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税收变化类供求曲线新解
——运用“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区分法

2021-07-16 14:34广东邓伟军邹锦花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4期
关键词:税收供给曲线

广东 邓伟军 邹锦花

供求曲线是近年来经济生活模块一个常考的知识点,其中税收的变化对供求曲线的影响较为常见。但在运用“价内税”与“价外税”理论分析税收的变化如何影响供求曲线时,争议频现,让许多一线的师生感觉方向难辨。本文提出的运用“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加以区分的方法能有效突破这一难关,以期为广大一线师生指明解题方向,进而提升高考备考实效性。

一、运用“价内税”与“价外税”理论讲解涉税收变化类供求曲线的局限性

在《经济生活》的曲线中,税收对供求曲线的影响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在分析税收对供求曲线的影响时,流行用“价内税”与“价外税”理论来分析。

(一)“价内税”与“价外税”的实质

“价内税”与“价外税”这一区分源于税务会计学中统计不同税种的计税需要,并在实践中普遍使用。

会计学认为,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如:营业税、消费税等。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即价税分列,称为价外税,如:增值税,其价格为不含税价格,买方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除需要支付约定的价款外,还须支付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来的税款。其计算公式为:

价内税:税款=含税价格*税率。

价外税:税款=【含税价格/(1+税率)】×税率=不含税价格×税率。

从会计统计学上,这种区分具有能更准确地计税,避免重复征税的优势。但是这种理论区分是否同样适用于分析税收变化对供求曲线的影响?分析是否科学?笔者认为这一分析虽然有一定合理成分,但正确与否仍有待商酌。

(二)“价内税”与“价外税”理论的运用

在分析价内税变化对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时,持“价内税”与“价外税”理论分析供求曲线的观点者认为,由于商品的售价是含税价格,所以价内税的变动会导致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需求量沿着需求线上下作出点移动,如:某商品的消费税上升,其价格上涨,需求减少,见图1:

图1

在分析价外税变化对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时,该观点认为价外税的变动是商品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变动,导致了商品的需求线左右移动,如:下调作为价外税的增值税,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消费者的负担减少,需求量增多,需求线向右做出线移动,见图2:

图2

以“价内税”与“价外税”理论分析供求曲线的观点者认为,无论价内税还是价外税,消费者都是税收的最终承担者。所以这两种变化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或者减少,价内税会造成需求量的点移动,价外税会造成需求量的线移动。

(三)“价内税”与“价外税”理论的不足

1.未能区分不同税种对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不同税种的变化对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消费者,有些是直接影响供给者。影响消费者的,对商品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影响供给者的,对商品供给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消费税和增值税虽然分别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但是这两者都是针对商品的供给者来征税的,同属于对卖者征税范畴。

2.税收属于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其变化不会直接造成商品价格的变化,而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的。税收变化对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都可以理解为商品供求线的移动,而非点移动。

3.价内税与价外税是会计统计学术语,供求曲线则属经济学领域,两者所属领域不同。区分价内税与价外税旨在方便计算税收,便于计算不同税种。但是这种区分并不适用于分析税收变化对供求曲线的影响问题。

故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尝试运用“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理论突破涉税收变化类供求曲线问题。

二、运用“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理论分析涉税收变化类供求曲线

(一)“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区分的合理性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消费者(买者)和企业(卖者),市场就是由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买者和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在分析税收对微观经济的影响时,主要分析税收对买者与卖者的决策和交易活动造成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涉税收变化类供求曲线题型时,笔者认为应与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通过“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加以区分。“对买者征税”即消费者作为纳税人纳税的税种,比较常见的是购置税;“对卖者征税”的税种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关税等等。

在《经济生活》教材中提到商品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供求影响价格,各种因素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的。那么税收是如何影响商品的供求,进而影响商品的价格的呢?

