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记煎包

2021-07-20 15:31白龙涛
辽河 2021年5期
关键词:良才老三店里

白龙涛

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这是蒯记煎包铺老板李大个的口头禅。用他的话说,这句话包罗万象,意思深着哩。铺里的煎包也的确如此,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用筷子拦腰夹起,往嘴里一送,汤汁滋出,再呷口豆粥或胡辣汤,立时,眼里、舌根、心窝里就都润了。

蒯记煎包铺,仄在虞城马牧市场一角。陈设简陋,搭个棚子,挂了一面印有“蒯记煎包铺”的喷绘布招牌。顾客多为装卸工、商贩、匠工等。煎包好吃,顾客多得挤不下,凳子不够,就蹲在地上吃,火着哩。

蒯记煎包用料考究,选用当地黄牛腱肉,手剁馅,配上32种香料,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肉馅起筋,喂俩小时,再包。李大个擀皮,快,似有叠影,裹馅,捏成元宝状,码在木屉。待火候到,一抖木屉,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间隙一致。焦香起,灌入面糊水,盖上锅盖,兼得水煮油煎之妙。焦香再起,翻个,改文火细烤。汤尽,以细嘴油壶绕水煎包根底注入明油,煎至起焦壳,一锅外焦内软、馅大皮白的煎包,就好似按捺不住的白胖娃娃,跳出鍋外玩耍。

煎包出锅,一个是一个,每个煎包都有一圈黄焦酥香的嘎渣儿。每天煎包卖完,光是嘎渣就有几大碗。街坊四邻讨来做馅,包包子吃,香。

老板李大个,九岁随母亲逃荒到虞城。母亲病故,蒯记煎包铺老板蒯良才收留了他,让他在店里打杂,混点残羹。蒯良才无子嗣,死后,把煎包铺撇给了李大个。李大个披麻戴孝摔老盆,丧事从简。街坊四邻说李大个没良心,李大个不辩解,心说: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二月初三,是蒯良才的忌日。每年的这天,蒯记煎包铺都要免费摆一天“煎包席”。头天晚上发面,子时调馅,天不亮,整个虞城就飘满了煎包的香味儿。蒯记煎包铺人满为患,白皮、焦底、大馅,饱盈盈、鼓腾腾、支棱棱、热乎乎, 一锅锅、一碟碟,敞开吃,管饱。黄河发大水那年,蒯记煎包铺就连着施了六天的煎包。被大水冲毁了家园的穷人,一顿热气腾腾的煎包,就让他们心气儿重新泛腾起来。人们都赞李大个仁义,县里还送来了牌匾。

李大个说:煎包有肉不在皮上。他将牌匾丢在了杂物间。

年纪大了,手脚越来越拙,李大个就把儿子们召回家,开了个家庭会议。他哽咽着讲述了蒯记煎包的历史和蒯良才的恩情。但无论故事有多感人,大儿子二儿子始终低头不语——他俩事业蒸腾,怎能看上煎包这行当?眼看着这门手艺就要失传,突然,老三扑通跪地,说:爸,我来接班吧。老三打小顽劣,邪性。李大个闭眼不吭气。老三明白父亲的顾虑,说:煎包有肉不在皮上,放心吧爸。李大个心里一热,沉默片刻,说:毁了“蒯记煎包”的招牌,我敲断你的狗腿。

老三脑瓜活泛。这两年,抖音和快手火得一塌糊涂,老三就拍段子做直播来推广店铺,“蒯记煎包铺”一下子成了“网红店”,全国各地的粉丝都纷纷来打卡品尝。他广招店员,扩大店面,购置智能煎包设备,把“蒯记煎包铺”经营成了大饭庄的样子,还注册公司开放了加盟,分店开到了亳州、永城、宿州等地。

今年的二月初三,李大个换好衣服,携老伴儿早早地往店里赶。店里热闹异常,除了一波一波吃煎包的客人,各路网红也各显神通。省电视台《舌尖上的平原》摄制组也架上了拍摄设备,导演粗门大嗓地指挥着各路人马。台里要求这期节目要与“传承”有关,导演怎么拍都不满意,心里正着急窝火哩。

李大个挤进人群,看到店铺正厅悬挂着自己的大幅相片,下面一行鎏金大字:蒯记煎包创始人。李大个气恼,用拐杖隔着人群捅了捅忙得热火朝天的老三。老三回头,喊了一声爸,人群瞬间静了下来。导演一激灵,冲摄像打了一个“OK”的手势。李大个指着相片说:换下来,把你老蒯爷挂上去。老三未动,李大个说:法规天理不能乱,换。走进后厨,李大个又发现馅里出水结疙瘩,厉声道:馅,打的时间太短,重打。老三说:今天客人太多,馅跟不上,就少打了一刻钟。李大个说:一秒都不能少,客人嘴里有乾坤,再说,你老蒯爷在天上看着咱哩。

拍摄快结束时,导演将话筒对准了李大个:老先生,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传承?

李大个躲着摄像机说: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导演似懂非懂,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他拍得最满意的一部纪录片。

猜你喜欢
良才老三店里
朱良才:与恋人都经历千里找党
灵芝王
暖和一下
花开的时候去看你
唐朝筑梦人
就是不当贫困户
以为是跑路费
诛心
大盘鸡
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