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柯山”型故事分析

2021-07-19 16:45魏宝祯
锦绣·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精神世界文化

魏宝祯

摘要:“烂柯山”型故事作为一种故事类型,在我国民间流传广泛。且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人们对其喜爱程度依然不减,其背后反映人们精神思想的种种文化内涵,本文在此归纳出“人生短暂的感悟”、“对世外桃源的企望”和“变化莫测的棋道”三点,并希冀借此发现故事背后的民众精神世界。

关键词:“爛柯山”型故事;文化;精神世界

一、“烂柯山”型故事的历史流变

“烂柯山”型故事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人进山砍柴,遇到二童子(或仙人)对弈,便在一旁驻足观看,观棋不久,便发觉斧柯已然腐烂,待到出山归家,人间已经百年。对于这种类型故事的命名在不同的体系中略有不同,但确定分类标准的故事核心内容大体一致。本文取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对其界定为“烂柯山”型故事的分类。

“烂柯山”型故事最早见于晋朝,时人袁山松撰《郡国志》“王质”称:“道士王质,负斧入山,采桐为琴,遇赤松子与安期先生棋而斧柯烂。”陶潜撰《搜神后记》卷一《仙馆玉浆》,是有关此类型故事较为详尽的一则记载,但与王质的故事无涉。“嵩高山北有大穴,莫测其深,百姓岁时游观。晋初,尝有一人误堕穴中。同辈冀其傥不死,投食于穴中……计可十余日,忽然见明。又有草屋,中有二人对坐围棋……棋者曰:“从此西行,有天井,其中多蛟龙。但投身入井,自当出。若饿,取井中物食。”坠者如言,半年许,乃出蜀中。归洛下,问张华,华曰:“此仙馆大夫。所饮者玉浆也,所食者龙穴石髓也。”

南朝刘敬叔撰《异苑》卷五《樗蒲仙》,故事情节变化较大,与王质的故事比较接近。“昔有人乘马山行,遥望岫里有二老翁相对樗蒲,遂下马造焉,以策注地而观之……既还至家,无复亲属,一恸而绝。”任昉撰《述异记》亦有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其后,“烂柯山”型故事诸多异文中,各人物并不尽然出现,既有王质的缺席,也有仙人与童子的交替出现。

对于“烂柯山”型故事而言,烂柯山的出现频次明显重于故事中的人物,到了明朝出现了对烂柯山的考证,张岱在《夜航船》卷二地理部《山川·烂柯山》称此山在浙江衢州。

在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烂柯山传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发生地为浙江。

二、“烂柯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烂柯山”故事出现在魏晋时期,并在极长的时间线内广为流传,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异文,对于保有如此活力的故事类型来说,其中必然恰当反映了民众的精神世界。

(一)人生短暂的感悟

“山中方一日,世间已百年”是对“烂柯山”型故事最好的概括,在很多受人们所喜爱的传说故事中,时间的扭曲都屡见不鲜,这一方面是借此将神圣空间区别于生活世界以产生距离感和神秘感,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悟。

这种人生短暂的感悟在人们追求长寿的氛围中更易见得,对于长寿的追求,更是自古以来平民百姓或是帝王将相都曾幻想过的一种虚无图景,尽管从未见得是否有人求得长生,但是对于长生的追求却长盛不衰。“烂柯山”型故事源起魏晋时期,其时社会动荡,道家思想风行,因此,长生作为道家永恒的追求更是进一步的辐射到了百姓当中。

(二)对世外桃源的企望

如上所述,动荡的时局和盛行的道家思想使得其时的人们消极避世,对于社会的失望让很多人归隐山林,这其中既有自命清高者又有逃避现实者,这样的社会风气人为的就将隐居世界与正常社会隔离开来。烂柯山就是符合人们隐居观念的一处所在,在这个故事中,地理意义上的烂柯山被一分为二,区别于纯粹现实社会的所在,人们对于这这种世外桃源的渴望,并不仅见于此,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印证了人们对于此种神秘空间的企望。

世外桃源的空间需要与之对应的不同于凡夫俗子之人,不同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不同,但是都必然有异于常人之处,这既是反映了人们受仙道思想影响下的精神世界也是服务于满足故事本身的叙事逻辑。就像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人必然不知有汉,烂柯山上的仙童或者下棋老者等人物也会有服下可适应于神圣空间时间流速的神秘物品。此外也有不同文本出现了用神奇物品或者方法解决当事者的现实问题,以及以此故事作为当地风物起源的解释之用。

(三)神秘莫测的棋道

不同于很多神仙方士故事中的场景,烂柯山型故事的诸多异文中,“观棋”成为了较为稳定的一个传承要素。这首先得益于围棋在当时已经广为人知。晋朝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古人认为围棋含天地变化能塑造人性情,围棋一定程度上是被神秘化的,故事中下棋老者赤松子安期生更是道教中的两位仙人,含天地变化的围棋正合于二者身份。所以说,在古人思想里,围棋不但被认为能够塑造人的性情而且与更神秘更宏观与模糊的某种天地联系有关,汉朝以下 ,棋戏为神仙悠闲洞测世事的象征 ,成为神仙图的重要形象。这也合于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天人感应观念。

三、结语

“烂柯山”型故事至今仍保有昂扬的生命力,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以及各种媒介表现出来的作品中。这样的现象对比于很多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生活中的故事或者其他口头文学作品,不难发现,真正决定一个作品生命力的因素还是在于其背后所反映出的观念是否仍然存在于当下民众的精神世界之中。

通过对“烂柯山”型故事背后的文化观念做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在时局动荡的魏晋时期,人们生活无定,道家的长生、神仙、避世等思想恰好有了生长的土壤,于是促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使得一大批人寻求世外桃源,归隐山林。这也就解释了这种故事发生于那个时代的合理性。而它依然存在于当今社会,则反映出我国人民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民众观念世界传承的稳定性,这同样也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探求当今社会如何仍保有这种观念,或者是去追问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是稳定的。

参考文献

[1]孙冉冉.流光飞舞——探“烂柯山”类型故事的时间差[J].才智,2013(25):198-199.

[2]王海男.试析烂柯传说及诗歌的文化意蕴[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78-81.

[3]林继富.山中方七日 世上已千年——“烂柯山”故事论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115-118.

[4]王海男.烂柯传说与历代歌咏[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04):29-32.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关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