对买者征税,如:政府提高某种商品的购置税,此时直接影响的就是该商品的需求,供给并没有受到直接影响。消费者在支付相同的货币量的情况之下,能购买到的商品数量减少,购买成本增加,购买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作线移动。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由P1下降至P2,市场成交量也由Q2下降至Q1。见图3:

图3

对卖者征税时,如果政府下调某商品的增值税,企业(卖者)税收成本减少,在付出与原来相同的成本之下,获利增加,供给意愿加大,商品供给增多,供给线向右作线移动。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由P1下降至P2,市场成交量也由Q1增加至Q2。见图4:

图4

通过对比分析,若用“价内税”与“价外税”理论来解释增值税这一价内税,此时的曲线图表现为点移动。这明显与主流经济学观点相悖,是不科学的。

(二)例题论证

例1(2019·江苏卷·11)根据国家发改委下发的有关文件,自2019 年4 月1 日起,电网企业增值税税率由16% 调整为13%,电网企业电价水平降低的空间全部用于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若其他条件不变,图中(D、S 分别代表工商业产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能正确反映该措施影响的是( )

【答案】A

运用“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区分法分析,本题属于减轻对卖者征税角度的高考试题。电网企业增值税税率由16% 调整为13%,表明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减少,电网企业的成本支出减少,获利增加,电网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供给意愿加大,供给增多,供给线往右移动,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供给增多会导致均衡价格的下降,故选A。

若用“价内税”与“价外税”理论进行区分的话,电网企业增值税税率下调,增值税为价外税,消费者的负担减少,需求线往右平移,均衡价格上涨,显然是不科学的。

例2(2015·四川卷·1)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下列与右图所反映的信息相符合的是( )

A.卷烟税率上调,导致卷烟价格和购买量的变动

B.原油价格下跌,导致汽油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动

C.银行利率下调,导致棉花价格和种植量的变动

D.汽油价格上涨,导致天然气价格和销量的变动

【答案】A

这道高考题是一道典型的增加对卖者征税角度的试题。图中表示供给的减少,导致均衡价格的上涨。A 选项中,卷烟税率上调,符合对卖者征税,商家税收增加,获利减少,从而导致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上涨,符合题意。

如果此题用“价内税”与“价外税”理论进行区分的话,那么上调的卷烟税为价内税,税收增加,价格上涨,导致消费量的减少,为点的移动。见图5:

图5

由此可见,若以“价内税”与“价外税”观点进行解答,则此题无法推导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不宜引入“价内税”与“价外税”这一理论,应运用“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区分法帮助广大一线师生正确分析税收变化带来的供求曲线的变化,求得对涉税收变化类供求曲线的正解,从而更科学、正确地认识和解释此类问题。

(三)原创题解

1.2020 年6 月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定,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方案带来影响的是(其中S,D 表示变化前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S1、S2、D1、D2表示变化后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

【答案】C

【解题分析】劳动者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属于对卖者征税。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使劳动者的纳税金额减少,收入增加,劳动者在工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愿意供给更多的劳动,供给线往右移动,劳动者工资的均衡价格下降。故选C。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的相关规定,自2020 年1 月1 日起,对断面24 英寸到30 英寸及以上轮胎和航空轮胎等7 种轮胎进行减税,分别从现有的10%-25%统一降至8%的暂定税率。不考虑其他条件,下图中(其中S 表示供给曲线,D 表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规定对以上7 种轮胎的供求关系影响的是( )

【答案】B

【解题分析】此题中关税的征收属于对卖者征税。对7 种轮胎减税导致轮胎进口商的税收成本减少,获利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愿意供给更多的轮胎,供给线往右移动,7 种轮胎的均衡价格下降。故选B。

3.2020 年6 月,安徽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有效应对疫情,全力推动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续执行至2022 年底。不考虑其他条件,在该税收优惠政策结束后的新能源汽车的供求关系变化的图示是(其中S 表示供给曲线,D 表示需求曲线)( )

【答案】A

【解题分析】此题中购置税的征收属于对买者征税。该税收优惠政策结束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减小,需求线往左移动,新能源汽车的均衡价格下降。故选A。

猜你喜欢
税收供给曲线
未来访谈:出版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幸福曲线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税收(二)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税收(四)
税收(三)
梦寐以求的S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