據2019年教育部职成司公布的数据,近10年我国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这说明绝大多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个体都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除正常升学通道之外,我国近几年实施的“中高贯通”“中本贯通”等项目也卓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中职学生生涯发展的有利因素。总之,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就业与升学,较好地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寻求突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力不足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日益下降

自2010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量、招生数量以及在校生数量日益减少,学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相较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远远不足,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取消“普职比大体相当”、降低中等职业教育比重的呼声。一些人认为,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的合法化工具”⑤。因为中等教育阶段的分流制度会导致升学压力下移,加剧升学竞争和教育焦虑。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一旦孩子“不幸”进入中职学习,就相当于失去了可以“有出息”的机会。所以,一些家长会利用已有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采取多种行动,尽量避免孩子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此外,受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结果导致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流入人才市场,进一步挤压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对于适龄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二)教师结构性矛盾和师资能力不足制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尽管在近10年中我国致力于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规模和质量,但教师结构性矛盾依旧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自2016年起,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生师比基本达标,但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目前有31%的地区生师比仍旧高于基本标准,这些地区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有24%的地区“双师型”教师比例仍低于30%。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上,82%的省份都不能达到基本標准,仍有62%的省份在专任教师的比例上未能达到全国80%的均值。同时,师资能力不足也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许多教师来自非对口专业,在上岗之前并没有接受足够的职业培训,对专业的熟悉程度也不够;还有较大一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大学进入到中职,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与企业工作经历,不能很好地适应实践教学需要。加之,一些中职学校不够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也忽略对教师的定期考核和评价反馈,导致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与行业发展脱节。师资队伍的发展困境随之也会带来学校育人质量的停滞不前,进而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三)教材质量不佳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效

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种类与数量虽然能够基本满足需求,但教材的质量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教材编写上,教材开发主体结构较为单一,中职教师、企业专家的参与程度较低,教材内容存在脱离行业生产实际的状况;教材设计理念较为滞后,现有的大多数教材依然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呈现,并没有形成符合相关职业和岗位教学需求的操作与应用逻辑;教材内容安排不够合理,相当一部分教材的理论知识难度过大,在教材排版和语言表达上也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在教材审定上,既缺乏专业性的教材审定机构以及人员,也缺乏系统性的教材审定程序和标准,难以保障流入市场的教材质量。三是在教材选用上,由于教材选用制度并不规范,普遍存在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评价就随意选用教材的问题,再加上对于教材的更换不及时,教材不能与时俱进地体现行业新技术、专业新发展,使得教学成效受到影响。

(四)专业设置不合理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专业设置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不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总体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人才供给的数量和层次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专业集群建设有待加强。很多地区的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分散,没有能够集中地区或学校的资源打造地区或学校的特色、品牌专业,无法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另外,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也比较严重。许多中职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增加招生数量,盲目追求就业率,跟风开设“热门专业”,还有一些中职学校在资金缺乏、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设不需要过多实训设备和教学场地的“短平快”专业,由此造成培养质量差、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三是专业方向定位模糊。部分中职学校在开设专业时,既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也没有对人才规格进行充分考量,更没有对学校内部的办学能力进行真实摸底,导致开设的专业定位模糊,培养方案不合理,忽视了专业质量的建设。

四、新发展格局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发展迈入新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客观地看待当前我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尽管我国制造业已迈入4.0时代,但内部还有大部分行业企业仍停留在3.0甚至是2.0的阶段,对于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仍有大量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将长期发挥重要作用;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仅依靠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以低层次技术工人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带动社会持续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以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破除思想偏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观念转变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党和政府坚持的方针,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追求。但现实情况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并不令人满意。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社会大众、学生家长还是受教育者,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期望值都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始终存在。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从事手工劳动的歧视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最为形象的表达。然而,时代浪潮滚滚向前,我们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早已不是“学而优则仕”,而是更多关注人本身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因而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并非低人一等,中等职业教育也并非劣等教育。在明晰这一点的基础上,要采取相应措施,破除大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偏见。

