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法令纹

2021-07-20 15:31贾哲慧
辽河 2021年5期
关键词:安生文学社单位

贾哲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校园流行办文学社,喜欢诌点歪诗的我加入了班里的启明星文学社,那时候我上高中一年级,教我们物理的班主任老师刚刚分配来,喜欢新鲜事,对我们很宽容。

我们的社长其实并不擅长写作,他只是热心班务活动,喜欢热闹吧,反正就将几个学习不专一的同学捏到了一块儿。

文学社并不徒有其名,我们有刊物。那时候没有电脑打印机,刊物是油印小报,先刻蜡板,为了美观,美编很辛苦,用铁笔在蜡纸上噌噌地涂,有点刻板画的感觉。然后再用油墨一张张滚出来,油墨味道很浓,每个沾过油墨的人身上总有挥之不去的味道。一提起那个年代,浓浓的油墨味道便席卷而来,鼻子的记忆比脑子更久远,对我来讲,就是这样。

文学社社长大名尉安生,个头不高,瘦削的脸上有两道明显的法令纹,他说话的语速与手下的活儿一样慢条斯理,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找不到他发脾气的印象,最多只是阴着脸不说话,这是他愤怒的极致表现。文学社时间不长,最多一年,高二分科后,掺和了另一个班的同学,文学社塌了半个天,这事就停了。我与他都选择了文科,友谊则持续了下来。

依当下的标准衡量,安生与官二代有点沾边儿,他父亲是县农机公司经理,这也为他后来考取侯马平阳机械厂创造了条件。那时候我们这些有条件考技校的学生都有后路,所以学习不下苦功。

后来安生考上了技校。那年暑期,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他可以不用和我们一样辛辛苦苦走校了,而是去另一个城市的技术学校为今后的职业练功夫。

记得他似乎在北街学校门口租了间门店,具体做什么生意忘掉了。因为有文学的一线之缘,加上他性情温和,好打交道,他身边混了不少人。白天他做生意,黄昏,我们一群文艺青年便可以在他的门店前侃山侃水。小城旮旯里龟缩着不少录像厅,有些录像厅可以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放色情片招徕顾客,看录像不要身份证件,只要掏钱就行。我们没钱,还自视清高,宁可围在一起说一些令人发笑的疯话,也不屑于钻到录像厅里闻那些没文化人的汗臭味儿。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怀着小九九。

高中肄业后,开始一段时期我在安生二姐夫的食品门市部打工,安生是老来子,二姐比他大许多,姐夫把他当晚辈关心。那时候他在侯马职工学校的日子过得很舒坦,他本来就是文学的边缘人物,我们的聊天转移到他的学校。那时候他们乘火车往返洪洞至侯马,渐渐地,跟着学长学会了逃票,将乘坐过的旧票撕开处小心地粘接好,再用清水将上面的时间浸泡掉,然后盖上自己仿制的日期章,最后用熨斗弄平整。安生做事认真细致,这事基本他就承包了。当然安生也有不开心的话题,他告诉我,同乡的女同学如何被外地男同学耍弄,替老乡丢尽了脸面。每次谈起这些事情,他的脸色仿佛愈加苍黄,鼻息重重的,还掩着嘴一阵阵地咳。我觉得他未免有些矫情,心里暗暗发笑,同时还生他的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生他的气,大约是嫌他婆婆妈妈沾了太多的女人习气吧。

我辞掉门市部工作后,大约有一两年没见过安生,那时候大家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各自有了新的生活和圈子,虽然同住小城,沒有事由还是很难聚到一处,何况他在外地工作和学习。

忽一日他来找我,平素他很少窜门的。他先是生疏地张开嘴干笑,然后有些不自然地说:“西贝,我调回来了。”看着我满脸狐疑,接着又重复说:“调回来了。”话里带着落寞,似乎有些无奈和不甘的意味。安生父母年事已高,对儿子疼爱有加,大约是怕他在外受苦吧,留在身边到底放心。其实,那时候他调回洪洞大约是生病的原因,我是个粗心人,看着他还是老样子,虽然有些蔫,但他一直就这样,便没多想。

有朋友在身边当然高兴,我们虽然不谈文学了,但他古道热肠,我性情冷,一热一冷,处事反倒相安。

那时候我们都还没结婚,白天上班,晚上凑在一起聊天,喝酒,打扑克。父亲在某单位有一间办公室,晚上变成我的卧室,便成了朋友们相聚打闹的地方。安生也参加,只是不熬夜,也不打扑克下象棋,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张开嘴巴呵呵地笑,有时掩着嘴巴咳。他个头本就不高,背却不挺,走路略有些驼,带着女人味轻来轻去。

后来玩伴个个相继收拾新房准备结婚,安生给大家接电线、滚涂料,干得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当然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加班,有时候连顿饭也赚不了;替朋友分忧解愁倒似乎是他的职责,他脾气那么好,做事又持久用力,又没有闲言碎语,只是为得混在一起开心快乐。我们从没看到他疲惫后的厌倦情绪,其实那时候他应该已经病了好长时间了。

