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三个“不愿”

2021-07-20 04:25肖鑫睿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袁隆平杂交水稻

肖鑫睿

5月22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这颗巨星陨落,举国痛悼。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今天,袁隆平在田野间躬耕不辍,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60多年来,凭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袁隆平收获了无数荣誉和奖励。而对于光环带来的附加值,袁隆平也并非全然接受。

不愿留名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随父母居住天津、江西赣州、湖北武汉、重庆和南京等地,成长环境基本上都在大城市。父亲不理解他为何要学农,建议填报理工或者医学专业。母亲则劝他,学农很辛苦,将来要当农民。

但年少的袁隆平一意孤行,凭借对农业的兴趣,考入了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就读。也正是在大学时期看到当年农村的真实场景,袁隆平更坚定了学农的信念。袁隆平曾回忆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他下定决心要“多种点粮食”。

从开始研究,到成功育成并推广杂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经历了十余年的努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60年,他在农校实验无意中发现了特殊性状水稻,但经过试种,稻谷却减产5%,稻草增产60%。当时有人讲风凉话,说“可惜人不吃草,人要是吃草,你这个杂交水稻大有发展前途”。

但袁隆平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他力排众议,继续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2月,33岁的“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一举引发关注,也获得了上级全力扶持。此后杂交水稻的研究一路突飞猛进,三系法杂交稻育种系统、两系法、超级稻,不断释放着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丰衣足食的道路。

早年有人提出,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对此,袁隆平表示:“我不能和邓小平相提并论,他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功臣,我受不起,以后最好不要这样讲。”

袁隆平坦言,在申报项目时,“袁隆平”的名字能为团队争取更多科研经费,让杂交水稻的研究更加顺利。

作为研发团队的核心,人们都习惯于将杂交水稻的成就全部归于袁隆平。但袁隆平却说:“我觉得我的光环太多了一点点,这对团队里其他人也不公平。”所以在公开场合,他经常说这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

事实上,即使是袁隆平直接参与的项目,他也习惯于把第一署名给团队或院所内部的新人,“我大概起了个部分带头作用,大家协作搞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总说自己“就是个研究员”。

他也曾自嘲自己“人怕出名猪怕壮”,“当我回老家时,书记、县长都来了,兴师动众反而不好。想要回趟家看看老家的变化,还得戴上口罩、帽子、眼镜、墨镜,很是麻烦。”

不愿发财

早在1999年,经专业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仅“袁隆平”这个品牌,市值就达1008.9亿元。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袁隆平曾任公司名誉董事长。对于外界对自己“身价过亿”的说法,袁隆平曾调侃自己是“名义上的亿万富翁”。

“谁如果献身农业,却想成为富翁,或者地位很高的什么官,是不可能的。”2020年,在和主播薇娅直播推销农产品时,袁隆平透露了自己的收入,“我就是靠工资吃饭的,每个月工资6000块左右,加上一些其他的经费,一年大概只有30万吧。”

对于物质享受,袁隆平并不在意:“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他常年穿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在湖南农科院附近的小理发店剪头,一剪就是18年。有一次坐飞机发现买了头等舱,他坚持让助理换成经济舱。

在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时,国家为他准备了一间坐落在青岛李沧区的住所。当“豪宅”照片公布后,真相却令人十分意外,本应该颐养天年的袁隆平,把这间别墅改成了科研中心,房间堆满了科研器械,出入往来的都是办公人员。

也就是在这栋办公楼内,海水种植耐盐碱水稻被成功育种。袁隆平曾表示,如果推广成功,按照我国15亿亩盐碱地来算,可增产500亿公斤粮食,如若在世界范围推广,将会大大改善受饥饿困扰的部分地区。

袁隆平偶尔“奢侈”一次也是把钱花在工作上。他早年骑一辆小摩托车,方便自己经常到实验田去查看水稻。年龄大了以后,为了他的安全和健康着想,家人决定给他买辆车代步。由于买车时袁隆平已经73岁高龄,无法申请驾照,但身体状态很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交通部门特事特办,为他颁发了一本特殊驾照——“驾田下车与荣誉驾照”,意指只能在家里与实验田之间这段路上开,不能驶入市区。不过对袁隆平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相比于物质上的花销,袁隆平更愿意把钱投入到科研之中。他曾说:“理想可以高雅一点,可以不用向钱看。”

2016年,袁隆平获得吕志和奖,奖金高达20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700万元。袁隆平把这笔奖金全部拿出来作为奖励,团队里谁的稻田产量超过目标,就奖励100万元。袁隆平还成立了一个基金,把自己在项目中得到的奖金放进去,用以奖励在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成员。

不愿做官

在秘书辛业芸访问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传》里称,因为凭兴趣和爱好的性情,到毕业时,大学同学们给了袁隆平一个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合起来就是自由散漫。“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还是这样。我不爱拘礼节,不喜欢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经,不想受到拘束。”袁隆平说。

1978年,袁隆平参加完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奖,回到湖南后,各种荣誉和社会职务邀约纷至沓来。

当时,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一名领导找上门来,告诉袁隆平组织已经考虑安排他担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行政级别正厅级。袁隆平立马回绝:“我是个搞科研的工作人员,一不懂政治,二不会管理,怎么能当农科院院长?”但为了体现国家对突出贡献者的政策,他当了省农科院“不管事”的名誉院长。

不过,先例一开,袁隆平的身上也多了不少象征性的头衔。到了21世纪初,袁隆平身兼20多个职务,每周需要花两天时间处理相关事务,这让他不堪其扰。他制定了一个“辞官计划”,很快辞去了隆平高科名誉董事长以及湖南省农学会会长等职位。

2013年,袁隆平当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不过他和有关组织“约法三章”,那就是除了特别重要的会议之外,一般活动一律不要通知他参加,即使通知了,他也可以不参加。

尽管如此,袁隆平也面临着一个两难题,每年全国“两会”召开的时间正好是海南水稻育种和攻关的关键时机,而他分身乏术。到了2016年,他已经连续缺席三次。这一年,袁隆平主动辞去了省政协副主席一职。

就在此前一年,为了响应国家学科带头人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政策,袁隆平辞去担任了31年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这是他任职时间最长的岗位。但在杂交水稻研究上,他继续负责具体工作。

“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袁隆平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他對名利视若“浮云”,却对水稻的产量永不满足。

“终身成就奖意味着奋斗终生”,这是袁隆平在2008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时的获奖感言。而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时,他依然表示“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把自己与杂交水稻这场旷日持久的“赛跑”坚持到了生命终点。生前挚友钟南山为他写下悼词:“你已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猜你喜欢
袁隆平杂交水稻
水稻种子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袁隆平戒烟
“常染色体遗传”等于“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与性别无关”吗