第一,加强宣传,合理引导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结合当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出台的有力政策,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详细地介绍给大众,破除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让“只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加强面向企业的宣传,向用人单位推荐中职学校的王牌专业以及优秀毕业生,让其了解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拓宽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启蒙教育中的深入参与,有效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此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中等职业教育通过有效参与职业启蒙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理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职业启蒙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观,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负面评价。为此,要通过政策支持,整体规划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一体化设计培养方案,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三,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打破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壁垒,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另一方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福利待遇,完善针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工资分配制度,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从而在社会上营造尊重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明确功能定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内涵优化

新发展格局下,国家发展与个体发展均产生了新的需求。从宏观层面来讲,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根基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财富之源。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实体经济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的重要阵地,面对国家发展的新需求,中等职业教育需要继续担负起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时代技术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从微观层面来讲,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职业教育有了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不同身份、不同教育背景的个体对中等职业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在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功能发挥。因而,面对国家发展和个体发展产生的新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内涵优化,明确功能定位。

第一,要厘清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首先,中等职业教育不等同于中等職业学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包含学校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以及一些非正式学习,例如线上学习和自学等方式。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也不等同于15(16)~18(19)岁年龄阶段的职业教育。不仅是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可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一些接受过高中、专科、本科甚至更高学历教育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再次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最后,中等职业教育不等同于面向特定群体即学生的学习。一些具有学习需求的中年或老年人也可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中等职业教育可以面向多年龄层次、多身份层次的多元化受教育对象。

第二,要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功能定位。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整合当前就业功能和升学功能的定位,将服务民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导功能。为此,应充分挖掘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继续教育、老年教育、闲暇教育中的作用,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以及职业体验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中心,真正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县级职教中心,统筹各类职教资源,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帮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就业创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升级,使之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

(三)建立长效机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升级

反思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导致其吸引力不足、基础地位不稳固的重要原因便是质量问题。所以,要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提升其质量是关键和根本。而要整体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必须革新原有的发展模式,在创新中求发展,为此需要建立四个有效机制。

第一,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动态调整机制。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民生教育,作为学习与实践最为紧密的连接点,尤其需要与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同步,建立专业与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在动态调整中取消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和课程,改进一些落后于当前产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新增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所急需的专业和课程,以避免“闭门造车”所造成的资源和人才浪费。

第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常态机制。教师素质提升是保障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备受关注,专业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认定等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关键在于这些措施能否常态化延续下去。只有将其作为常态机制建立起来,在制度层面予以规范,才能保障在实施层面精准落实,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规范建设机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的质量水平,需要建立成熟、完善的教材规范建设机制。首先,要转变教材的设计模式,依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与层次水平来规划并设计教材;其次,要变革教材的开发模式,以协同创新的团队模式来开发教材,注重教材的动态开发,及时修订和更新教材;再次,要规范教材审定与发行的过程管理,严格把关中职教材的质量;最后,在教材使用的环节上,也应规范学校和教师选用以及运用教材的制度和机制,全过程、多方位地保障教材的规范建设。

第四,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评价机制。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的总体情况来看,现行的评价机制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程度明显不足,职业学校在质量评价中承担主体地位,以自评方式为主,学校每年撰写并公布年度质量报告,学校自评的质量报告难免存在不全面、不客观、不公正的弊端,影响评价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评价机制,促进政府调控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完善评价制度、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

[注释]

①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Z].2014-06-16.

②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Z].2020-09-16.

③刘精明.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2.

④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连载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2):5.

⑤(英)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9.

[参考文献]

[1]韩凤芹,王胜华,张宇暄.中国职业教育财政发展七十年演变与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9(10):33-44.

[2]石伟平.提升职业院校教材质量的关键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3):18-22.

[3]王伟,孙芳城.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哪个对经济增长影响更大?[J].教育与经济,2017(6):68-75.

[4]杨磊,朱德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业态、新问题、新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6):142-152.

[5]周凤华,杨广俊.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0):5-18.

[6]Chenery H B, Robinson S, Syrquin M, et al.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 a comparative stud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56.

[7]Hanushek E A,Kimko D D.Schooling, Labor-Force Quality,and the Growth of N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5):1184-1208.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发展格局中等职业教育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