由于他调回来是迫不得已,新工作与他学的技术无关,因此他并不太适应,很少听他谈起自己的工作和同事。后来,单位不景气、亏损、人员分流、下岗,全让他赶上了,他不得不回了家。那时候他已结了婚,妻子单位不错,他赋闲在家,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一度在家休养,人消瘦了,本来话就少现在更少了,偶尔见到朋友,多是生分地笑笑,轻言轻语,轻拿轻放,更女人气了。

老母亲开了一家寿衣店,闲不住的安生操起剪子给母亲做下手,本来对付钢件的手拿起了柔软的布料,虽然心细如丝,但钢与布会在一个男人的心里产生截然反差。安生是一个讲情面的男人,每次见到戴着袖套围着护裙的他时,我心里总是怪怪的;他倒装得很自然,努力为朋友下台阶、扳面子,然而心中的苦楚和恼恨却怀在心里,用在噌噌地剪刀上。他母亲说:“每遇不顺心,我家安生的剪子很使劲儿,就像赌气,怕他剪坏布,又不敢提醒,担心他心里更受屈。”

有一段时间,安生的身体恢复得相当不错了,人胖了些,气色也好了许多,几乎见不到他捂嘴咳嗽的动作了。大约不想将自己托付给裁剪寿衣的工作中,安生托朋友给他介绍临时工。后来他姐夫给介绍到一家金融单位写材料,从此拿剪子的手又拿起了钢笔。

写材料是份苦差事,劳心又劳力,他半路出家,做事又不敷衍,只好整夜整夜加班。工作定稳后,我很替他高兴。他的单位在市里,我专门约了朋友去看他。单位没住房,他在单位附近租赁了一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房子窄得只能放一张床,阴暗潮湿。单位没食堂,每天早晚他自己做点简单的饭菜将就,中午在街上吃面。我们多少有些担忧,但他看起来很满意。

“慢慢熬吧,”他似乎好不容易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会越来越好的。”他笑得空空的,一点儿没底气。走在他的身旁,我能感觉到他对走出去的渴望以及坚持下去的心劲儿。

归途中,我与朋友一路无言。

某日,在街上碰到安生。

“噢?怎么没上班?家里有事?”

“不去了。”他如释重负。

“什么时候?”

“有一段时间了。”他面容有些憔悴。

我怕他有难言之隐,便打了几声哈哈告辞了。

又过了许久,我去驾校报名学开车,碰见他。原来他考驾照通过了,来拿驾照。他开着一辆崭新的灰色标致,车子擦得油光发亮。车里坐着他的妻子。

指指妻子又指指自己,安生说:“专职司机!”嘴张得很大,法令纹很深。

原来辞去工作后,安生在家又休养了一段时间,身体无大碍了,妻子怕他无所事事憋坏身子,恰好单位给她配了一辆矫车,她不会开,便出主意让他学车。他也乐意,便当了专职司机。

大概有一年吧,去他家,我见桌子上摊着一摞字帖,原来专职司机不干了,成了专职书法爱好者,还跟我聊他的练字心得,一笔一画,须有出处才行云云。何曾想,他这宅男一直做到终了。

那年春节,几个同学结伴去他家,他人不在,妻子也不在,他老母亲颤颤巍巍地招待我们,递烟,要泡茶,被我们制止住了。话还没出,老母亲泪已流下来了,我们便知大事不妙。才知道安生住进省城传染病医院,春节也没能回来。

省传染病医院在远郊,空空荡荡的院子里几乎看不到人影,那是一个干冷的季节,病房里空调呼呼的热风吹得人憋闷。安生吸着氧,躺在病床上,气色没倒,倒是妻子倦意沉沉,见到我们,笑得敷衍。

安生张着嘴,露着牙,老样子的呵呵笑:“这里医疗条件算是最好的了,医生说了,如果这里没办法国内就没办法了。”他像是宽慰自己。

我们的心都沉沉的,尽量装出不在意的样子,我说:“你这不算什么毛病,别瞎想,好好养着吧,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然后就是一阵子的沉默,他依然张着嘴、露着牙齿笑,法令纹又深了一些。

返回途中,我的手机嘀嘀响了几声,他发过来一条短信:谢谢!

出院后的安生靠吸氧度日,我每次去看望他,他都在卧室躺着。由于经常在家宅着,他的脸色有些苍白,我们似乎没有了共同语言,对于某一事件的认识,他的态度执拗,观点偏激,甚至幼稚可笑,这是过去所没有的。他似乎渴望与人争论,渴望更多地了解当下社会。面对他性格的变化和体质的羸弱,我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无奈,更多的时候,我不去打扰他,让他安静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脆弱得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精神。他已經禁不得情绪的风吹草动了。

某一天,朋友打来了电话:“安生不在了。”

我“哦”了一声,知道这一天终会来的,只是遗憾他走得太早了,他那年愈八旬、发如雪丝的双亲还得送他。

我们赶到的时候,他大哥帮他穿寿衣,他的脸色健康着,身体不仅不瘦,还有些许赘肉。陡然,我发现他脸上的法令纹神秘地消失了,似乎当初只是留在纸上的两道折痕。

猜你喜欢
安生文学社单位
最好的驸马
知足
文学社怎么了
“自我”与“他者”互为影子
安生
紫石花文学社简介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无题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